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2 12:27
DHEROW
把袁崇焕弄死是范文程还是皇太极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生于明末。祖籍在江苏,出生在沈阳。他一生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是清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有的史书上说: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还有的说这是范文成想的,只是他给皇太极献策而已
2007-2-2 13:02
蓝云
应该说是崇祯,如果崇祯无心不杀袁的话离间计还有用?而且这种离间比较低级。问题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时,崇祯就已经起了杀机。
2007-2-2 13:08
萧十一狼
虫争这小子连蒋干盗书的故事都没听说过么
2007-2-2 16:03
天宫公主
袁崇焕并不是一封书信就给搞定的。关键是他之前在崇祯面前夸海口说五年平定辽东,然后前脚走后脚就被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虽然最终皇太极没有攻克北京,但在政治上可以说获得了完胜。即便袁崇焕对明朝忠心耿耿,这也得算是他军事上的失职。
2007-2-3 00:08
昔时人已没
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造就了袁崇焕的悲剧,其他人起到的只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7-2-3 00:31
林冲
明这边的统帅是袁崇焕,清那边的统帅是皇太极。皇太极也是最高的统治人物,他可以犯任何的错误,不需要急功近利。袁崇焕不行,他上面还有一个崇祯,不能放手的去干。这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悲剧,除非这个军事家是皇帝本人。
2007-2-3 00:48
ptcn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7-2-3 00:31 发表
明这边的统帅是袁崇焕,清那边的统帅是皇太极。皇太极也是最高的统治人物,他可以犯任何的错误,不需要急功近利。袁崇焕不行,他上面还有一个崇祯,不能放手的去干。这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悲剧,除非这个军事家 ... [/quote]
那曹操同学算什么情况?
2007-2-3 00:56
林冲
[quote]原帖由 [i]ptcn[/i] 于 2007-2-2 17:48 发表
那曹操同学算什么情况? [/quote]
曹操同学当然等同于皇帝了。他是他的军事集团的老大。
2007-2-3 03:26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7-2-3 00:31 发表
明这边的统帅是袁崇焕,清那边的统帅是皇太极。皇太极也是最高的统治人物,他可以犯任何的错误,不需要急功近利。袁崇焕不行,他上面还有一个崇祯,不能放手的去干。这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悲剧,除非这个军事家 ... [/quote]
各有利弊。这就好比今天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之间的不同。美国公司的总裁上面还有董事会,总裁有了这层约束也许会被困住了手脚,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压力去完成自己的责任。日本公司至今大多还都是一家人的天下,一旦公司垮台老板跳楼即可。
2007-2-3 04:31
mom4xwj
回复 #9 天宫公主 的帖子
:qDD+
如此来看,袁总裁乃素没有完成任务被懂事长给卡嚓了,而懂事长大人也在公司垮台时跳了楼?
袁崇焕之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对人性的认识不够深刻,这一点可以从先秦名将王剪征楚的案例上得到印证……
2007-2-3 10:54
绝世天骄
女真入关之前对《三国演义》推崇之至,把它当兵书用,皇太极自己完全有能力想出这个照搬蒋干盗书的计策的。当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假若崇祯与袁崇焕间早生芥蒂,那么任何反间计都难以成功
《清史稿·鲍承先传》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上(皇太极)诫诸军勿进攻,召承先及副将高鸿中授以秘计,使近阵获明内监系所并坐,故相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有二人自敌中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经略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内监杨某佯卧窃听。越日,纵之归,以告明帝,遂杀崇焕。
2007-2-3 16:17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mom4xwj[/i] 于 2007-2-3 04:31 发表
:qDD+
如此来看,袁总裁乃素没有完成任务被懂事长给卡嚓了,而懂事长大人也在公司垮台时跳了楼?
[/quote]
事实上不是如此么?他说五年内平定辽东,结果两年内被人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最后的下场和日本财团老板破产跳楼没什么区别啊。
皇太极使用反间计的确加速了袁的死亡,但仗都打到了那个份上,袁自己的军事责任已经失去了崇祯对他的信任。
2007-2-3 17:47
林冲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7-2-3 09:17 发表
事实上不是如此么?他说五年内平定辽东,结果两年内被人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最后的下场和日本财团老板破产跳楼没什么区别啊。
皇太极使用反间计的确加速了袁的死亡,但仗都打到了那个份上,袁自己的军事 ... [/quote]
五年内平定辽东就是五年,没说过两年会发生什么事情?崇祯应该看五年后的结果,而不应该关心过程。
2007-2-3 18:36
海无涯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7-2-3 17:47 发表
五年内平定辽东就是五年,没说过两年会发生什么事情?崇祯应该看五年后的结果,而不应该关心过程。 [/quote]
崇祯生性多疑,再说他是个皇帝,正所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再等三年直不定会就被皇太极灭了呢?他不能不考虑啊
2007-2-3 18:42
林冲
[quote]原帖由 [i]海无涯[/i] 于 2007-2-3 11:36 发表
崇祯生性多疑,再说他是个皇帝,正所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再等三年直不定会就被皇太极灭了呢?他不能不考虑啊 [/quote]
他倒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了,最后还不是被天下人逼得上吊。
2007-2-3 18:59
DHEROW
崇祯这个人是刚愎自用,猜疑心很重的人,而且还信任太监,如果他不相信太监的话,保卫北京可能要成为第三次大捷了
2007-2-3 19:02
林冲
所以说崇祯才是汉族的大罪人,明亡和最后导致满人入关,他至少要负上90%的责任。他这种志大才疏的人最容易误国了。
2007-2-3 22:25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7-2-3 17:47 发表
五年内平定辽东就是五年,没说过两年会发生什么事情?崇祯应该看五年后的结果,而不应该关心过程。 [/quote]
我承认崇祯缺乏用人不疑的气魄,当皇太极从袁崇焕眼皮底下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已经不再认为袁崇焕算什么“长城”了。既然崇祯不认为袁是长城,杀了自然也不算自毁长城,至少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崇祯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朕非亡国之君,尔皆亡国之臣。”要知道作为最高统治者,最重要的就是善于用人而不是事实躬亲。他既然说他手下都是亡国之臣,这已经说明他是货真价实的亡国之君了。志大才疏的人往往比昏庸无道的人误国误的更厉害。
2007-2-4 01:32
mom4xwj
回复 #18 天宫公主 的帖子
崇祯杀了袁只是中计,至于“朕非亡国之君,尔皆亡国之臣”这句话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罪己诏》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富人不肯借钱给朝廷打仗,结果只好把钱的问题摊到老百姓头上,而之前又是连年灾荒和战乱,所以后来出了李,献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欠饷一事也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本就已经焦头烂额的崇祯一直身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是非中心,于是在他的思想里深深的烙印了人性的一个侧面,那就是人为财死。基于这一点,他根本就无法去相信一个人会不为了钱,不为了功名来为他做事。袁的行为起初让他深为困惑,而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他对袁的态度的转变过于明显,这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说到底,依旧还是即位的时候血气方刚所埋下的隐患啊,如果他的城府再深一点(我是说如果)……
2007-2-4 21:36
吕布貂蝉
这个反间计崇祯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不过是崇祯的借口罢了~~不然能审讯1年多 最后随便拉出去杀了??
偶最佩服的还是北京的老百姓啊~~居然可以去吃袁崇焕的肉~~居然可以万人空巷去拜祭洪承畴~~ 真是有历史有传统的是非不分 黑白看不清
2007-2-5 00:27
5288123
杀袁一是推卸责任..一是党争..........
2007-2-5 01:28
mom4xwj
回复 #20 吕布貂蝉 的帖子
这个计策的成功有着太多的因素所左右,也并非崇祯的借口……
21楼说的很有道理,偶的帖子里也已经把事情的缘由说的非常清楚了。
崇祯虽然是皇帝,但是归根到底他是一个人。试想当时为什么那些百姓会吃袁的肉?或许有人会说他们被愚弄了。但是结合了《罪己诏》这份东西看来,反而却成了崇祯是个好皇帝的有力证据?也不是如此,因为当时还有众多的反贼。所以解释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那些本来拒绝借钱出来打仗的贵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蒙骗了当时的大部分无知的百姓,他们只需要说,就是袁在向朝廷要钱,而最后还背叛了朝廷,这样一来,百姓自然对袁恨之入骨。那么最后需要的,就只是一些摸棱两可的证据和证词就足够了。从各方面来看,当时崇祯身边一定有太监是叛徒,而且对崇祯的心性非常了解,才有可能定下如此的计策,当然,这只是推测罢了。不过就史料来看,那些“中计”的太监的名字始终找不到,也的确非常可疑……
2007-2-5 15:36
DHEROW
老百姓的确是误解了袁崇焕,如果早知道他是冤枉的,那北京就是怨声载道,可以不攻自破了,现在崇祯关心的可是门前的皇太极
2007-2-6 22:51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7-2-3 22:25 发表
我承认崇祯缺乏用人不疑的气魄,当皇太极从袁崇焕眼皮底下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已经不再认为袁崇焕算什么“长城”了。既然崇祯不认为袁是长城,杀了自然也不算自毁长城,至少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崇祯最经 ... [/quote]
清兵是大同府入的关,就是追究军事责任也追究不到辽东方面的。崇祯杀袁自然是崇祯不喜欢远(辽东经略没几个善终的),但也不能就此说清兵入关是袁的责任。
2007-2-7 10:40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7-2-6 22:51 发表
清兵是大同府入的关,就是追究军事责任也追究不到辽东方面的。崇祯杀袁自然是崇祯不喜欢远(辽东经略没几个善终的),但也不能就此说清兵入关是袁的责任。 [/quote]
做为全面制衡辽东女真的官员,居然只坚守山海关一线。力拼渤海走廊的结果,就是皇太极终于领悟了,非得一棵树上吊死干嘛,于是轻松走北线,一下子突到北京了。袁崇焕在这一点上是疏忽得太利害了。要知道辽东战局可能只是小问题,直接让人家一竿子捅到京城,这问题就大了。看看后来英法联军从塘沽上来,吓得咸丰直接避走承德就知道了,这种突袭的心理威慑作用是相当大的!
2007-2-7 10:48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吕布貂蝉[/i] 于 2007-2-4 21:36 发表
这个反间计崇祯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不过是崇祯的借口罢了~~不然能审讯1年多 最后随便拉出去杀了??
偶最佩服的还是北京的老百姓啊~~居然可以去吃袁崇焕的肉~~居然可以万人空巷去拜祭洪承畴~~ 真是有历史有传统 ... [/quote]
很正常,在当时老百姓是不可能了解真相的,袁崇焕以谋反罪被杀,而且是卖国,自然被人恨,而洪承畴在开始的时候被认为是以死殉国,这样的人怎么不让人敬仰呢?要知道当时洪承畴的祠堂都被建了以来~
2007-2-7 10:53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7-2-7 10:40 发表
做为全面制衡辽东女真的官员,居然只坚守山海关一线。力拼渤海走廊的结果,就是皇太极终于领悟了,非得一棵树上吊死干嘛,于是轻松走北线,一下子突到北京了。袁崇焕在这一点上是疏忽得太利害了。要知道辽东 ... [/quote]
从战略上看,满清若想入主中原只能夺取整个辽东,然后打破山海关才能办到,至于绕道即便打到了北京,即便皇太极入了故宫,也只能是暂时的胜利,早晚他也要退走的
在当时来看,满清如果只想劫掠财务自然可以从长城缺口绕道,但如果他们想和崇祯或者李自成争夺天下,显然这一条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山海关挡在你的喉咙里,你吃进多少东西都得让你吐出来
2007-2-9 07:48
正版商
我认为是祖大寿……这小子一听袁下狱了扭头就走,袁一封信他又回来了——这下好了,袁崇焕要是还能活着从牢里出来那才是有鬼了:funk:
2007-2-9 10:47
天火
皇太极绕道蒙古
也在袁崇焕的防区之内吗
2007-2-9 11:29
DHEROW
袁崇焕也许小看了了皇太极,一直以为蒙古不可能联合皇太极,结果被绕道蒙古,直捣北京
2007-2-13 15:31
疯猫
是不是把袁崇焕看的太重了?当然,历史并没有更多的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即便有,按当时明朝的政治状况,又能怎么样呢,仅凭1人之力,就能力挽狂澜?
历史上类似的英雄和事件也不少了,让人感觉英雄气短.比如还有岳飞.
还是共产党说的好,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没有大环境,仅凭1人之力,是没大作用的.
农民皇帝朱元璋,还有痞子皇帝刘邦,都是手下有一群能力出众的人才能创造伟业.还有就是本朝打败国民党,都是一群人在起作用.而不是靠1,2个人.
他和于谦不同,于有调动全国兵力的能力,并且军队还算听话,军队勤王的速度也很快,而袁呢,不仅皇帝不信任他,全国的军心也都散了,来京城支援的部队名义上在赶来,实际上在路上消极怠工.这就是政治局面的差距.
所以袁死不死已经无关紧要了,明的灭亡已经注定,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大明已经在根上烂了,任谁都回天乏术.
[[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7-4-20 19:47 编辑 [/i]]
2007-2-13 16:04
悼红狐
反间计是后来乾隆编造的,《长编》里面根本没提
2007-2-22 15:05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吕布貂蝉[/i] 于 2007-2-4 21:36 发表
这个反间计崇祯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不过是崇祯的借口罢了~~不然能审讯1年多 最后随便拉出去杀了??
偶最佩服的还是北京的老百姓啊~~居然可以去吃袁崇焕的肉~~居然可以万人空巷去拜祭洪承畴~~ 真是有历史有传统 ... [/quote]
北京百姓可没什么错。袁崇焕在驰援北京的时候绕了一个大弯子,以至于建虏在突破蓟镇后在京城以北烧杀抢掠导致京城以北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按照当时的记载袁崇焕的关宁军抵达北京城下的时候就有努不可遏的百姓向他们投掷砖瓦,这是普通百姓对一个严重失职的战区司令发泄民愤和反间计无关,和什么传统更加无关。
2007-2-22 19:41
林冲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2-22 08:05 发表
北京百姓可没什么错。袁崇焕在驰援北京的时候绕了一个大弯子,以至于建虏在突破蓟镇后在京城以北烧杀抢掠导致京城以北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按照当时的记载袁崇焕的关宁军抵达北京城下的时候就有努不可遏的百姓 ... [/quote]
是,北京百姓没错。后来清军入关,他们很和平的接受了。让剪辫子就剪了,多好!
2007-2-23 09:30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7-2-7 10:40 发表
做为全面制衡辽东女真的官员,居然只坚守山海关一线。力拼渤海走廊的结果,就是皇太极终于领悟了,非得一棵树上吊死干嘛,于是轻松走北线,一下子突到北京了。袁崇焕在这一点上是疏忽得太利害了。要知道辽东 ... [/quote]
天骄已经基本上回复你了,我就不再多言,只补充一点。袁当时的防地在辽东一线,就是他想去大同府围堵(我记得他曾经预告过清军要绕道大同的可能),没有上谕也是不可能的。明代军制根本不可能允许他有这种擅自做主的权力(实际上他回援北京就已经是擅自做主了)。
2007-2-23 10:19
秀吉
[quote]原帖由 [i]蓝云[/i] 于 2007-2-2 13:02 发表
应该说是崇祯,如果崇祯无心不杀袁的话离间计还有用?而且这种离间比较低级。问题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时,崇祯就已经起了杀机。 [/quote]
完全同意
2007-2-23 14:25
ptcn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7-2-6 22:51 发表
清兵是大同府入的关,就是追究军事责任也追究不到辽东方面的。崇祯杀袁自然是崇祯不喜欢远(辽东经略没几个善终的),但也不能就此说清兵入关是袁的责任。 [/quote]
关键就在这“辽东经略没几个善终的”,而且确切说还都是经略得很有起色的几个没有善终。相比之下,萨尔浒失败的首席责任者杨镐只是被免职,1622年进攻战役失败却杀了事先持反对进攻的熊廷弼(主张、主持进攻的王化贞太监似乎倒没事)。
有个流行的说法:
“本来定的处刑是“夷三族”,要将袁崇焕全家、母亲的全家、妻子的全家都满门抄斩。余大成去威吓主理这个案子的兵部尚书梁廷栋:“袁崇焕并非真的有罪,只不过清兵围城,皇上震怒。我在兵部做郎中,已换了六位尚书,亲眼见到没一个尚书有好下场。你做兵部尚书,怎能保得定今后清兵不再来犯?今日诛灭袁崇焕三族,造成了先例,清兵若是再来,梁尚书,你顾一下自己的三族罢。””
不长时期里“已换了六位尚书,亲眼见到没一个尚书有好下场”,可见皇帝和军事重臣之间“水火不容”的关系到了什么地步。
崇祯时期,王朝已经到了末世(这和于谦时代有本质不同了),这点恐怕皇帝和臣子们心里都多少清楚。这个时候,最可能也最被皇帝忌惮的,就是具有出众才能和卓越表现的军事首领。
满清本擅长骑兵作战和运动战,袁军长途回师,打的也是运动战,而且居然完胜了清军铁骑。清对袁在军事要素上已经全无优势可言,袁军已经是完全上风了。
所谓“震主之功,不赏之勋”。袁崇焕被杀,就是因为他完全符合、具备了这些要素。袁和岳飞的悲惨结局,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2007-2-24 18:18
范疆
楼上的。貌似当时北京抗击清军的主战场不是袁崇焕那边。袁崇焕也没有啥完胜清军铁骑的事儿存在吧?
2007-3-4 12:35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7-2-22 19:41 发表
是,北京百姓没错。后来清军入关,他们很和平的接受了。让剪辫子就剪了,多好! [/quote]
北京百姓和平接受清军入关?南明史有记载,建虏进入北京后花了几个月时间镇压所谓的畿南“群盗”。
另外关于剃发问题顺治第一次颁布剃发令是在顺治元年,这次剃发被迫停止正是由于京畿、山东等地的汉人的不合作态度。顺治二年元月颁布的剃发令为什么在北京附近没有遭遇激烈抵抗你不妨结合顺治元年十二月的圈地令一起来分析。
[[i]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3-4 12:51 编辑 [/i]]
2007-4-14 19:26
lzy0274
五年复辽的失败又不是袁崇焕一个人造成的。
其一,辽东大旱时,蒙古各部闹饥荒,袁崇焕打算开市米来救济蒙古的一些部落以取得盟友,可是崇祯却制止不许,致使蒙古各部向皇太极靠拢。要不皇太极又如何会绕道蒙古进攻北京?
其二,袁崇焕曾多次上书,请求加强蓟镇的防务,指出那里兵力稀疏,有被突破的危险。可是崇祯不听,那又关袁崇焕什么事?
其三,袁崇焕的五年复辽只进行了二年多,可并没有保证中间不会发生什么。事物发展总是不断丰富和充实的,五年复辽自然也不例外。幻想着五年复辽计划一出来就可以立马见效,这只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要知道戚继光当年平倭初期也多次大败过,后来结果还不是平定海波。怎么能因为皇太极的一次突破就否定五年复辽的可能性呢?
2007-4-20 17:51
蒙古飞骑
回复 #25 江城子 的帖子
皇太极走的不是袁崇焕的防区,袁崇焕只是辽东经略,不是全中国的军事统帅,这不是袁崇焕的责任。
2007-4-20 19:42
疯猫
是不是把袁崇焕看的太重了?当然,历史并没有更多的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即便有,按当时明朝的政治状况,又能怎么样呢,仅凭1人之力,就能力挽狂澜?
历史上类似的英雄和事件也不少了,让人感觉英雄气短.比如还有岳飞.
还是共产党说的好,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没有大环境,仅凭1人之力,是没大作用的.
农民皇帝朱元璋,还有痞子皇帝刘邦,都是手下有一群能力出众的人才能创造伟业.还有就是本朝打败国民党,都是一群人在起作用.而不是靠1,2个人.
他和于谦不同,于有调动全国兵力的能力,并且军队还算听话,军队勤王的速度也很快,而袁呢,不仅皇帝不信任他,全国的军心也都散了,来京城支援的部队名义上在赶来,实际上在路上消极怠工.这就是政治局面的差距.
天要亡吾,非吾不能也.这话有时候也没错.
所以袁死不死已经无关紧要了,明的灭亡已经注定,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大明已经在根上烂了,任谁都回天乏术.
只靠1,2个人的能力,最多也就是句延残喘,一旦上层犯一个错误,就会全盘失败.
[[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7-4-20 19:52 编辑 [/i]]
2007-4-21 12:32
faustus
我想问题还是出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吧。
2007-4-28 11:05
xiaomatu
我一直在纳闷清军都打到北京城下了,后来还攻克了济南,干吗不从北京方向进攻山海关,和关外清军来个内外夹击?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7-2-7 10:53 发表
从战略上看,满清若想入主中原只能夺取整个辽东,然后打破山海关才能办到,至于绕道即便打到了北京,即便皇太极入了故宫,也只能是暂时的胜利,早晚他也要退走的
在当时来看,满清如果只想劫掠财务自然可以 ... [/quote]
2007-4-28 11:18
xiaomatu
皇太极绕道偷袭北京实际是一着险棋,明军如果应对得当没准还有可能重创清军主力,原本渺茫的五年复辽也会看到希望。
清军主力全部绕道蒙古深入北京城下,老巢必定空虚。明军如果上下一心调集全国兵力勤王并做如下部署
1)以一部精锐兵力(如辽军9000骑兵)封闭清军退路和粮道(我怀疑清军并没有什么粮道,靠抢掠和自身携带)。
2)以辽军主力出关进攻沈阳,并在关内大造明军进攻沈阳的声势以乱清军之心。
3)死守北京坚壁清野。
如此则清军顿兵于坚城之下,兵无战心,日久乏粮必定军心大乱,明军如果指挥得当可以全歼或者重创入关清兵主力,如此则沈阳亦可一鼓而下。最不济也是围魏救赵,可以礼送清兵回师。
2007-4-28 12:45
卜卜月
[quote]原帖由 [i]正版商[/i] 于 2007-2-9 07:48 发表
我认为是祖大寿……这小子一听袁下狱了扭头就走,袁一封信他又回来了——这下好了,袁崇焕要是还能活着从牢里出来那才是有鬼了:funk: [/quote]
:^%皇帝都是疑心很重的嘛,现在不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在谋反了,而且又有这么些"亲兵",是人都害怕地....外加擅杀毛文龙未免越权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