2007-5-30 01:04
观世音
[三国志+资治通鉴]诸葛亮战绩胜与败全汇总
《三国志》版
声明:《三国志.诸葛亮传》所有战斗全部列出,没有挑着列,也没有失败不列的,如不信可查原书
1、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大胜)
2、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大胜)
3、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大败-------但与诸葛亮军事才能无关!)
4、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胜)
5、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胜)
6、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大胜---击杀大将张邰)
7、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知道司马不敢进攻,而休士劝农本身是个胜利,但是诸葛亮自己又不注意身体病逝,人死在也不能打胜仗了,所以不知是胜还败.....)
《资治通鉴》版
声明:《资治通鉴》中诸葛亮参与的战斗全部列出,没有挑着列,也没有失败不列的,如不信可查原书!
1、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
(胜)
2、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
(7次胜利-----攻心为上,攻兵为下)
3、初,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阿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殂,阶、尚皆卒,达心不自安。诸葛亮闻而诱之,达数与通书,阴许归蜀,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仪密表告之。达闻之,惶惧,欲举兵叛。吴、汉各遣偏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懿分诸将以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
(胜----离间计成功,司马与孟达互PK,孔明不出兵已消灭魏军大将与其兵力。 )
4、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杨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遗曹真都督关右诸军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
(大胜----声东击西,谁说诸葛亮无奇谋?)
5、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大败----但是用人失误非诸葛亮策略失误也)
6、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亮之出祁山,参军姜维诣亮降。亮美维胆智,辟为仓曹掾,使典军事。
(胜----收降大将姜维)
7、十二月,亮引兵出散关,围陈仓,陈仓已有备,亮不能克。亮使郝昭乡人靳详于城外遥说昭,昭于楼上应之曰:“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卿还谢诸葛,便可攻也。”详以昭语告亮,亮又使详重说昭,言“人兵不敌,无为空自破灭。”昭谓详曰:“前言已定矣,我识卿耳,箭不识也。”详乃去。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曹真遣将军费耀等救之。帝召张郃于方城,使击亮。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深入无谷,屈指计曰:“比臣到,亮已走矣。”郃晨夜进道,未至,亮粮尽,引去。将军王双追之,亮破之,斩双。
(先平手后胜利,攻城不破,后退军引王双追之,破之,斩杀王双)
8、春,汉诸葛亮遣其将陈戒攻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归;汉主复策拜亮为丞相。
(胜------又一奇谋也,绕过救兵然后回马枪)
9、汉丞相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更名平。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于是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斋暝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至自十月不雨,至于十月。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
(胜----不但军事上胜了,而且还把魏国的麦子刈了不少)
10、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
(大胜----魏兵大败,获甲着三千余个)
11、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大胜-----在高处布署伏兵,用诸葛神驽射杀魏超级大将张郃)
12、诸葛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平手----诸葛亮大军攻到,手下将领都害怕,唯司马懿猜中孔明必不会进攻,让郭淮去防守诸葛亮可能进攻的地方,郭准去了还没等建好防御,汉兵就至,郭准背水一战终于使汉兵退却,诸葛亮了道司马懿目前不对自己够成威胁,于是冒险休士劝农,让士兵都去种地,准备打持久战)
13、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毘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斋之。是月,亮卒于军中。
(诸葛亮人生中最大的失败------人死在也不能打胜仗了,不是最大的失败乎?而且自己不注意自己的身体,早起晚睡,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老毛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唉!说到这在把司马懿往下拉拉,看上文可知,演义不光抬高了孔明,也抬高了司马,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司马,司马懿大怒,上表请战,是背后的军事大家魏明帝下令不得出兵,后来司马才坚守到诸葛亮病逝)
14、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误亮诈死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小胜-----呵呵死了都有这样的威胁力,也算没白死呀!)
回复:以后转帖请注明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6-6 02:44 编辑 [/i]]
2007-5-30 09:56
flybear
第三项,大败居然说和主将没关系,楼主,客观点
2007-5-30 10:30
镜
某些军事上是胜利的...战略上是失败得不得了...
2007-6-3 17:47
readygo911
这些是战术上的胜利,而战略牵扯的东西太多。
打仗归根到底是拼经济,这方面魏与蜀没的比。
2007-6-3 17:55
lilis
把司马懿克孟达、数万人打不下一千多人的陈仓都视为胜利
还没见过这么厚脸皮的无稽之谈
2007-6-4 17:13
诸葛子敬
胜的都是一些局部战斗,总体上来说还是输的。
2007-6-11 11:17
坚硬的稀粥
孟达是配合诸葛亮北伐的,他被灭居然是诸葛的胜?:wacko:
粉丝不是这样当的。:-_-:
2007-6-11 16:22
子卿
撑不下去退兵时击退追兵也算是胜、大胜,不觉得勉强吗
同样这些战役,如果反过来写司马,也照样可以写成全胜
2007-6-11 23:38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 [i]坚硬的稀粥[/i] 于 2007-6-11 11:17 发表
孟达是配合诸葛亮北伐的,他被灭居然是诸葛的胜?:wacko:
粉丝不是这样当的。:-_-: [/quote]
你也注意到这点了?
确切应该说孟达是可以配合诸葛亮北伐的,其他的事后处理不迟,但诸葛亮却宁愿除掉孟达这生力军却根本没把他作为自己的助力
为什么要这么做?想想孟达与法正、李严的关系吧
2007-6-11 23:46
东祖长离
如果说诸葛亮目的之一就是利用魏的力量把孟达给灭了,那么最后事实不就是魏的力量把孟达给灭了么?
就这点上可以视为诸葛亮的胜利么。:q```+
另,李严跟法正有什么特殊关系么?莫非是演义上的关系?:q((+
2007-6-11 23:58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 [i]东祖长离[/i] 于 2007-6-11 23:46 发表
如果说诸葛亮目的之一就是利用魏的力量把孟达给灭了,那么最后事实不就是魏的力量把孟达给灭了么?
就这点上可以视为诸葛亮的胜利么。:q```+
另,李严跟法正有什么特殊关系么?莫非是演义上的关系?:q((+ [/quote]
诸葛亮没打仗或指挥,不算“战绩”,况且蜀国北伐就此少了一支有生力量,这不是胜利,应叫自断臂膀,彻头彻尾的失败
“达无款诚之心”,真讽刺啊,不知无款诚之心的是谁?
李严跟法正有什么特殊关系么?我有说他们有特殊关系吗?要说关系,同是东州派就是。孟达与李严关系,我就不说了。:q```+
2007-6-12 00:16
东祖长离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1 23:58 发表
诸葛亮没打仗或指挥,不算“战绩”,况且蜀国北伐就此少了一支有生力量,这不是胜利,应叫自断臂膀,彻头彻尾的失败
“达无款诚之心”,真讽刺啊,不知无款诚之心的是谁?
李严跟法正有什么特殊关系么?我有说他们有特殊关系吗?要说关系,同是东州派就是。孟达与李严关系,我就不说了 ... [/quote]
是吗?实干说说诸葛亮什么时候表示过把孟达当成北伐“有生力量”了?
前面说过了,利用魏干掉孟达就是诸葛亮的打算:
[color=Red]蜀相诸葛亮恶其(孟达)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color]
诸葛亮的打算就是利用魏干掉孟达,而事实到后来也发展到了魏干掉了孟达,所以可以视为诸葛亮胜利了。
李严是建安十三年才到益州的,跟法正、孟达这种老早就跑益州的东州派差别还是很大的。
孟达与李严关系?暗中通了些书信么。李严作为当时的顾命大臣兼蜀汉东线统帅,而且李严管辖的永安离东三郡相对距离较近,所以除了诸葛亮,再由李严负责暗中联系孟达是不奇怪的哦。
2007-6-12 00:20
实干司马
没错,利用魏干掉孟达就是诸葛亮的打算。
诸葛亮正是没把孟达如此不错的将领当成北伐有生力量,而是一心除掉他,这就是失败,这就是对北伐的不忠。
2007-6-12 00:32
东祖长离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2 00:20 发表
没错,利用魏干掉孟达就是诸葛亮的打算。
诸葛亮正是没把孟达如此不错的将领当成北伐有生力量,而是一心除掉他,这就是失败,这就是对北伐的不忠。 [/quote]
问题在于当时蜀汉其他人有没有表示过孟达值得信赖的?倒是有批评声音哦:
[color=Red]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color]
诸葛亮只是希望把孟达当[color=Red]外援[/color],没有表示过把孟达当“北伐有生力量”吧?
而且以孟达当时的实力(一郡,数千部曲),能当什么“北伐有生力量”?
利用孟达把司马懿拖在荆州,不也算是起了外援作用么?
2007-6-12 08:4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1 23:58 发表
李严跟法正有什么特殊关系么?我有说他们有特殊关系吗?要说关系,同是东州派就是。孟达与李严关系,我就不说了。 [/quote]
[b]李严:
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
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
法正:
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b]
一个正获重用,一个被排斥,两人要有什么关系也难。
2007-6-13 20:25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 [i]东祖长离[/i] 于 2007-6-12 00:32 发表
问题在于当时蜀汉其他人有没有表示过孟达值得信赖的?倒是有批评声音哦:
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
诸葛亮只是希望把孟达当外援,没有表示过把孟达当“北伐有生力量”吧?
而且以孟达当时的实力(一郡,数千部曲),能当什么“北伐有生力量”?
利用孟达把司马懿拖在荆州,不也算是起了外援作用么?[/quote]
费诗在刘备打到绵竹就首先举城投降,自己就是反覆之人,还厚脸皮说孟达是“反覆之人”只说明他脸皮够厚够无耻,所以诸葛亮也没重用他。
况且以前说过,诸葛亮如认为孟达反覆,大可以在让孟达参与北伐后再作处理
论孟达的战绩,攻房陵杀蒯祺,后来也击败刘封得上庸,战绩明摆着
我要反对的正是没有诸葛亮表示过把孟达当“北伐有生力量”这点
孟达自己是新城太守,掌管军政大权,又有自己的部队,加上自己的才干,如有蜀军真心配合,夺得新城没什么困难
利用孟达把司马懿拖在荆州?第一、二次北伐是曹真抗击蜀国,司马懿还没上位!拖住司马懿毫无作用:q```+
2007-6-13 20:39
消失D马甲
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六年,........迁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没上位的司马................
2007-6-13 20:42
实干司马
楼上看清除,没上位指的是没进入抗击蜀国北伐的将领视野之内!
蜀国北伐还打到荆州豫州了?
[[i] 本帖最后由 实干司马 于 2007-6-13 20:49 编辑 [/i]]
2007-6-13 21:56
东祖长离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3 20:25 发表
费诗在刘备打到绵竹就首先举城投降,自己就是反覆之人,还厚脸皮说孟达是“反覆之人”只说明他脸皮够厚够无耻,所以诸葛亮也没重用他。
况且以前说过,诸葛亮如认为孟达反覆,大可以在让孟达参与北伐后再作处理
论孟达的战绩,攻房陵杀蒯祺,后来也击败刘封得上庸,战绩明摆着
我要反对的正是没有诸葛亮表示过把孟达当“北伐有生力量”这点
孟达自己是新城太守,掌管军政大权,又有自己的部队,加上自己的才干,如有蜀军真心配合,夺得新城没什么困难
利用孟达把司马懿拖在荆州?第一、二次北伐是曹真抗击蜀国,司马懿还没上位!拖住司马懿毫无作用 ... [/quote]
1、费诗背叛刘璋,不过没有背叛刘备。而孟达先背叛刘璋后背叛刘备。至少在刘备这点上费诗可就站得住脚了。
不仅是费诗,连刘备自己对孟达都有怀疑:
[color=Red]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color]
而且,不仅是蜀汉的人对孟达人品评价差,魏国也有:
晔以为“[color=Red]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color]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帝曰:“[color=Red]达无信义[/color],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2、诸葛亮在汉中,而孟达在新城,所谓“参与北伐”可能性不大。因为孟达要逆流而上才能跟诸葛亮会师,这段时间足以让魏国知道孟达在干什么了。而且诸葛亮的目标在凉州,没可能跑荆州和孟达会合北伐。
3、前面没有否认孟达“有战绩”啊。
而且就打刘封这点来说,将领至少三个,孟达分到的功劳能有多少啊:
[color=Red] 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
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尚奏:“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也。”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迁征南大将军。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与夏侯尚讨刘备於上庸,破之。[/color]
4、夺得新城之后呢?别忘了魏兴太守申仪就在附近,而且申仪有所行动了:
[color=Red]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於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color]
而且,在荆州的司马懿、张郃容易对付么?
5、什么叫“拖住司马懿毫无作用”??
司马懿当时是[color=Red]骠骑将军 督荆、豫二州诸军事[/color]。
如果实干还没看出来的,那么再指明一点:明帝初期,张郃就是驻扎在荆州的部队。
[color=Red]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color]
一直到诸葛亮出祁山,明帝才把张郃西调。也就是说,一旦西线发生战事,明帝可以通过调动荆州部队给予增援。
如果没拖住司马懿,而让司马懿和张郃同时有机会去西线,就是这个下场:
[color=Red]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color]
司马懿、张郃、曹真同时在往西线进军,就连伐蜀都敢干了。
“第一、二次北伐是曹真抗击蜀国”————
第二次北伐还没讨论到,而对于第一次北伐,这话简直就是诬蔑明帝:
[color=Red]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color]
是谁派遣张郃对抗诸葛亮打败其前锋的?分明就是明帝么。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6-14 00:26 编辑 [/i]]
2007-6-14 00:20
碧草
[quote]原帖由 [i]东祖长离[/i] 于 2007-6-13 21:56 发表
1、费诗背叛刘璋,不过没有背叛刘备。而孟达先背叛刘璋后背叛刘备。至少在刘备这点上费诗可就站得住脚了。
不仅是费诗,连刘备自己对孟达都有怀疑:
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 ... [/quote]
是背叛三次,先叛璋再判备,后叛魏.
2007-6-14 00:29
东祖长离
[quote]原帖由 [i]碧草[/i] 于 2007-6-14 00:20 发表
是背叛三次,先叛璋再判备,后叛魏. [/quote]
费诗评价孟达是在建兴三年,当时孟达背叛了两次。
孟达叛魏是发生在建兴六年。
2007-6-14 15:23
congwanshui
尔曹身与名具灭,不阻江河万古流
2007-6-16 14:14
实干司马
[quote]费诗背叛刘璋,不过没有背叛刘备。而孟达先背叛刘璋后背叛刘备。至少在刘备这点上费诗可就站得住脚了。[/quote]
孟达是不是反覆之人,用不着你提出论据,况且我根本没质疑这点
[quote]2、诸葛亮在汉中,而孟达在新城,所谓“参与北伐”可能性不大。因为孟达要逆流而上才能跟诸葛亮会师,这段时间足以让魏国知道孟达在干什么了。而且诸葛亮的目标在凉州,没可能跑荆州和孟达会合北伐。[/quote]
所谓“参与北伐”可能性不大?那好,改个字眼,“参与伐魏”这样行了吧。
孟达要逆流而上才能跟诸葛亮会师?我有这么说过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孟达只需夺得新城,就可以吸引魏国一路大军过来新城,诸葛亮的北伐不就少了敌人了吗?
[quote]夺得新城之后呢?别忘了魏兴太守申仪就在附近,而且申仪有所行动了:
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於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quote]
有所行动是在孟达反之后,不是之前,而且当时孟达反是孤立而没援军的,早派援军打通蜀道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quote]而且,在荆州的司马懿、张郃容易对付么?
什么叫“拖住司马懿毫无作用”??[/quote]
在荆州的司马懿、张郃不容易对付,拖住司马懿毫作用很大,东祖是这意思吧
那好,请问一个死了的孟达和一个在蜀军(甚至吴军)援助下夺得新城的孟达,哪个会使“在荆州的司马懿、张郃”容易对付些?哪个使拖住司马懿的作用大些?
[quote]如果没拖住司马懿,而让司马懿和张郃同时有机会去西线,就是这个下场:
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quote]
同上,请问一个死了的孟达和一个在蜀军(甚至吴军)援助下夺得新城的孟达,哪个会出现这个下场?
哦,想起来了,孟达如果已经打下新城,司马懿还怎么去西城啊:q```+
[[i] 本帖最后由 实干司马 于 2007-6-16 14:17 编辑 [/i]]
2007-6-16 18:29
东祖长离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6 14:14 发表
孟达是不是反覆之人,用不着你提出论据,况且我根本没质疑这点 [/quote]
既然如此,诸葛亮不过是设计干掉一个反覆之人嘛,为何实干要大加鞭挞呢?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6 14:14 发表
所谓“参与北伐”可能性不大?那好,改个字眼,“参与伐魏”这样行了吧。
孟达要逆流而上才能跟诸葛亮会师?我有这么说过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孟达只需夺得新城,就可以吸引魏国一路大军过来新城,诸葛亮的北伐不就少了敌人了吗? [/quote]
回头看了看原来被实干误导了一下,原来孟达是在上庸城:
[color=Red]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color]
而新城郡则是由过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所组成:
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color=Red]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color]
当初为了攻下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魏国是派出了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新城太守孟达一起攻打刘封:
[color=Red]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共袭封。[/color]
[color=Red]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尚奏:“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也。”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color]
实干注意看一下,魏国为了打下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可是派出了包括都督南方诸军事的最高指挥在内的将领,而且是通过奇袭才攻下来。
那么在太和年间,孟达只有一城、数千部曲,试问怎么把新城郡(即以前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全打下来?
所以“孟达只需夺得新城”这个条件看来是没什么可能的。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6 14:14 发表
有所行动是在孟达反之后,不是之前,而且当时孟达反是孤立而没援军的,早派援军打通蜀道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quote]
可惜啊,在孟达反之前,魏兴太守申仪早就对孟达看不顺眼了:
[color=Red]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color]
换句话说,孟达起兵造反,申仪基本上是会出兵的(于公于私都该出兵)。
况且,申仪在孟达反以前就私下有行动了:
[color=Red]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於蜀[/color],及达反,仪绝蜀道。
而且呢,魏兴离新城并不太远,如果派军队打通蜀道,魏兴方面会察觉不到么?不还是会绝蜀道么?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6 14:14 发表
在荆州的司马懿、张郃不容易对付,拖住司马懿毫作用很大,东祖是这意思吧
那好,请问一个死了的孟达和一个在蜀军(甚至吴军)援助下夺得新城的孟达,哪个会使“在荆州的司马懿、张郃”容易对付些?哪个使拖住司马懿的作用大些? [/quote]
“蜀军(甚至吴军)援助下夺得新城的孟达”?
首先,只有数千部曲的孟达能有多大能耐?
其次,孟达自己说过,如果要自己举事成功,那么有一个前提条件:司马懿不是亲自前来。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color=Red]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color]。”
列个公式,就是:
孟达举事成功=司马懿不是亲自前来(即没有拖住司马懿)
孟达举事被司马懿歼灭=司马懿亲自前来(即成功拖住司马懿)
如果没有成功拖住司马懿的话…………那么诸葛亮就等待在西线被曹真、司马懿、张郃这样的豪华阵容联手夹击的下场了。:qDD+
[quote]原帖由 [i]实干司马[/i] 于 2007-6-16 14:14 发表
哦,想起来了,孟达如果已经打下新城,司马懿还怎么去西城啊? [/quote]
司马懿到以前,孟达举事已有八天了,也没见他打下新城多大地方。:-_-:
还指望他“已经打下新城”?
2007-6-16 22:52
helan
楼主不会是分不清什么是战斗,什么是战役吧。
2007-6-26 11:01
枫月
孟达先是刘璋手下 然后跟李严一块投向刘备 然后关羽失荆州之后有投降了曹操 诸葛亮北伐时又投靠蜀汉 他是几姓家奴了???人品值得相信吗
至于他和李严的关系 至少也应该是好朋友 在甚一点便是莫逆之交 诸葛亮既然要除掉李严 难道还要搞一个李严的同党来对付???:)
2007-6-26 11:04
枫月
5、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大败----但是用人失误非诸葛亮策略失误也)
-————————————————————————————————————————
用人失误不算策略失误???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