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8-6 20:54
河内司马
哈哈,楼上的忽略了一点,刘备这个老板是诸葛自己选的,而且诸葛换到其他两国,可能就被埋没了
2007-8-7 08:3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6 20:54 发表
哈哈,楼上的忽略了一点,刘备这个老板是诸葛自己选的,而且诸葛换到其他两国,可能就被埋没了 [/quote]
曹操《与诸葛亮书》:[b]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b]。
不管诸葛亮当时是在野状态,还是已经投靠了刘备,都可以看出曹操对诸葛亮还是重视的。
诸葛亮去曹魏,不可能被埋没。
至于去孙吴是否会被埋没,看庞统就可知道。
2007-8-7 08:46
河内司马
诸葛亮去曹魏的确未必会埋没,但曹操自己就很强,加上手下强人不少,诸葛在竞争中不一定能占上风.另外曹操这个人多疑,未必会对诸葛推心置腹啊.刘备就不同了,自己比较笨,加上要开创一片天地,很适合诸葛的口味.这种事情,落花有意,流水也要有情才行啊
2007-8-7 09:05
河内司马
曹操对诸葛的重视或许也可能是装装样子,就算自己地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
2007-8-7 09:21
sos2290
这个不大好说,诸葛亮其实是善治军,说到这一点,三国数他是第一.训练一支精锐部队;装备最好的武器;鼓舞他们的士气等等,他是很有一手的.所以说他"治戎为长",这是很客观的.
但是要带领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去征战,他就比不上曹操这些人了.这个是很矛盾的,因为打仗和治军的界限很模糊,我们经常说带兵打仗,但是诸葛亮是带兵的能力强于打仗的能力,不大好区分的.
曹操+诸葛亮,这个应该是三国最强的军事组合了.
[[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07-8-7 12:31 编辑 [/i]]
2007-8-10 21:50
枫月
司马懿(郭嘉也可)之鬼谋,诸葛亮之治戎,刘备之魅力,曹操之城府。。率领一个万人队天下无人可当。。。
2007-8-10 21:54
枫月
楼上所云,带兵打仗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不会打仗的打不赢,再会治军也没用;不会治军的,再会打仗,一群乌合之众冲上去,敌军一次冲锋就全垮了,也打不赢。
2007-8-10 22:17
伊达政忠
首先我想说,请楼主不要拿演义来当正史说明.这样永远说明不了什么.
引用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既然诸葛亮奇谋为断,所以说明诸葛亮不会用谋.此也于他一生谨慎不敢弄险有关.虽然谈不上他是否会带军.但孔明无奇谋,则他一生也得不到关中.历史已经证明了.韩信则以奇谋夺得关中之第
2007-8-10 22:20
伊达政忠
回复 #67 枫月 的帖子
真正会打仗的将军,就应该会治军.孙子兵法也道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法排在将之后就说明,一名是否会治军的将领影响到军队,影响到战争的胜利
2007-8-10 22:24
sos2290
会治军跟善治军不完全一样.
只是说,在治军与打仗之中,治军能力超过打仗能力,而不是不会打仗。
2007-8-10 23:10
消失D马甲
[quote]原帖由 [i]伊达政忠[/i] 于 2007-8-10 22:17 发表
既然诸葛亮奇谋为断,所以说明诸葛亮不会用谋.[/quote]
服了,现在的人真有才华,,,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又问为何曹真在诸葛第一次北伐后没给表彰?
2007-8-10 23:20
伊达政忠
[quote]原帖由 [i]消失D马甲[/i] 于 2007-8-10 23:10 发表
服了,现在的人真有才华,,,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又问为何曹真在诸葛第一次北伐后没给表彰? [/quote]
既然诸葛亮懂得用谋略,何以北伐而寸土未得.你更可笑
2007-8-10 23:23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伊达政忠[/i] 于 2007-8-10 23:20 发表
既然诸葛亮懂得用谋略,何以北伐而寸土未得.你更可笑 [/quote]
寸土未得有点过吧?
2007-8-10 23:29
伊达政忠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10 23:23 发表
寸土未得有点过吧? [/quote]
我只想对那位兄台说.他的逻辑很"不错"~~~~我所说的谋都还没弄清楚
2007-8-11 11:54
林晚
我一向把用兵分为硬力量和软力量。
硬力量是指士兵的战斗力、贯彻战术的执行力、军事装备、士气之类的。
软力量是指主将根据战场情况,整合地形、山川、天气、作战双方的优劣势,而从战术层面提高军队的总力量。
老诸在软力量的控制上是有所欠缺的,但是在硬力量上的水平是完美的。
似乎无人能出其右。
不会带兵?简直是扯淡。
2007-8-11 12:30
消失D马甲
[quote]原帖由 [i]伊达政忠[/i] 于 2007-8-10 23:20 发表
既然诸葛亮懂得用谋略,何以北伐而寸土未得.你更可笑 [/quote]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这是偶说的么???
北伐寸土未得???挖..真不知道可笑是谁??
懂得谋略就要得到土地
敢情曹操谋略那么厉害
杂数次南征杂只见他丢土地..不见他得土地??
2007-8-11 12:33
消失D马甲
[quote]原帖由 [i]伊达政忠[/i] 于 2007-8-10 23:29 发表
我只想对那位兄台说.他的逻辑很"不错"~~~~我所说的谋都还没弄清楚 [/quote]
是你自己逻辑问题还是别人理解问题???
我前面不是已经说了第一次北伐曹真杂没见表彰???
2007-8-11 18:08
伊达政忠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是我说的?
傅干所说之话,难道我不知?说到最后你还是没弄清楚,我所说之谋是什么意思.
PS:别拿老曹来当例子,赤壁之战时老曹明显心高气傲了.你没听说过当局者迷么
2007-8-11 19:59
消失D马甲
[quote]原帖由 [i]伊达政忠[/i] 于 2007-8-11 18:08 发表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是我说的?
傅干所说之话,难道我不知?说到最后你还是没弄清楚,我所说之谋是什么意思.
PS:别拿老曹来当例子,赤壁之战时老曹明显心高气傲了.你没听说过当局者迷么 [/quote]
[color=Olive]敢情曹操谋略那么厉害
杂数次南征杂只见他丢土地..不见他得土地??[/color]
我前面的原话...难道曹操南征只有赤壁????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说了诸葛不会用谋么??
[color=DarkOliveGreen]既然诸葛亮奇谋为断,所以说明诸葛亮不会用谋.[/color]-------这话可是你自己说的,不是陈寿说的
我一直问你"曹真杂第一次北伐后没见表彰"------聪明的人早知道我说什么了,你还在那里说我不明白你说之谋,不知道是你死撑还是太有才华
傅干的话难道是说诸葛没谋的??
2007-8-11 20:39
xuke1982
孔明很出色
2007-8-11 21:16
zoohooyass
新野一战,夏侯惇是被刘备击败的,当时孔明先生还不在刘备手下。
但是说诸葛亮没有用兵能力是说不过去的!
他的统兵作战、规节调度、阵型演练、后勤运输、轮换制度都可以说是很出色的;但是由于国力淡薄、政治相对不稳,他的运筹帷幄、行谋出奇表现得并不突出,从这点上来说还是比不上很多将领的,但即使如此,也绝非庸才~
2007-8-11 23:54
独孤熤天
LZ看的是小说吧
陈寿评价诸葛亮"奇谋为短"很恰当啊,诸葛亮在内政,治军方面都很杰出,但是战争过程中运用谋略制胜就欠缺很多了
2007-8-12 15:35
伊达政忠
回复 #79 消失D马甲 的帖子
不想与你争论不休!谋略也有分种,你至今都没弄清还那么自以为是.
曹操的问题,请你不要以片盖全.
曹真失败并不代表孔明谋略的杰出.如若换成韩信结果关中之地又会如何?
就此打住.
2007-8-12 16:24
无势
曹操送东西的人多了,太史慈还接过当归一味....
而且...送香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
2007-8-12 16:25
无势
诸葛亮不会带兵绝对是个错误......带兵,诸葛亮确实是一流的高手....
不过.带兵和用兵却是两码事.....
2007-8-12 16:29
杨少凡
诸葛亮带兵、用兵水平固然不如孙吴白韩一干中华历史一流名将,即使三国时代也算不得第一,但要说他不会用兵,那可就太过了。
一个不会用兵的人,能以一州之兵主动出击九州大国,自来自去,令敌进不敢战,退不能追吗?至于未能成功,除国力相差悬殊外,对手也不是庸材。如果拿功业来做衡量能否用兵的标准,汉尼拔、拿破仑这两个败将当与诸葛并论也。
2007-8-12 20:03
无势
用过谋就等于能用谋....那么...得到结论一.张飞是个谋士.:titter::titter:
2007-8-14 22:19
加隆
诸葛孔明,他并没有韩信之才,单比军事,在三国时期排不上前十,他自己也说了,刘邦创业都难得很,但是刘邦那时并没有益州,只得汉中一带,凭韩信就能打出天下,韩信带兵与诸葛亮带兵不在一个档次,诸葛亮带兵差在哪儿了,兵者,诡道也,战场瞬息万变,诸葛亮也反应不过来呀,魏延那条计先说能不能成功,连试都不敢,所以说诸葛亮跟别人比就是不够狡猾,奸诈,这也是他能留下万世之名的原因,要是他性格和曹操一样,他早就把刘阿斗一脚踢翻了,他凡事走正道,打兵打仗本来就不是老实人干的活,所以说你叫他理政他NO1,叫他打仗,他少个坏心眼,所以说陈寿的十六字真言确实说得好,陈太了解诸葛亮了。
2007-8-14 22:22
加隆
而且小猪他感情用事,刘老大都说了马谡要不得,是个纸上谈兵的,他还是要用
2007-8-15 00:34
helan
[quote]原帖由 [i]杨少凡[/i] 于 2007-8-12 16:29 发表
.....如果拿功业来做衡量能否用兵的标准,汉尼拔、拿破仑这两个败将当与诸葛并论也。[/quote]
败将跟败将可不一样,汉尼拔、拿破仑最终是失败了,但他们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战果,诸葛有吗?这就像某人以曹操南征没有获得成果来为诸葛开脱一样不合逻辑。
2007-8-15 12:22
刑天干戚
首先,我想LZ的本意应该是"诸葛亮会不会打仗."
打仗,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所以LZ这个话题牵涉面实在太广.
看了楼上那么多大大的见地,也各有所执.
个人倒是觉得,用比较现代化的描述来讲,诸葛亮有统筹大局的能力,但实际操作起来,水平也只不过略高于平均水准而已.
诸葛亮可以做军委主席,但绝不能让他做作战部部长.
2007-8-15 12:33
酒劍仙
呵~諸葛亮不只是一個出色的發明家跟政治家嗎?
2007-8-15 22:17
qiuweiwei
诸葛亮不是最会带兵我承认,不懂带兵,说得人跟本不懂三国
为什么诸葛亮不取魏延之计,让魏延走子午谷,自己兵出斜谷,他是怕魏延偷袭成功。与自己不利。有3点:
1,是怕魏延自立门户,诸葛亮一想来不相信魏延
2,是怕魏延抢功,诸葛亮也是人,是人谁都怕,谁都有私心
3,诸葛亮一向以谨慎出名,魏延之计,当然不多不少也是有点风险得,而且可以说风险很大
诸葛亮不会不知道这个计谋要是成功是不错得,你们别把诸葛亮想得这么差,要客观分析么,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来说,历史是三国志
2007-8-15 23:26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qiuweiwei[/i] 于 2007-8-15 22:17 发表
为什么诸葛亮不取魏延之计,让魏延走子午谷,自己兵出斜谷,他是怕魏延偷袭成功。与自己不利。有3点:
1,是怕魏延自立门户,诸葛亮一想来不相信魏延
2,是怕魏延抢功,诸葛亮也是人,是人谁都怕,谁都有私心 ... [/quote]
是怕魏延自立门户,诸葛亮一想来不相信魏延.好象也是小说里的吧魏延在诸葛手下重用的
2007-8-19 21:48
消失D马甲
[quote]原帖由 [i]伊达政忠[/i] 于 2007-8-12 15:35 发表
不想与你争论不休!谋略也有分种,你至今都没弄清还那么自以为是.
曹操的问题,请你不要以片盖全.
曹真失败并不代表孔明谋略的杰出.如若换成韩信结果关中之地又会如何?
就此打住. [/quote]
笑,你就是在逃避曹真的问题
曹操乃三国第一人..他失败当然不能代表诸葛谋略的杰出
可不知道你前面是怎么说的???
[color=Olive]既然诸葛亮奇谋为断,所以说明诸葛亮不会用谋[/color]----------杂又偷换概念,变成诸葛谋略的杰出了???
如果把曹操换成唐太宗结果南征又怎么了??换成诸葛南征又结果又怎么了??
2007-8-19 21:51
消失D马甲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12 20:03 发表
用过谋就等于能用谋....那么...得到结论一.张飞是个谋士.:titter::titter: [/quote]
现在的人果然才华高超
用过谋就等于能用谋---------------一下子就跳到XX是谋士
结果按这理论一推,曹操是谋士,岳飞是谋士...本朝太祖也是谋士......
2007-8-19 21:54
消失D马甲
[quote]原帖由 [i]helan[/i] 于 2007-8-15 00:34 发表
败将跟败将可不一样,汉尼拔、拿破仑最终是失败了,但他们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战果,诸葛有吗?这就像某人以曹操南征没有获得成果来为诸葛开脱一样不合逻辑。 [/quote]
得了吧..啥叫辉煌
对于某些人(姑且不当是抬杠的)来说,只要我是反对..管他是啥..这根本就是垃圾
汉尼拔、拿破仑对我来说..他们还真没取过啥辉煌的战果.....(反正网络是虚伪的)
就跟偶说的,,曹操南征没有成果这就可以
结果诸葛北伐不成功就是不行
2007-8-19 21:58
越骑校尉
诸葛亮适合当政府首脑、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政治委员、教育总监、后勤总长等一系列的军队文职职务。但是要当一个前线指挥官就不太适合了。
2007-8-21 19:26
索虾王
说诸葛亮最强的地方在于政治而不是军事我是同意的,说他完全不懂带兵我是不同意的,死蚂蚁大家觉得懂不懂带兵,诸葛亮带兵可以和他长期对峙成均势,这还是在蜀国的国力严重不如魏国的情况下的,所以诸葛带兵虽然比不上曹操这种军事家但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2007-8-21 20:50
越骑校尉
关于行军打仗的事,我觉得司马懿跟诸葛亮都是一个样——出色的后勤总监和参谋长。如果说练兵和布置防御工事的话可能还不如诸葛亮呢,要不然怎么司马懿参观诸葛亮的营房后称对手为“天下奇才”呢。
2007-8-21 21:22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越骑校尉[/i] 于 2007-8-21 20:50 发表
关于行军打仗的事,我觉得司马懿跟诸葛亮都是一个样——出色的后勤总监和参谋长。如果说练兵和布置防御工事的话可能还不如诸葛亮呢,要不然怎么司马懿参观诸葛亮的营房后称对手为“天下奇才”呢。 [/quote]
司马打仗懂得变通,诸葛似乎是一跟劲,一条道走到黑
2007-8-22 10:25
Liongareth
南蛮乌合之众,所以军事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政治攻势,收其心,使不复叛。从后来南中之民对武侯的敬爱,可成为其政治长才的佐证。
政治家打仗求利,战略家打仗求势,战术家打仗求胜。从诸葛亮五次北伐可以看出,收获的只有转移内部矛盾,统一国内步调的政治利益,而无论形势和战机都是不适合的,所以诸葛亮归根结底还是个政治家,其北伐在战略上是失败的,战术上互有胜败,但这些失败是为其政治服务的。若诸葛亮是故意牺牲次要的战略来满足最重要的政略需要,则只能说不确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样;若不是,则可说诸葛亮军才不高。
2007-8-22 10:33
liuchunman
楼主是不是应该把演义和历史分开来看啊 哪个比较真实自己能知道吧
2007-8-26 23:54
helan
[quote]原帖由 [i]消失D马甲[/i] 于 2007-8-19 21:54 发表
得了吧..啥叫辉煌
对于某些人(姑且不当是抬杠的)来说,只要我是反对..管他是啥..这根本就是垃圾
汉尼拔、拿破仑对我来说..他们还真没取过啥辉煌的战果.....(反正网络是虚伪的)
就跟偶说的,,曹操南征没有 ... [/quote]
你到底要说啥?
2007-8-27 18:09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1 21:22 发表
司马打仗懂得变通,诸葛似乎是一跟劲,一条道走到黑 [/quote]
>>>司马打仗有何变通?不就是四次北伐时让诸葛亮一顿胖揍,吸取教训后改为死守比长命吗?
》》》诸葛亮如何一条道走到黑?除了攻打目标都是魏国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至于诸葛亮为何攻魏。
袁子曰:[b]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b]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禀虚,[b]故小国之虑,在於时立功以自存,[/b]大国之虑,在於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
2007-8-27 18:15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 [i]helan[/i] 于 2007-8-15 00:34 发表
败将跟败将可不一样,汉尼拔、拿破仑最终是失败了,但他们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战果,诸葛有吗?这就像某人以曹操南征没有获得成果来为诸葛开脱一样不合逻辑。 [/quote]
》》》曹操南征是以强凌弱,诸葛亮北伐是以弱敌强。
》》》像诸葛亮这样以一州之地欺凌大国,进出自如,敌军拿他毫无办法,纵观中华历史也不多见。
2007-8-27 18:49
hanwei919
说诸葛亮不会打仗的是不懂三国,说诸葛亮是军事天才的是过于吹捧,应该和司马懿差不多
2007-8-27 23:55
helan
[quote]原帖由 [i]杨少凡[/i] 于 2007-8-27 18:15 发表
》》》曹操南征是以强凌弱,诸葛亮北伐是以弱敌强。
》》》像诸葛亮这样以一州之地欺凌大国,进出自如,敌军拿他毫无办法,纵观中华历史也不多见。 [/quote]
曹操以弱敌强不仅胜过,而且是完胜。诸葛有吗?
还好意思说“敌军拿他毫无办法”,诸葛发动历次北伐的战役目的是什么?有几次成功了?我看是诸葛拿敌人毫无办法吧,最后还被司马活活气死。
2007-9-1 15:13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 [i]helan[/i] 于 2007-8-27 23:55 发表
曹操以弱敌强不仅胜过,而且是完胜。诸葛有吗?
还好意思说“敌军拿他毫无办法”,诸葛发动历次北伐的战役目的是什么?有几次成功了?我看是诸葛拿敌人毫无办法吧,最后还被司马活活气死。 [/quote]
》》》我好像也没说诸葛亮用兵一流吧,即使在三国阶段,公认第一的还是曹操,而且官渡之战曹操胜得极其幸运,抓住了上天送给他的机会。而诸葛亮呢?不过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之曹魏,明帝亦非袁绍昏庸之辈,曹真、张合、司马皆良将也,又没出什么可以倾覆国运的昏招,这能和曹操破袁绍简单类比?
》》》诸葛亮的北伐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未能成功,陈寿有言:[b][color=Red]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color][/b]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即使众寡悬殊,五次北伐诸葛亮仍然屡有胜绩,一出祁山,三郡响应,若非马谡抗命,北伐早已功成。二次虽围陈仓不克,但也完成“扳连贼势”,围魏救吴之战略目标,迫使魏国撤征吴之师西进,又于退兵击斩王双;三出取武都、阴平,退郭淮,四次战役更是大败司马,射杀张合,最后一次出征曹魏干脆连迎战的勇气都没有多少了,虽然魏帝又给司马增了两万兵,还是命其坚守。如果诸葛亮果真不能用兵,为什么不借主场之利把他灭在魏国境内,省得他总来进攻呢?说穿了还是当时魏国没有一个将领才能在其之上,只能拚国力耗之。
》》》气死,呵呵,司马安有此能,拿到家门口屯田的孔明没招只好闭门赌长命罢了。“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
》》》再看看李世民怎么评价司马的: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
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i] 本帖最后由 杨少凡 于 2007-9-1 15:17 编辑 [/i]]
2007-9-1 15:40
无势
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评得挺客观的。
2007-9-1 16:53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9-1 15:40 发表
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评得挺客观的。 [/quote]
》》》自荆州易手,夷陵大败,诸葛亮扶持的蜀汉实力就那么点儿,早已无争锋中原之力,所作所为无非尽人事听天命耳,然天命不归,又能奈何?至于说其无用功之智,败亡在他手下的曹魏众将又是何许人也?可否说汉尼拔也是有立功之志,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能,无用众之智?
》》》众已疲?诸葛每次出师,战场都在魏国境内,又夺敌麦,屯敌田,自来自往,何有疲惫之迹象?倒是关右之地让诸葛亮寇得“谷帛不足”,魏明帝想盖个宫殿就有一堆大臣劝阻,征讨辽东动兵四万,就已难上加难。反观蒋费执政,倒是不曾出击,结果不过二十年,淮南之战,司马昭中军就出兵二十六万,征蜀之战,一线用兵十八万,司马昭还有十万兵力后继,国力之盛,岂是当年中原战乱后的窘迫?
》》》诸葛亮频扰魏境,还有一线生机,如蒋费所为结果只是等死,一州之地怎么能拼发展拼赢九州,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己没有诸葛亮用兵之才,不得已而已。
引点古人就已经论过的观点:
1、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2、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馀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脣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挚解褐於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於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於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徵。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於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於郑,教美於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惟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馀典,懦夫将厉。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畴昔之乖,万里殊涂;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汉高归魂於丰、沛,太公五世而反周,想罔两以仿佛,冀影响之有馀。魂而有灵,岂其识诸!”
2007-9-2 02:02
helan
[quote]原帖由 [i]杨少凡[/i] 于 2007-9-1 15:13 发表
》》》我好像也没说诸葛亮用兵一流吧,即使在三国阶段,公认第一的还是曹操,而且官渡之战曹操胜得极其幸运,抓住了上天送给他的机会。而诸葛亮呢?不过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之曹魏,明帝亦非袁绍昏庸之辈,曹 ... [/quote]
。。。官渡之战曹操确实有幸运的成分,但是将其夸大就不合适了。难道你认为官渡之战只是乌巢烧粮?对于内线作战的曹操,要面对的不仅是强大的袁绍,还要提防其他势力的背后偷袭,其难度不比没有后顾之忧的诸葛低。袁绍并不是没有其他动作,只不过被曹仁等人打败而已。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曹魏有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那恐怕就是袁绍英明,曹操昏庸了。别人赢了,就是上天送给机会,对手昏庸;诸葛不胜就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你不是在搞笑吧。另外,难道你认为三国只有魏和蜀两个国家吗?吴跑哪去了?诸葛只要对抗魏就可以了,魏要对付的可是蜀和吴,而且对吴的精力要远大于蜀。“[color=Red]不过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之曹魏[/color]”?你也太拔高诸葛了。
。。。你引用陈寿的话要说明什么?
。。。说来说去还是战术层面的东西,就算魏折损了张合,失去了一些士兵,于大局有什么影响?是谁“违众拔谡”的?是谁在大好形势下不赶快派主力去堵截曹魏的援军,却贪图一城一地的得失?围陈仓是“围魏救吴”?魏刚在石亭惨败,用的着诸葛救吴吗?是趁火打劫吧。魏在东线是有攻有守,在西线基本是守势。蜀道难,谁进攻谁消耗大。既然运粮是诸葛的头号敌人,那么魏的不出战,当然是明智的。你愿意说成没勇气,就随你便吧,反正司马背水结营,郭淮料敌先机,诸葛死。
。。。屯田也得看在哪吧,在前线屯田你认为收成有保障吗?这同送女装一样,只不过是想激司马出战罢了,不成想司马不仅不理睬,还送给诸葛一个活不长的预言。:funk:
。。。你为什么总喜欢引用别人的观点?
2007-9-2 10:50
杨少凡
。。。官渡之战曹操确实有幸运的成分,但是将其夸大就不合适了。难道你认为官渡之战只是乌巢烧粮?对于内线作战的曹操,要面对的不仅是强大的袁绍,还要提防其他势力的背后偷袭,其难度不比没有后顾之忧的诸葛低。袁绍并不是没有其他动作,只不过被曹仁等人打败而已。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曹魏有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那恐怕就是袁绍英明,曹操昏庸了。别人赢了,就是上天送给机会,对手昏庸;诸葛不胜就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你不是在搞笑吧。另外,难道你认为三国只有魏和蜀两个国家吗?吴跑哪去了?诸葛只要对抗魏就可以了,魏要对付的可是蜀和吴,而且对吴的精力要远大于蜀。“不过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之曹魏”?你也太拔高诸葛了。
[b]>>>>>1、为什么曹操有后顾之忧而诸葛亮没有,这不正说明诸葛亮外交手段高明,把其他势力不只像曹操那样稳住,而且都变成盟友和藩属了吗?
》》》》2、如果要以弱胜强,必须强者犯下足以致命的失误方可,袁绍方就是许攸叛变,泄露军机。而诸葛亮对抗曹魏时对方犯下类似的错误吗?没犯大错,能说曹魏那边将领不行吗?别的不说,只要马谡不和上司对着干,老老实实守住街亭泉城,祁山守将高刚再早些投降,陇右早就不是曹魏的了,那时蜀汉坐拥天险,又得羌人马匹物资支援,虽然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格局,但形势可比历史上大大改观。至于魏将司马、张合、曹真、郝昭辈是否良将,你怀疑才是大大的好笑。
》》》》3、吴国?除了借助水军优势打打游击战,可曾夺得魏国寸土?胜仗不多,笑话倒是闹了不少。无非就是“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而已。满宠带几十人放把火,就把他们烧得落花流水之事,蜀汉何曾有过?[/b]
。。。你引用陈寿的话要说明什么?
[b]》》》这观点可不是陈寿的,而是张俨的。张俨可是是时人,而且是东吴人,[公元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节,吴郡吴人。生卒年不详,约吴宝鼎初年前后在世。以博闻多识,拜大鸿胪。宝鼎中,(公元二六七年左右)使于晋,贾充、荀勖等欲傲以所不知,皆不能屈。俨著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隋书志》作一卷)又著《默记》三卷,(《补三国艺文志》)传于世。
》》》时人看时事、评时人,尤其是第三方看时事时人,总比千年之后的大家有权威性得多,如果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古人,岳飞、文天祥辈纯属抗拒国家统一的罪人这种结论不难炮制而出。[/b]
。。。说来说去还是战术层面的东西,就算魏折损了张合,失去了一些士兵,于大局有什么影响?是谁“违众拔谡”的?是谁在大好形势下不赶快派主力去堵截曹魏的援军,却贪图一城一地的得失?围陈仓是“围魏救吴”?魏刚在石亭惨败,用的着诸葛救吴吗?是趁火打劫吧。魏在东线是有攻有守,在西线基本是守势。蜀道难,谁进攻谁消耗大。既然运粮是诸葛的头号敌人,那么魏的不出战,当然是明智的。你愿意说成没勇气,就随你便吧,反正司马背水结营,郭淮料敌先机,诸葛死。
[b]》》》以弱敌强,如果不对方犯重大失误,就连汉尼拔、拿破仑这种绝世奇才都最后落得个兵败国灭的下场,何况诸葛亮用兵之才在三国时代也不能称首,放在中华历史不过二流水平之人?但就此说诸葛亮不懂带兵,那才是大大的玩笑。“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color=Red]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color]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这样的评论还不够?
》》》至于陈仓之战目的,诸葛亮 《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 陈仓 ,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这是诸葛亮与他的兄长,也是东吴权臣诸葛谨的信件,曹魏石亭败后,大军云集江东企图报复,就连车骑将军张合亦率部分关中军南下,吴蜀既为同盟,相互援助,有何不可?诸葛亮可不是孙权那种贪小失大的人物。否则当年春天刚刚北伐不利而回,为何当年冬天未经修整就再次出师,而且只带不到一个月的粮食,开辟平时根本无法通行大军的绥阳小谷——斜谷道让赵云刚刚一把火烧掉,没法行进,祁山一线早已严防,子午道更早被否决,不走陈仓道走哪儿——怎么看怎么不是大打出手的样子。
》》》打仗可不是玩,兵革一动,日费千金,加上陇右地带连遭蜀军进攻,早就被寇得“谷帛不足”,魏国大军粮草当地根本无法完全供应,只能从关内河东运来。如果能把“不懂带兵”的诸葛亮早点干掉,谁费那心、受那气陪诸葛亮屯田玩呀?这种明智,纯粹是拿国家财力来为司马自认不是诸葛亮对手买单,这也是四次北伐卤城大败,五次北伐又在武功水被射飞,野战不敌下的无奈结果,不过也够“明智”的,野战打不过诸葛亮,不据险死守耗国力还能怎么样?最后还闹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b]
。。。屯田也得看在哪吧,在前线屯田你认为收成有保障吗?这同送女装一样,只不过是想激司马出战罢了,不成想司马不仅不理睬,还送给诸葛一个活不长的预言。
[b]》》》至少蜀军呆了一百多天,比以前哪次都长,至少有一季收成,直到诸葛亮病死才撤,而且人家占的是魏地,屯的是魏田,就算只在那儿抛荒,魏国这片地也废了,而且这是什么地方,渭原,魏国的重要粮食产地,蜀军屯田时“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连魏国老百姓都有一大票,看着人家在自己营前不远分散屯田,就是拿人家没招,这不是自认不是对手还怎么解释?[/b]
。。。你为什么总喜欢引用别人的观点?
[b]》》》观点相同,引来省时省力又何尝不为?而且古人,尤其是当时的古人的看法,总比现在人坐在电脑前臆测有效得多。[/b]
2007-9-2 11:27
无势
举张俨的话已经不算太客观的了,此人在历代评论诸葛亮的人中,算是最强的几个挺诸葛派之一.
也就是说,你举的只是古人评诸葛亮中最好的几篇之一.
晋袁宏曾评:亮,持本者也,其于应变,则非所长也.
而宋人何去非的评,就是我引的上一段.此人是兵法家,他的评论,比普通的史学家评论更具客观性.
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以窥天下之变,出而乘之也。虽然,蜀之与魏,其为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而魏未有变,又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孔明于此,不能因备之亡,[color=Red]深自抑弱,以盈怠共心,使其无意于我[/color]。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乃以区区新造之蜀,倡为仁义之师,强天下以思汉,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color=Red]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color]。此其亟于有功,而亡其量以待之也。[color=Red]善为兵者,攻其所必应,击其所不备而取胜也,皆出于奇[/color]。孔明连岁之出,[b]而魏人每雍容不应以老其师[/b],遂至于徒归。而不以吾小弱而向强大,未尝出于可胜之奇。蜀师每出,魏延常请万兵趋他道以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愤惋。孔明之出者六,盖尝一用其奇矣。[b]声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b],关辅大震,卒以失律自丧其师。[color=Red]奇之不可废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务此也[/color]。此锐于动众而无其智以用之也。呜乎!非汤、武之师而恶夫出奇,卒以丧败其众者,可屡为哉?[b]虽然,孔明不可谓其非贤者也。要之,黠数无方,以当司马仲达则非敌故也[/b]。
范蠡之谓勾践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范蠡自知其所长,而亦不强于其所短,是以能济。[b]孔明之于蜀,大夫种之任也。今以种、蠡之事一身而二任之,此其所以不获两济者也。[/b]
看了很多人的评诸葛亮,还是觉得此人评得比较客观实际.
诸葛亮不是不善用兵,而是不善用奇.善败不亡,也只是善败而已.求胜则少了些手段.比之韩信,白起.孙吴之流,要弱上一档.
人的思想和性格决定很多东西,有些东西,诸葛亮是不会去想,也想不到的.
他数次北伐,攻敌则力有不足,扰敌却自损太多......一开始魏国对蜀并没有太多的防备,雍凉兵力甚至一度北于蜀.但诸葛亮屡屡北伐后,就一次比一次难搞了.对最后人家都有了完善的对抗性战略.......一个慢字,一个老字.....
[[i] 本帖最后由 无势 于 2007-9-2 11:40 编辑 [/i]]
2007-9-2 11:45
无势
得出的结论是,诸葛亮会用兵.
以他用兵不会有大胜,也不会有大败.在两国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这种人材是非常好的.但要以弱胜强,则不行.
李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即大败.
诸葛亮就是像李绩之类的名将.只是称不上绝代.
2007-9-2 22:30
大将张辽
我觉得在军事方面,诸葛善于治军,能训练出优秀的军队,但不是一个同等优秀的战地指挥官(与他的治军相比)
打仗嘛,正兵为主,奇兵为辅,不管什么原因,诸葛不敢冒险,所谓风险大,收益就大,如邓艾事,如果换诸葛,恐怕就攻不下成都了
2007-9-3 00:16
实干司马
不参与讨论,只说一点:
什么“蜀国是魏国九分之一”那种评论就不要拿出来现了。不但明摆着把比蜀国强大的吴国对魏国的打击全当空气,更忽略了诸葛亮所勾结的鲜卑轲比能对魏国的打击。
魏国九个州,可有几个州有与益州同等的人口和面积?魏国九个州,蜀国一个州,难道说明魏国领土面积是蜀国的九倍?人口是蜀国的九倍?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9-3 00:37 编辑 [/i]]
2007-9-4 02:34
helan
[quote]原帖由 [i]杨少凡[/i] 于 2007-9-2 10:50 发表
。。。官渡之战曹操确实有幸运的成分,但是将其夸大就不合适了。难道你认为官渡之战只是乌巢烧粮?对于内线作战的曹操,要面对的不仅是强大的袁绍,还要提防其他势力的背后偷袭,其难度不比没有后顾之忧的诸葛低 ... [/quote]
>>>>>[color=Red]1、为什么曹操有后顾之忧而诸葛亮没有,这不正说明诸葛亮外交手段高明,把其他势力不只像曹操那样稳住,而且都变成盟友和藩属了吗?[/color]
------汗,居然把外交手段都扯出来了。官渡之战曹操是被动应战,他当然愿意没有后顾之忧地去面对实力本来就远强于自己的袁绍,不然征徐州干吗?曹仁到南边跑一圈干吗?但是通过外交把其他所有势力变成盟友可能吗?西北被钟繇稳住了。但刘表跟袁绍是同盟,拉的过来吗?为什么安抚的孙策“阴袭许”,因为盯着曹操手里的献帝呢。诸葛倒是想结好孙权,但是因为争夺荆州,孙刘照样大大出手。这根本就是个利益问题,跟外交没太大关系。交给曹操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过头来说这小子不高明,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color=Red]》》》》2、如果要以弱胜强,必须强者犯下足以致命的失误方可,袁绍方就是许攸叛变,泄露军机。而诸葛亮对抗曹魏时对方犯下类似的错误吗?没犯大错,能说曹魏那边将领不行吗?别的不说,只要马谡不和上司对着干,老老实实守住街亭泉城,祁山守将高刚再早些投降,陇右早就不是曹魏的了,那时蜀汉坐拥天险,又得羌人马匹物资支援,虽然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格局,但形势可比历史上大大改观。至于魏将司马、张合、曹真、郝昭辈是否良将,你怀疑才是大大的好笑。[/color]
------对袁绍来说,许攸叛逃确实可说是致命变故。但对曹操来说,相信许攸就意味着天大的风险。就算这不是袁绍下的套,乌巢在敌人大营的后方,袭击乌巢的路上被人包了饺子也是有可能的,乌巢能不能攻下也是问题。这么冒险的事居然说成拣了个天大的便宜。
我什么时候说曹魏武将不行了?我是说你不要认为别人赢了就是因为对手昏庸,再加上上天送的机会,而诸葛无功就说成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现在看明白了吗?
为什么不回答是谁“违众拔谡”?不要再拿马谡当替罪羊了,马谡确实是举措失当,但诸葛是在举措失当上还要加上一个用人失当。作为最高统帅,诸葛要承担主要责任,拉别人来做替罪羊的做法也是不厚道的。
[color=Red]》》》》3、吴国?除了借助水军优势打打游击战,可曾夺得魏国寸土?胜仗不多,笑话倒是闹了不少。无非就是“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而已。满宠带几十人放把火,就把他们烧得落花流水之事,蜀汉何曾有过?[/color]
------如果你认为是笑话,倒也无妨。但无法否认的是吴确实是牵扯了大部分魏军,魏对吴的重视远超过蜀。
[color=Red]》》》这观点可不是陈寿的,而是张俨的。张俨可是是时人,而且是东吴人,[公元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节,吴郡吴人。生卒年不详,约吴宝鼎初年前后在世。以博闻多识,拜大鸿胪。宝鼎中,(公元二六七年左右)使于晋,贾充、荀勖等欲傲以所不知,皆不能屈。俨著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隋书志》作一卷)又著《默记》三卷,(《补三国艺文志》)传于世。
》》》时人看时事、评时人,尤其是第三方看时事时人,总比千年之后的大家有权威性得多,如果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古人,岳飞、文天祥辈纯属抗拒国家统一的罪人这种结论不难炮制而出。[/color]
------张俨是什么人我想大家都知道,他的个人倾向我想大家也知道,权威不权威的就不说了。
即使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岳飞、文天祥,也得不出纯属抗拒国家统一的罪人这种结论。
[color=Red]》》》以弱敌强,如果不对方犯重大失误,就连汉尼拔、拿破仑这种绝世奇才都最后落得个兵败国灭的下场,何况诸葛亮用兵之才在三国时代也不能称首,放在中华历史不过二流水平之人?但就此说诸葛亮不懂带兵,那才是大大的玩笑。“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这样的评论还不够?[/color]
------呵呵,又是引用,与事实是否相符就不说了。诸葛治军是没问题的,我没有疑义。从你的帖子看,基本上没讨论带兵的事,相反,用兵倒是不少,而且怎么看也看不出,你所认为的诸葛是个二流水平之人。
[color=Red]》》》至于陈仓之战目的,诸葛亮 《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 陈仓 ,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这是诸葛亮与他的兄长,也是东吴权臣诸葛谨的信件,曹魏石亭败后,大军云集江东企图报复,就连车骑将军张合亦率部分关中军南下,吴蜀既为同盟,相互援助,有何不可?诸葛亮可不是孙权那种贪小失大的人物。否则当年春天刚刚北伐不利而回,为何当年冬天未经修整就再次出师,而且只带不到一个月的粮食,开辟平时根本无法通行大军的绥阳小谷——斜谷道让赵云刚刚一把火烧掉,没法行进,祁山一线早已严防,子午道更早被否决,不走陈仓道走哪儿——怎么看怎么不是大打出手的样子。[/color]
------大军云集就是企图报复?大败以后就不能调兵以增强防务?张合南下说明魏在石亭输的很惨,只能抽调其他部队来补充损失。
在陈仓,诸葛连云梯、冲车、井阑等所有攻成武器都用上了,又是填堑,又是挖洞,怎么看怎么是大打出手。
[color=Red]》》》打仗可不是玩,兵革一动,日费千金,加上陇右地带连遭蜀军进攻,早就被寇得“谷帛不足”,魏国大军粮草当地根本无法完全供应,只能从关内河东运来。如果能把“不懂带兵”的诸葛亮早点干掉,谁费那心、受那气陪诸葛亮屯田玩呀?这种明智,纯粹是拿国家财力来为司马自认不是诸葛亮对手买单,这也是四次北伐卤城大败,五次北伐又在武功水被射飞,野战不敌下的无奈结果,不过也够“明智”的,野战打不过诸葛亮,不据险死守耗国力还能怎么样?最后还闹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color]
------军队粮草不能由当地完全供应好象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你所理解的“带兵”到底什么意思?
你既然只看重无关大局的战斗层面的得失,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诸葛如果真有胆略,可以东出武功,依山而东,逼司马出来野战呀,诸葛又不敢。这说明司马背水为垒卡住了诸葛的要害,策略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讥笑正确的策略,这本身就是可笑的。
[color=Red]》》》至少蜀军呆了一百多天,比以前哪次都长,至少有一季收成,直到诸葛亮病死才撤,而且人家占的是魏地,屯的是魏田,就算只在那儿抛荒,魏国这片地也废了,而且这是什么地方,渭原,魏国的重要粮食产地,蜀军屯田时“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连魏国老百姓都有一大票,看着人家在自己营前不远分散屯田,就是拿人家没招,这不是自认不是对手还怎么解释?[/color]
------诸葛好象是8月死的吧,记不清了,我还真不知道当地一年有几季收成。如果你有相关资料能否告诉我?先谢了。魏在当地产粮受到多大影响,如果你有资料能否告诉我?
[color=Red]》》》观点相同,引来省时省力又何尝不为?而且古人,尤其是当时的古人的看法,总比现在人坐在电脑前臆测有效得多。[/color]
------别人的看法只可作为参考,结论还是自己思考后再下吧,这跟臆测是完全不一样的。
2007-9-4 12:47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helan[/i] 于 2007-9-4 02:34 发表
>>>>>1、为什么曹操有后顾之忧而诸葛亮没有,这不正说明诸葛亮外交手段高明,把其他势力不只像曹操那样稳住,而且都变成盟友和藩属了吗?
------汗,居然把外交手段都扯出来了。官渡之战曹 ... [/quote]
>>>>>汗,居然把外交手段都扯出来了。官渡之战曹操是被动应战,他当然愿意没有后顾之忧地去面对实力本来就远强于自己的袁绍,不然征徐州干吗?曹仁到南边跑一圈干吗?但是通过外交把其他所有势力变成盟友可能吗?西北被钟繇稳住了。但刘表跟袁绍是同盟,拉的过来吗?为什么安抚的孙策“阴袭许”,因为盯着曹操手里的献帝呢。诸葛倒是想结好孙权,但是因为争夺荆州,孙刘照样大大出手。这根本就是个利益问题,跟外交没太大关系。交给曹操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过头来说这小子不高明,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笑,孙子: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自个理解一下伐交。
曹操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合着,诸葛亮做不到的,是他的能力欠缺,曹操做不到的就是客观形势所致?这个标准可够强悍。他打徐州,主要原因是刘备潜在的威胁大于袁绍,你别乱扯其它方面。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刘表与袁绍是同盟,拉不过来,那孙权还是大魏吴王呢,为何就拉过来了?为何曹操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诸葛亮就是理所当然?外交本来就是讲利益的,曹操说服不了刘表,只能说明,外交手段有欠缺的地方,纵然袁绍的势力大于曹操,但是赤壁之战前后,曹操的势力也一样远大于刘备,为何诸葛亮就成功了?
》》》》对袁绍来说,许攸叛逃确实可说是致命变故。但对曹操来说,相信许攸就意味着天大的风险。就算这不是袁绍下的套,乌巢在敌人大营的后方,袭击乌巢的路上被人包了饺子也是有可能的,乌巢能不能攻下也是问题。这么冒险的事居然说成拣了个天大的便宜。
我什么时候说曹魏武将不行了?我是说你不要认为别人赢了就是因为对手昏庸,再加上上天送的机会,而诸葛无功就说成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现在看明白了吗?
为什么不回答是谁“违众拔谡”?不要再拿马谡当替罪羊了,马谡确实是举措失当,但诸葛是在举措失当上还要加上一个用人失当。作为最高统帅,诸葛要承担主要责任,拉别人来做替罪羊的做法也是不厚道的。
原来曹操袭击袁绍的后方乌巢就是冒天大的险,诸葛亮在敌国来去自如,就被人无视?而我告诉你,曹操人赢了真就是因为对手昏庸,再加上上天送的机会,而诸葛无功本来就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袁绍官渡一败后,阿瞒还花7、8年才平定河北,那么诸葛亮以弱击强,大量消耗魏国实力,根本就不比曹操差。
至于街亭,诸葛亮用人失当不假,至于举措失当,凡请拿出史料。要论厚道,谁及阿瞒了,夏候渊戎马一生,结果落了个白地将军的称号。如果用人失当,就是举措失当,阿瞒用李服而李服反,委夏候而夏候亡,任于禁而于禁降,你是不是称为目光如炬,人尽其用?
》》》》如果你认为是笑话,倒也无妨。但无法否认的是吴确实是牵扯了大部分魏军,魏对吴的重视远超过蜀。
是的,吴国是牵扯了大部分魏军,比如张辽800破十万,满宠,数十人也破了次号称的十万。多重视啊。瞧瞧人家司马,在东吴身上赚了多少分,碰到诸葛亮就只能在家里扮人妖。
》》》张俨是什么人我想大家都知道,他的个人倾向我想大家也知道,权威不权威的就不说了。即使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岳飞、文天祥,也得不出纯属抗拒国家统一的罪人这种结论。
说诸葛亮好话的,就是个人倾向问题,说阿瞒好话的,就是公正。你的标准,在下是领教了。
》》》呵呵,又是引用,与事实是否相符就不说了。诸葛治军是没问题的,我没有疑义。从你的帖子看,基本上没讨论带兵的事,相反,用兵倒是不少,而且怎么看也看不出,你所认为的诸葛是个二流水平之人。
如何与事实不符?合着,您老人家就是看不惯别人说诸葛的好话,一提这些,要么人家立场问题,要么是与事实不符,你看不出来,只能证明你的水平,还能证明啥?李靖如何看出来的?莫非你认为,军事才能远胜李靖?
》》》大军云集就是企图报复?大败以后就不能调兵以增强防务?张合南下说明魏在石亭输的很惨,只能抽调其他部队来补充损失。在陈仓,诸葛连云梯、冲车、井阑等所有攻成武器都用上了,又是填堑,又是挖洞,怎么看怎么是大打出手。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你看看是增强防务呢,还是企图报复?
陈仓之战,诸葛亮还分兵对付费耀呢,而且如果是真正的大打出手,完全可采取蚁附的战术。
》》》军队粮草不能由当地完全供应好象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你所理解的“带兵”到底什么意思?
你既然只看重无关大局的战斗层面的得失,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诸葛如果真有胆略,可以东出武功,依山而东,逼司马出来野战呀,诸葛又不敢。这说明司马背水为垒卡住了诸葛的要害,策略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讥笑正确的策略,这本身就是可笑的。
真正可笑的来了,之前一个劲的说人家的史料与事实不符,殊不知,自个才是没有鉴别能力, 不知真伪。你采用的不过是《晋书》,这条史料与《三国志》完全不符。
《晋书》: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你看看人家《三国志》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志》: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诸葛亮诈兵,司马全然不知,自鸣得意,被郭淮发见,着实可笑。明明是司马险些上了恶当,结果晋书这一加工,成了司马高瞻远瞩,更可笑的是,居然有人奉为圭臬?
》》》诸葛好象是8月死的吧,记不清了,我还真不知道当地一年有几季收成。如果你有相关资料能否告诉我?先谢了。魏在当地产粮受到多大影响,如果你有资料能否告诉我?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
你看看吧,有没有一季。
》》》别人的看法只可作为参考,结论还是自己思考后再下吧,这跟臆测是完全不一样的。
思考不是臆测,结论更不是拿着删三减四的史料,运用视而不见的绝招,而得出的。
2007-9-4 13:1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9-2 11:27 发表
举张俨的话已经不算太客观的了,此人在历代评论诸葛亮的人中,算是最强的几个挺诸葛派之一.
也就是说,你举的只是古人评诸葛亮中最好的几篇之一.
晋袁宏曾评:亮,持本者也,其于应变,则非所长也.
而宋人何去非的 ... [/quote]
还是看看李卫公的评价吧,你那个算什么公允。
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color=Red]历代名将,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众矣[/color]。[color=Red]但史官鲜克知兵[/color],不能纪其实绩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color=Red]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color]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能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