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考证一下中国的来历


2007-4-17 14:44 315
考证一下中国的来历

大家都自称中国人,中国这个词的来历如何?

为什么辛亥革命后,要把国号定为 “中华民国”?

2007-4-17 16:54 黄巾军
为什么刘邦要把国号定为大汉,为什么李渊要把国号定为大唐,为什么朱元璋要把国号定为大明?

2007-4-22 11:54 蟾蜍
一:是地理上的东洋、西洋、南洋、北洋我们居中,自认为是中心国度。
二:是文化上的自我肯定,自古我们的文明一直是教化的集大成者,成为周围各国朝觐的文化中心。

2007-4-22 12:49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黄巾军[/i] 于 2007-4-17 16:54 发表
为什么刘邦要把国号定为大汉,为什么李渊要把国号定为大唐,为什么朱元璋要把国号定为大明? [/quote]
刘邦被封汉王,所以国号为汉;李渊是“唐国公”所以国号为“唐”;朱元璋是早期接受过摩尼教,也就是明教,所以定国号明,

2007-4-22 14:30 toushion
据说陕西有个中条山,有个华山,黄帝就在那里游荡,因此有中华。。

2007-4-22 14:45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toushion[/i] 于 2007-4-22 14:30 发表
据说陕西有个中条山,有个华山,黄帝就在那里游荡,因此有中华。。 [/quote]
华的说法多了
华山说
华胥氏说
服章之美说
……:mellow:

2007-4-22 18:25 宇文铭
[quote]原帖由 [i]toushion[/i] 于 2007-4-22 14:30 发表
据说陕西有个中条山,有个华山,黄帝就在那里游荡,因此有中华。。 [/quote]
这个应该是正确答案

2007-4-22 20:56 wjxa
中华民国的国号,应该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想建立一个民众之国,以民众为中心,由民众管理的国家

2007-4-25 10:03 shichenlan
古代说的"中国",是不是指"中原大国"讲?

2007-4-25 15:54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shichenlan[/i] 于 2007-4-25 10:03 发表
古代说的"中国",是不是指"中原大国"讲? [/quote]

应当是"中原之国",以前曾专指汉人建立的王朝,表现了汉人蔑视周边少数民族的心理

但是在此后由于女真,蒙古等一系列少数民族兴起,并在中原建立王朝,开始有南宋称金国为"中国",元朝以继承先代中华典章制度,并以"中国"自居情形的出现

另外在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都是在中原立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沙陀人),南方的汉人建立的政权也将它们称为"中国"

只有到了近代,或者说是中华民国的建立,才使"中国"成为明确的(注意这个词,事实上古代大一统中央王朝也完全可以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涵义吧

2007-4-25 16:0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7-4-25 15:54 发表


应当是"中原之国",以前曾专指汉人建立的王朝,表现了汉人蔑视周边少数民族的心理[/quote]

《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说权曰:“……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color=Red]中国[/color]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color=Red]中国[/color]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5 16:18 编辑 [/i]]

2007-4-25 17:50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5 16:09 发表


《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说权曰:“……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 ... [/quote]
这两处似乎都是"中原之国"的意思啊

2007-4-25 19:1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7-4-25 17:50 发表

这两处似乎都是"中原之国"的意思啊 [/quote]

但哪里“表现了汉人蔑视周边少数民族的心理”?

2007-4-25 20:23 淼誉
华夏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这个称呼了

2007-4-25 23:44 natl
赞成是“中原之国”:victory:

2007-4-26 13:58 平原君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2007-4-26 17:38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5 19:14 发表


但哪里“表现了汉人蔑视周边少数民族的心理”? [/quote]

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楚国相继崛起为大国,其中秦国更是从戎人手中夺到了丰、镐和周人的发祥地周原(这个可是事实意义上最早的"中国"),而楚国也曾出兵郑、蔡(地处中原)

但是因为秦人出于东夷,楚人出于荆蛮之地.因此其地位始终得不到各国承认,,《春秋公羊传》的说法是------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这种情况直到战国时期才得到改变,其结果是七雄都成为了"中国",但是从地理意义上讲还是秦国的地位更符合中国的含义

又如西晋灭亡以后,东晋和南朝政权都离开了中原地区,但都以西晋法统的继承者自居,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国”,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只是外来的“索虏",哪有资格成为"中国"?不过占据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认为自己夺取了这块传统的“中国”地区,当了“中国”的主人,当然就成了“中国”;而东晋和南朝政权只不过是偏于一隅的“岛夷”,已经事实上丧失了作为“中国”的权利。

因为从汉人的角度讲,汉人政权自称"中国"确有蔑视少数民族的含义在内

[[i]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6 17:43 编辑 [/i]]

2007-4-26 19:37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7-4-26 17:38 发表


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楚国相继崛起为大国,其中秦国更是从戎人手中夺到了丰、镐和周人的发祥地周原(这个可是事实意义上最早的"中国"),而楚国也曾出兵郑、蔡(地处中原)

但是因为秦人出于东夷,楚人出于荆蛮之地.因此其地位始终得不到各国承认,,《春秋公羊传》的说法是------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quote]

不对。

秦人虽出东夷,但却是得到周天子正式分封的,不能算是蛮夷。否则,秦、赵同源,若秦为蛮夷,赵将安处?你看《春秋》中可曾把赵氏视为蛮夷?秦虽曾被中原诸侯拒绝与会,那基本上是因为秦处西鄙,且秦的文化的确落后于齐晋鲁卫诸国。

楚国本来就是蛮夷,它虽然曾子事周室,但不过是迫于形势,而不是天子分封。且时服时叛,所谓“蠢尔蛮荆,大国为仇”是也。终西周一世,成王、昭王、厉王、宣王都曾征伐楚蛮,可见西周时,楚和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诸侯对天子的关系。

而“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一句,北狄自然是纯纯粹粹的夷狄,他们破卫、亡邢、灭温、侵燕、犯曹,甚至曾经攻克王城洛邑,则其对华夏危害,可见一斑。而南蛮指的则确实是楚国,自鲁桓公六年楚侵随开始,不过数十年,便尽灭汉阳诸姬,而当成周室分封汉阳诸姬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楚蛮。此时华夏南方屏障既失,楚人便开始问鼎中原,“以观中国之政”(《史记·楚世家》)。由此而言,《公羊传》的这句话并没有说错,此时的的确确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赖有齐、晋两国,北灭狄,南御楚,才保证了华夏文明得以传承。

2007-4-27 18:00 夏侯雅伯
[quote]原帖由 [i]平原君[/i] 于 2007-4-26 13:58 发表
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quote]
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color=Red]中国[/color]——这可是耶律洪基说的

2007-4-28 14:17 平原君
[quote]原帖由 [i]夏侯雅伯[/i] 于 2007-4-27 18:00 发表

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这可是耶律洪基说的 [/quote]
道宗皇帝颇好汉文化,习儒学,有此一说也算正常。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应该算是政治宣传手段。

2007-4-30 19:21 wy258123
中原就是在河南喽,因为炎黄2帝是河南中原之人故叫中原之国即是中国!!!!:victory::victory:

2007-5-1 21:36 陈光柱
"中国"考

中国,这两个字组成的"中国"一词,最早我们见于早期(3000年前)出土的<何尊>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可是,这个"中国"只是"国中"的意思……

2007-5-5 09:19 温柔的一刀
回复 #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秦赵同源?这个在下不清楚,不知依据是什么。
楚也是周天子正式册封的啊,子爵。据说系颛顼之裔。只不过是长期处于偏远之地罢了。
另外狭义上的中原就是指河南吧,豫的意思就是天下之中。

[[i]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5-5 09:21 编辑 [/i]]

2007-5-5 10:5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温柔的一刀[/i] 于 2007-5-5 09:19 发表
秦赵同源?这个在下不清楚,不知依据是什么。
楚也是周天子正式册封的啊,子爵。据说系颛顼之裔。只不过是长期处于偏远之地罢了。
另外狭义上的中原就是指河南吧,豫的意思就是天下之中。 [/quote]

《史记·秦本纪》:[color=Red]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舜赐姓嬴氏。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復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color]

《史记·赵世家》:[color=Red]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於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color]

楚不是周天子册封。周人尊尊,于等级礼仪制度是非常重视的,而分封册命大典是何等大事,史书岂能无载?《史记》于齐鲁秦晋卫等国皆有分封记载,唯独于楚越没有,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事实上,《史记》记载楚曾“子事文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册封。所谓”子“,是周室对所有臣服的蛮夷的称呼,《礼记·曲礼》:[color=Red]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color]。因此对于吴、越、楚等蛮夷,皆称其为“子”。再如,杞为夏后裔,爵位为伯,但因为杞成公用夷礼,因此《春秋》称之曰“杞子”,《左传正义》:[color=Red]成公始行夷礼以终其身,故于卒贬之。杞实称伯,仲尼以文贬称子[/color],又云:[color=Red]四夷之君,爵不过子[/color]。

其实,楚为蛮夷,自古以来是定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基本上没有提出异议的。

2007-5-6 15:01 315
湖南是少数民族地区,后来汉族人把少数民族赶到老少边穷地区了。

富饶适合农耕的地区,大部分被汉人占据。

2007-5-17 09:54 9·18·1931
窃以为中国最早应是指各诸侯对天子所居之地的称呼,后来才演变成现在的意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证一下中国的来历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