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5-3 14:10
陈光柱
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太史儋是一个监守自盗偷〈老子〉竹简而西逃的人
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太史儋是一个监守自盗偷〈老子〉竹简而西逃的人
由于春秋时期,人们只能看到单逨在西周末期领导当时史官修的《书》和读到单逨刻写的《三绝》(当时大家把《老子》称为此名)。特别是对《三绝》广为流传,因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对《三绝》这本治国宝典都敬爱之极,当时只能纷纷前往东周的“首都”而观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霸的战乱刚刚过去,战国的烽火又起,各国不但虎视眈眈、各怀己意而都还想窃取《三绝》为自己国家所占有。
公元前374年秦献公派人胁迫、买通周王室的守藏史太史儋。于是,太史儋经不住威胁或利诱,只好背信弃义、卖主求荣,贪图眼前利益而监守自盗其《三绝》竹简,西逃出关。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截住”。幸好,两人是故交,只能实言相告。鉴于当时的形势,尹只要重新抄录一遍,就可放太史儋继续西行。
正因为太史儋的“仓皇出逃”,才造成《三绝》的错乱;正因为在这里被守关的尹抄录过一次,使《三绝》一分为二而成为后来的官方本和社会本。
当太史儋侥幸逃到秦国,把《三绝》的竹简献给献公后。大家对《三绝》并不熟悉,只好要太史儋把顺序重新整理好。这时的太史儋也发现给尹抄录时候就有“顺序”的错误,严格来说自己也不太清楚,只好以自己的想法而固定下来,于是就成为官方本(汉帛书)的样子。
在战国后期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了至少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并且,最大的不同在于64章的以后部分。于是,也就有人自以为是,干脆把造成错乱的64章以后部分全部删掉,这就是楚竹简给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成为了任意摘录的社会残本)。
后人所传说的老子和关尹的故事,那就是传说、神话、杜撰的本领了。如果仅仅把它当作故事、传说,则无可厚非;如果要把它作为我们某种信念,那就必须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