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12 02:14
秘奇有天
1'代名将-韩信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力主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韩信先以两千轻骑,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韩信已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后来,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著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刘邦极度不安,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一天,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之军。”刘邦又问:“那末你呢?”韩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 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2007-4-12 09:47
xingqiu
一代名将,百战百胜,没有韩信刘邦不知道被项羽打败多少次了,最后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连个本纪都没混上,唉。
古代人就是爽啊,皇帝一点头,立马就平步青云了
2007-4-12 14:4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xingqiu[/i] 于 2007-4-12 09:47 发表
一代名将,百战百胜,没有韩信刘邦不知道被项羽打败多少次了,最后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连个本纪都没混上,唉。
古代人就是爽啊,皇帝一点头,立马就平步青云了 [/quote]
本纪?
本纪是什么你知道吗?什么人才能用本纪你知道吗?
2007-4-12 16:00
zcc55555
哎有什么用啊最后还不是 死的很惨啊!!!!!!!!!!
2007-4-12 18:34
平原相
韩信也就是个军事家,永远都达不到政治家的高度。
2007-4-13 06:49
xunbu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12 14:49 发表
本纪?
本纪是什么你知道吗?什么人才能用本纪你知道吗? [/quote]
同意老兄.也只有项霸王有资格入本纪了,韩信投胎再来过有可能考虑.不过以此人卑劣懦弱的品性怕也很难.
2007-4-13 09:32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xunbu[/i] 于 2007-4-13 06:49 发表
同意老兄.也只有项霸王有资格入本纪了,韩信投胎再来过有可能考虑.不过以此人卑劣懦弱的品性怕也很难. [/quote]
入不入本纪,关人品何事?
项王入本纪,只是因为“政由羽出”而已,何关人品?
何况,项羽人品就比韩信好吗?好歹韩信没有杀降屠城。
2007-4-13 13:00
ggallary
[quote]原帖由 [i]xunbu[/i] 于 2007-4-13 06:49 发表
同意老兄.也只有项霸王有资格入本纪了,韩信投胎再来过有可能考虑.不过以此人卑劣懦弱的品性怕也很难. [/quote]
卑劣二字恐怕很难与韩信生平挂钩;韩信是个切实贯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
韩信称楚王后对昔日与他有恩怨的人做了3件事情,一是赠于漂母百金,二是给了南昌亭长100钱,三是让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担任中尉.
前两件事自然是报恩不谈;第三件事的以德报怨虽不无收买人心的成分,但亦可谓与卑劣无缘.
再如当韩信处于事业颠峰之时,蒯通劝他拥兵自立,所谓"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韩信的回答是"乘人之车者载人之忧,衣人之衣者怀人之患,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可见韩信当时报答知遇之恩之心.
至于懦弱,一个敢于背水列阵的将领,怎会是懦弱之辈?
我倒觉得韩信对政治不敏感,在政治斗争中犹犹豫豫倒是不错.一般来说这种人性格上往往颇为仁厚.
2007-4-15 01:29
rayee
项羽入本纪也是破例的,司马迁实在太喜欢他
2007-4-15 08:41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rayee[/i] 于 2007-4-15 01:29 发表
项羽入本纪也是破例的,司马迁实在太喜欢他 [/quote]
笑。。。
那吕后入本纪也是因为司马迁太喜欢她?
2007-4-23 09:00
jimmyjames
没有韩信刘邦不知道被项羽打败多少次了,一代名将,百战百胜!
2007-4-23 10:25
中庸
对于争夺天下来说,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刘邦没有韩信是很难夺得天下,但项羽为什么就不能用呢,这就是最大的差距.
项羽无论打赢多少仗,但他的胜利并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反而越赢越弱,到死他都没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失败,而把失败归结为天.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的拥有者才怪呢.
2007-4-23 10:4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中庸[/i] 于 2007-4-23 10:25 发表
对于争夺天下来说,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刘邦没有韩信是很难夺得天下,但项羽为什么就不能用呢,这就是最大的差距.
项羽无论打赢多少仗,但他的胜利并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反而越赢越弱,到死他都没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失 ... [/quote]
韩信在刘邦这里,其实待遇也不怎么样。
还差点掉了脑袋,幸亏夏侯婴跟萧何。
2007-4-23 11:5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4-23 10:40 发表
韩信在刘邦这里,其实待遇也不怎么样。
还差点掉了脑袋,幸亏夏侯婴跟萧何。 [/quote]
也不能这么说。
韩信在刘邦手下,稍露峥嵘,就被释之,追之,乃至拜为大将军。
而他在项羽手下时,“数以策干项羽”,项羽就不是用他。
则刘项优劣,可见一斑。
2007-4-23 14:27
shichenlan
引用田丰死前的话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能择其主而事之,是不智也.
韩信这种愚忠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所以只能说他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是头脑单纯,不能算是英雄,最多是个倾世名将.不过本人还是相当喜欢他.我很讨厌刘邦子,可是没法子,斗心眼子的主自古在中国就吃香,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推荐大家看看一本叫<天意>的书,韩信是主角,个人认为写的相当好
2007-4-23 17:40
漳水枭枭
在垓下韩信中军主力几乎被项羽击溃,这个怎么不写进去~
2007-4-23 19:32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漳水枭枭[/i] 于 2007-4-23 17:40 发表
在垓下韩信中军主力几乎被项羽击溃,这个怎么不写进去~ [/quote]
笑~~~
不知道垓下是项羽赢了还说韩信赢了。
2007-4-24 14:29
天涯明月刀马甲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3 19:32 发表
笑~~~
不知道垓下是项羽赢了还说韩信赢了。 [/quote]
垓下一战,韩信处于绝对的优势,而项羽已无半分腾挪的余地。
你这么比较两人,:qDD+
2007-4-24 17:13
竹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007-4-24 17:19
chenshunan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马甲[/i] 于 2007-4-24 14:29 发表
垓下一战,韩信处于绝对的优势,而项羽已无半分腾挪的余地。
你这么比较两人,:qDD+ [/quote]
然则你想过为什么韩信挟优而胜?
韩信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一打就赢
霸王却不知道。
2007-4-24 22:30
蘅芜君
[quote]原帖由 [i]zcc55555[/i] 于 2007-4-12 16:00 发表
哎有什么用啊最后还不是 死的很惨啊!!!!!!!!!! [/quote]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功成名就之后要隐,不能急流勇退的人,只能被急流所淹没。
2007-4-26 15:54
Satan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3 11:58 发表
也不能这么说。
韩信在刘邦手下,稍露峥嵘,就被释之,追之,乃至拜为大将军。
而他在项羽手下时,“数以策干项羽”,项羽就不是用他。
则刘项优劣,可见一斑。 [/quote]
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认为,在韩信问题上,项刘的差距在于项羽没有萧何这样的人辅助?
项刘对待人才上本没有本质的差距。刘邦爱才,项羽也爱:“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所不同的是刘邦幸运的有萧何为他月下追贤。而项羽的范老头却从来没有这魄力与体力。韩某拜将之前,刘项对待他的态度是一样的。兄所言:”则刘项优劣,可见一斑。“在下实未能察也。
韩信本一个毛头小子,项羽拜之为郎中,郎中又不是小官。刘邦大将灌婴,樊哙能做,他韩信不能做?
“至霸上,赐爵执珪,号昌文君。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
“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
灌樊皆刘邦之亲信,韩信从一个漂母乞食,胯下受辱的小兵被提拔为正规军中的郎中,虽不能说优待,但至少也谈不上亏待吧。后人总以项羽不用韩信为话柄讥讽项羽眼光之差。非要拜他为大将才算不亏待?瞧瞧萧相说的: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我靠,当将军都留不住他。以他这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自负性格,投楚而去之,投汉而去之。下一步将何往?樊郦滕灌辈都是经过攻城野战,斩旗拔寨才混个将军当当,只有他一心想平步青云,不给他就走。我看若不是萧何的话,韩信迟早泯然于市井之间。
[[i] 本帖最后由 Satan 于 2007-4-26 15:56 编辑 [/i]]
2007-4-26 16:32
再世孟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早反了也许好点 也不至于死于女人之手
2007-4-26 16:3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Satan[/i] 于 2007-4-26 15:54 发表
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认为,在韩信问题上,项刘的差距在于项羽没有萧何这样的人辅助?
项刘对待人才上本没有本质的差距。刘邦爱才,项羽也爱:“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所不同的是刘邦幸运的有萧 ... [/quote]
请你注意的一点是:刘邦是在见韩信之前就拜他为大将军,“[color=Red]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color]”,这是敬神之礼啊,刘邦对于一个从未谋面的人,仅凭萧何一面之词,便敢于如此礼遇、如此重用,那是何等的胆略和胸襟?
而韩信在项羽手下,曾多次亲自向项羽献计,项羽就是不用,你还要韩信如何?
韩信在刘项两人手下的遭遇一对比,刘项差距真是一目了然了。
2007-4-26 16:45
Satan
用红字标出来是为了显示拜将的排场之大吗?
我前面说了,在萧何劝说刘邦拜将之前,刘项没有本质不同: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所以我才说似乎项羽也就缺一个萧何。当然,您也可以列举100条假设的理由证明项羽有了萧何也不听,也不用。
其实刘邦拜韩信治粟都尉时未必没有跟韩信谈过,这里有两种情况:
如果谈过而不用,说明刘邦眼光实在有问题。
如果没谈过,说明刘邦也并非像人们传颂的那样爱惜人才。因为夏侯婴向他推荐韩信,他居然谈一下都不愿意。
我总是不信因为韩信的问题就把刘项二人的识人之才拉开这么大的差距。
2007-4-26 17:20
三种不同的红色
那照你的意思是,萧何如果投奔项羽,想必楚汉战争就是项羽赢了?
笑~~~
2007-4-26 17:45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4-23 10:40 发表
韩信在刘邦这里,其实待遇也不怎么样。
还差点掉了脑袋,幸亏夏侯婴跟萧何。 [/quote]
那时候,刘邦还没有认识到韩信是人才,打算重用他呀
2007-4-26 17:48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6 17:20 发表
那照你的意思是,萧何如果投奔项羽,想必楚汉战争就是项羽赢了?
笑~~~ [/quote]
如果范增也月下追韩信,说不定还真是这样.韩信这人可没有什么投奔仁君的念头,他想的只是个人的出人头地,因此如果项羽肯重用他(以项羽的自负来看,很难,非常难),韩信完全会为项羽奉命奔驰,争夺天下的
2007-4-26 19:1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7-4-26 17:48 发表
如果范增也月下追韩信,说不定还真是这样.韩信这人可没有什么投奔仁君的念头,他想的只是个人的出人头地,因此如果项羽肯重用他(以项羽的自负来看,很难,非常难),韩信完全会为项羽奉命奔驰,争夺天下的 [/quote]
摇头ing
即使范增去追韩信,项羽也未必用韩信。
项羽真的听过范增的话吗?未必啊未必。苏东坡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说得对极了。
所以,如果范增去追韩信,除了把他自己累成心肌梗塞之外,不会有任何结果。
2007-4-26 20:26
中庸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6 19:13 发表
摇头ing
即使范增去追韩信,项羽也未必用韩信。
项羽真的听过范增的话吗?未必啊未必。苏东坡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说得对极了。
所以,如果范增去追韩信,除了把他自己累成心肌梗塞之外, ... [/quote]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话好像刘邦早就说过了吧。怎么变成老苏了。
2007-4-26 20:3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中庸[/i] 于 2007-4-26 20:26 发表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话好像刘邦早就说过了吧。怎么变成老苏了。 [/quote]
果然是刘三说的。
偶居然记成老苏《范增论》了。
泪奔而走。。。。
2007-4-26 21:29
Satan
刘三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真笑死人也。
他刘三批评项羽有一范增不用,但也不想想是何以不用的:
卑躬屈膝,苟全性命于前(鸿门宴);
听陈平言,大玩无间于后。
此刘三所为也。范增与项羽情义本来不错,甚至父子相称。做君王的,偶尔自己决断,不听老人言,也属正常。可刘三倒好,得了便宜卖乖,自己惺惺做态致使项羽没下杀手却怪项羽不听人言了。然后一个离间使人家君臣相疑,自己却又笑项羽轻信人言。
项羽用过的人中,也颇多一时名人:英布,龙且,桓楚,钟离昧,陈平等等。成王败寇,史迁也不会为楚将立传。所以尚有很多人不为后人所知。但这不是项羽手下无人的理由。
项羽能用这些人,凭什么就一定不能用韩信?
我的观点是:韩信在楚军中不得志,项羽及其谋臣都要负责。为君肱股,不能为君举荐贤良,臣之过也。
2007-4-26 21:36
Satan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6 17:20 发表
那照你的意思是,萧何如果投奔项羽,想必楚汉战争就是项羽赢了?
笑~~~ [/quote]
你还真别笑,还真有这可能。
当然,项羽只能赢楚汉战争,但估计不能赢天下。
2007-4-26 21:48
三种不同的红色
笑话~~~
两军对阵,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陈平离间之计,其实也平常,若项羽对范增稍有信任,会因此而疏远他吗?“亚父”“亚父”,恐怕只是嘴上说得好听罢了。譬如崇祯之杀袁崇焕,诚然是因为皇太极反间,但难道就可以因此而脱崇祯之罪?这段公案,恐怕主犯还是崇祯吧。
何况,陈平不也原先是项王属下吗?怎么就跑到刘邦这里来了?难道也是因为范增没有追陈平?
看看陈平对项羽用人的评价:“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则项羽之用人,不是很清楚了吗?
说到陈平,他初到汉王麾下时,不也是流言纷起?汉王也因此而生疑,但一旦陈平解释之后,则疑虑全消,而将大事尽皆托付之。反观项王,陈平甫做流言,则锺离眜等人便全部不受信任。
这么看来,刘项之用人高下,实在是一目了然。
2007-4-26 22:14
Satan
没说不让用反间,问题是用了就别骂对方多疑。我扔一香蕉皮在你门口。你大摔一跤,我一脸严肃状:“走路咋这么不小心?”
项羽怀疑过范增,钟离。但对他们一没杀,二没剐。主观上跟刘邦怀疑属下性质是一样的。当然,客观上前者的确影响了大局。
陈平自己畏罪潜逃,这烂帐也能算到项羽头上?
刘邦平生怀疑过的人也不少。陈平,萧何,韩信,彭越。临死时还准备做掉跟他一辈子的樊哙。
难不成怀疑过下属就说明用人不行了?
2007-4-26 22:3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Satan[/i] 于 2007-4-26 22:14 发表
没说不让用反间,问题是用了就别骂对方多疑。我扔一香蕉皮在你门口。你大摔一跤,我一脸严肃状:“走路咋这么不小心?”
项羽怀疑过范增,钟离。但对他们一没杀,二没剐。主观上跟刘邦怀疑属下性质是一样的。当然,客观上前者的确影响了大局。
陈平自己畏罪潜逃,这烂帐也能算到项羽头上?
刘邦平生怀疑过的人也不少。陈平,萧何,韩信,彭越。临死时还准备做掉跟他一辈子的樊哙。
难不成怀疑过下属就说明用人不行了?[/quote]
如果你在我大门口扔一香蕉皮让我摔了一跤,我可能会大骂“谁这么没有公德”,但回过头来分析分析,但凡走路带眼睛的人都不会往香蕉皮上踩吧,说到底是偶走路不小心。
听到流言对他人产生怀疑,这是人之常情,无论刘也好、项也好,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同的是接下来的举动。刘邦听到陈平的解释后,便立刻打消了疑虑,而项羽对范增可曾释疑?不错,项羽对范增锺离等人一不杀二不剐,却就是不信任他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们单位领导对你事事提防,你能在那个单位呆下去?
陈平畏罪潜逃?陈平何罪之有?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那仗还是陈平打赢了的。只是后来形势变化,汉王再次克殷,这事情能算到陈平头上?“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你不觉得项王的怒有点过分吗?这明明是迁怒,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到属下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陈平再不跑,真是脑子进水了。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王在用人的问题上是何等的幼稚。
2007-4-26 23:07
中庸
讨论归讨论,不要跑题太远。毕竟这里说得是名将韩信。
2007-4-27 15:18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chenshunan[/i] 于 2007-4-24 17:19 发表
然则你想过为什么韩信挟优而胜?
韩信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一打就赢
霸王却不知道。 [/quote]
你快拉倒吧,韩信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一打就赢,彭城之战,他做什么去了?为何不见他去向刘邦提提意见?霸王在垓下一战,也不是他能左右的。
项败于刘,不是军事上的原因,而是政治上的原因。
2007-4-27 16:40
chenshunan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4-27 15:18 发表
你快拉倒吧,韩信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一打就赢,彭城之战,他做什么去了?为何不见他去向刘邦提提意见?霸王在垓下一战,也不是他能左右的。
项败于刘,不是军事上的原因,而是政治上的原因。 [/quote]
我是不明白阁下的政治囊括了什么,但很显然原因最直接的是军事战略的问题,霸王的战略眼光短浅.
你所说的政治也不是全无道理,毕竟战略出了问题,无论是外交,政治都能从旁弥补,可惜霸王其它都不擅长
另:彭城韩信在不在刘邦身边且不辩,可以肯定的是,刘邦是真正的统帅,韩信在也放不开手脚.
2007-4-27 16:4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4-27 15:18 发表
你快拉倒吧,韩信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一打就赢,彭城之战,他做什么去了?为何不见他去向刘邦提提意见?霸王在垓下一战,也不是他能左右的。
项败于刘,不是军事上的原因,而是政治上的原因。 [/quote]
韩信参加彭城之战了吗?
刘邦彭城溃败后,正是韩信收拾的烂摊子。“[color=Red]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color]”这算不算是韩信在军事上的成功?
2007-4-27 17:54
神灭第六天
韩信自己也有些居功自傲.
2007-4-27 21:36
cczy
刘邦和项羽就是两地皮而已,也谈不上政治家啊!
韩信,中华这五千年也就出了这一个!!
2007-4-28 11:50
Satan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7 16:48 发表
韩信参加彭城之战了吗?
刘邦彭城溃败后,正是韩信收拾的烂摊子。“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这算不算是韩信在军事上的成功? [/quote]
兄台,此处的确算是韩信军事上的成功。
然而韩信是否参加了彭城之战在史学界是没有结论的。你举的例子只能说明韩信收兵,没法说明他未参加彭城之战。
2007-4-28 11:5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atan[/i] 于 2007-4-28 11:50 发表
兄台,此处的确算是韩信军事上的成功。
然而韩信是否参加了彭城之战在史学界是没有结论的。你举的例子只能说明韩信收兵,没法说明他未参加彭城之战。 [/quote]
拥护项羽的就说韩信参加了彭城之战
拥护韩信的就说韩信没参加彭城之战
真是个好例子啊,人人用得:lol:
2007-4-28 11:59
Satan
[quote]原帖由 [i]cczy[/i] 于 2007-4-27 21:36 发表
刘邦和项羽就是两地皮而已,也谈不上政治家啊!
韩信,中华这五千年也就出了这一个!! [/quote]
兄台,说话留点口德。
难不成韩信是政治家?
五千年只出一个的岂止韩信。没有韩信,刘项照样裂土封王。没有刘项,韩信极可能没于槽枥之间。
2007-4-28 16:08
yiko
韩信为人臣,但是欺君,他威胁封假齐王该杀,对刘邦不敬该杀.
除了反,他造就注定后来的下场.
2007-4-30 19:4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7-4-27 16:48 发表
韩信参加彭城之战了吗?
刘邦彭城溃败后,正是韩信收拾的烂摊子。“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这算不算是韩信在军事上的成功? [/quote]
引一下对此战颇为了解的姚磊兄的观点。若是没参战,何来收兵一说?还有韩信已被拜将,这等大事,他能不在刘邦身边?
而且根据上面那位仁兄说的,韩信知道哪一战该打,一打就胜,那么彭城之战不管他参不参战,为什么他不提出建议呢?
韩的军事能力是很强,但项更强,项是以一人之力,抵挡刘邦集团,倘韩的军事能力真胜过了项,那么刘邦手下那些其它人士,大可洗洗睡了,有他们不多,无他们不少。
2007-4-30 20:46
Satan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4-30 19:44 发表
引一下对此战颇为了解的姚磊兄的观点。若是没参战,何来收兵一说?还有韩信已被拜将,这等大事,他能不在刘邦身边?
而且根据上面那位仁兄说的,韩信知道哪一战该打,一打就胜,那么彭城之战不管他参不参战 ... [/quote]
兄弟。
没有谁真的颇为了解此战。所谓的了解也只是多参考了一些史料而已。其实能参考的史料也就《史记》和《汉书》。后人大都从我们已经烂熟于心的文字里做对比。还原所谓的历史真实。
我一向认为,除了能找到更充分的史料和考古发现,其它对历史的还原都不太让人信服。当然普及知识和引发讨论的作用还是有的。姚磊兄对楚汉史研究较多,我看过他的作品,都很精彩,不过依然只是他个人观点。
项羽并非凭一已之力与汉军抗衡,更人范,英,季,龙,钟离,三秦王和其他一些诸侯王,还有数不清的历史喽啰,只不过在抗衡的过程中,这些人或死或叛。这显示了刘邦的能耐。
即便是项羽凭一已之力抗衡汉军的群殴。但他殴输了。如同5<1+2+3+8,但你不能就下结论5大于右边任何一个数。
项羽是个人才,韩信也是。没有公平的竞赛规则和环境的情况下,很难说谁更强一些。
2007-8-26 17:43
a6513901
还好张良比较聪明,功成身退,否则恐怕结果比韩信好不了多少.
2007-8-26 18:09
疯猫
[quote]原帖由 [i]a6513901[/i] 于 2007-8-26 17:43 发表
还好张良比较聪明,功成身退,否则恐怕结果比韩信好不了多少. [/quote]
严重同意。张良就是看清了刘邦的本性,所以早点功成身退,韩信还对刘邦存在幻想。
中国历史上杀功臣的君主太多,不杀的太少了。善待功臣的好像只有李世民。
[[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7-8-26 18:11 编辑 [/i]]
2007-8-27 09:40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疯猫[/i] 于 2007-8-26 18:09 发表
严重同意。张良就是看清了刘邦的本性,所以早点功成身退,韩信还对刘邦存在幻想。
中国历史上杀功臣的君主太多,不杀的太少了。善待功臣的好像只有李世民。 [/quote]
说起对待功臣,貌似汉光武、赵太祖都比李世民好。
2007-8-28 18:50
伊达政忠
[quote]原帖由 [i]秘奇有天[/i] 于 2007-4-12 02:14 发表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 ... [/quote]
此文写得太一般了```````虽是以史记为基础翻译过来,但作者的理解差~~~~
[quote]原帖由 [i]xingqiu[/i] 于 2007-4-12 09:47 发表
一代名将,百战百胜,没有韩信刘邦不知道被项羽打败多少次了,最后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连个本纪都没混上,唉。
古代人就是爽啊,皇帝一点头,立马就平步青云了 [/quote]
晕,你说韩信连个世家都没混上没人说你,居然连这个都不懂~~~~~~
2007-8-28 18:57
伊达政忠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4-30 19:44 发表
引一下对此战颇为了解的姚磊兄的观点。若是没参战,何来收兵一说?还有韩信已被拜将,这等大事,他能不在刘邦身边?
而且根据上面那位仁兄说的,韩信知道哪一战该打,一打就胜,那么彭城之战不管他参不参战 ... [/quote]
项羽军事胜于韩信~~我第二次听到,我也第二次笑了
彭城之战,项羽是怎么赢得都没弄清楚,就说项羽多次以少胜多~~~~
项羽的骑兵一个可以相当灌婴的两个骑兵,如此强大的骑兵军队就是项羽乃当时天下第一的保证.当时刘邦过于自大,没有防备.项羽一听刘邦打到自己家了,以三万骑兵(当时机动力最好的兵种)冲回来,刘邦想都没想到,士兵又放松警惕,当然士气大乱,一战既溃
韩信攻赵的时候呢?新兵几千,对方虽然也是新兵,但也号称20万,大概也有10出万.实力如此悬殊.韩信还是赢了,你说都是以少胜多,谁更有本事``````
2007-8-28 18:59
伊达政忠
回复 #50 疯猫 的帖子
子房功成身退,除了看穿刘邦此人(其实刘邦对子房是敬佩得不得了),也是因为子房精通道家之说的缘故.
2007-9-1 23:57
snkshen
韩信么,军事上是10分,政治上就靠边了,都没答题的资格,在刘邦危难之际提出封王,换谁不招人恨的.
2007-9-2 08:20
麒麟子
韩信虽然是个没落贵族,但毕竟有一幅穷苦相。虽然有卓越的才能,却没有坚定的立场,韩信并不知道自己应该选一个什么样的主子,也不懂得天下大局,只是想着如何兜售自己的兵法奇谋。借用梁书王僧辩传最后的一句话:谋身不足。
2007-9-11 10:47
ymgcmy
[quote]原帖由 [i]Satan[/i] 于 2007-4-26 15:54 发表
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认为,在韩信问题上,项刘的差距在于项羽没有萧何这样的人辅助?
项刘对待人才上本没有本质的差距。刘邦爱才,项羽也爱:“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所不同的是刘邦幸运的有萧 ... [/quote]
你这么说就不对了,你让邓小平去做养鸡专业户,他肯定也会跑,人才分两种,一种是全才,一种是专才,想成大事,就要把专才放到专业位置上去,全才谁都会去挑,但是能挑出韩信这种专才的企业,才能有质的飞跃
2007-9-22 16:44
箫七楚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萧何,韩信初汉三杰,一个都不能少
2007-9-23 21:57
杨平春
个人觉得,韩信就是被项羽重用,他也发挥不出来,因为项羽的纯战术能力太强,又比较骄傲,在他手下不大好发挥,其手下单独领军胜利的似乎只有龙且胜英布,还很有可能是因为英布手下士兵知道要更霸王作战,没有斗志才败的,韩信也不会比其他将领好到哪去:wink:
2007-9-24 01:18
sea_4
霸王的万人敌可惜没派上用场呀,我就不明白项羽为什么就不组织一个大规模的突围行动那?
我想根据霸王28人的战绩要是同样给韩信100人和霸王100人做操练演习估计韩信不一定会胜利的。
想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霸王还真不适合做君主呀,要是项庄不挂了,他当个将军说不定也不至于落个如此结局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