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 01:09
宇文铭
品三国引发的话语之战
由易中天品三国现象看精英文化的文字向图像的过度
[摘要]精英通过掌控话语解释权、传播权来制定公共知识,从而达到其控制社会的目的。在现阶段由于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书籍文本构建的世界正逐步被媒体构建的世界所取代,精英在逐步散失对大众的控制力,为此出现了易中天之类的学者,他们试图通过对新的传播介质的掌控,来重新夺取掌控世界的权力。其本质就是掌控世界的文字话语解释权向影象符号解释权的一次进化的过程。
[关键词] 话语解释权、精英文化、符码
一、公共知识中的权力
在遥远的人类形成之初,原始人类面对茫茫未知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这时,一小部分部落的智者,充当起部落精英的角色。他们创造文字,制定规则,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通过掌控话语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给出自己官方的解释,并称之为“神谕”。“话语是一个为知识确定可能性的系统,构建一个用来理解世界的框架。一套话语作为一系列的规则而存在,这些规则决定了可以做出的陈述的类型,决定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被谈论,以及对这些事物可以谈论些什么。”(1)在这种知识体系下建立起一种维持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与他们地位相联系的特定的信念,称为意识形态,使得权力的不平等分配显得理所当然。史蒂文.卢克斯的在其三种权力观中的指出“三向度的权力观是当权者拥有权力到了如此程度,以至于他们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塑造人们的观念、认识和喜好:使人们接受他们在既有秩序中的地位,这或是因为他们认为或想象这是别无选择的,或认为这是自然的和不可改变的,或是因为他们视之为天意注定和有益的。权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防止人们产生丝毫的怨情”(2)该权力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外化为个人欲求、努力程度及天生禀赋的不可避免的差异,从而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不可逾越的价值尺度。
同时它以一种授勋(文凭)的方式,来区隔人群。正如皮埃尔.布迪厄所说“文化亦有其自身的贵族头衔和血统,这些头衔由教育系统授予,血统则按进入贵族阶层的资历深浅而衡量。”(3)任何一种编码或解码行为,都必须以准确无误的掌握一种密码或者源代码作为其先决条件。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一定量用以编码的代码,才能获得参与社会游戏规则制定的权力。而这表面上只是一个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预设在文本中的内在逻辑,接受统治阶级的那套编码程序。皮埃尔.布迪厄将其称之为“社会炼金术”,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掩饰了其森严的等级秩序,并成功的“把植根于经济与政治的物质权力的那种历史武断的社会秩序转变成文化精英阶层们温文尔雅的外部表现”(4)社会等级区隔了社会的阶层,使得一部分人成为优秀的、受人敬仰的社会上层,他们把握着话语的权力,另一部分人沦落为社会的下层民众,他们执行着由本是同生兄弟的上层们制定的游戏规则。“社会炼金术”的运作使得一切看起来显得异乎寻常的合理,文化精英们经由教育获得头衔,以文凭的形式获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力。在那样的情境中,书籍则作为主流文化的理论依据和物质载体掌握着话语的权力,人们通过学习书籍中所蕴涵的主流文化或者吸收它们所代表的价值体系,使学生理论上习得在那种文化下的特殊的行为方式。而学校则是教授这些知识的唯一权威机构,只有在学校接受了教育的人,才能掌握对话语的最终解释权。掌握着书籍和学校的文化精英成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主宰着对一切的解释权和传播权。由于掌握话语这种信息的解释权,当信息借助这种权力得到执行被灌输时,这部分信息就变成了具有集体意识或集体偏好的公共知识,即共识或常识。
二、权力的变迁
传统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人们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获得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获得直接与劳动的辛勤程度挂钩(即使是科举也是十年寒窗的劳动结果)。从而使得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的获得自我肯定与自我满足,是一种单纯的“我劳故我在”的满足模式。同时在这种口头传统人物品评的模式中,其根本依据就是其人的所得是否与其行动相符,从而建立起农耕社会人们朴素的价值观。随着新的技术的涌现,把人们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新的技术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格局,同时强有力地重新构造了工作与休闲。新的技术取代了许多传统的繁重的工作方式,也带了新的相对轻松的新工作。同时,还提供了诸种信息获得、人际交往的新形式,使人们直接地进入一种新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公共领域所带来的快乐之中。书籍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不可靠,解释权成为了争夺的核心。这种曾经被极少数高级精英分子把持的权力正在被百家讲坛们到处找到软肋。当受众在心理上愿意接受时,公共知识传播中的权力就容易被弱化。象征着大众文化的媒体文化正以风卷残云之势,疯狂的吞噬着象征着精英文化的书籍文化的领地,成为新的时代的新的主宰。在这场改朝换代的变革中,精英们全线溃败,只能退守于高校的象牙塔内苦思对策。于是有了易中天这样的媒体学者,有人说他们是与媒体文化妥协来换取身份的新贵族,也有人认为他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为精英们争夺话语的解释权。
20世纪工业文明的一路高歌猛进,使少数人文化的地位发生变化,它的权威崩溃了,大众文化正在日益取代它的地位,精英文化已是“明日黄花”。为此,精英文化的代表人物F.R.利维斯作了悲观的预见,而他的预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今日的现实,他在《英国诗歌的新方向》中说:“除了少数人之外,没有任何人再对高雅的价值观表现出哪怕是一般性的关注......俯视其他的地方,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和齐一化的进程已呈势不可挡之势”(5)大众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导文化,它代替了精英文化的诸种形式而成为文化注意力的中心,并对很多人产生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实现了从文化手工业到现代文化大工业的深刻变革,直接导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作坊让位于文化工厂,社会文化大生产取代个人文化小生产,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学堂式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已经被媒体讲堂这种更广阔的点对面的传输方式所取代。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文化的影响力,精英文化应该更多的利用媒体,来扩大自己的受众群。易中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传播的阵地由大学校园转向媒体,利用媒体的先进传播技术,将自己的影响力以最大限度扩充。按照受传的观念来说,受众的数量决定了你的文化的影响力。受众是可掌握的筹码,掌握受众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你的影响力,影响力决定了你能享有的权力。
“文化传播形式随着现代大众传媒从纸质媒体到大众媒体创生变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媒体革命。”(6)以往边缘的、非主流的价值观正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形式越过书籍、越过经典以无孔不入的方式直接传播给大众。新的媒体技术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更多的文化自治的可能性,也为另类文化和观念的涉入打开了更多的通道,并形成所谓的“亚文化”概念。随着媒体文化的来临,个人受制于一种史无前例的、涌入家庭的声色之潮,新的娱乐、信息、性以及政治的虚拟世界正在重组人们的时空感,抹去现实与媒体图像之间的区别,同时制造体验和主题性的新模式。新的媒体已经代替传统教育成为社会化的主导力量,媒体文化的视觉和口头形式正在排挤书籍文化。它以图像和音波代替了家庭、学校甚至宗教成为新的趣味、价值和思维的仲裁者,制造新的认同榜样以及引起人共鸣的风格、时尚和行为操守的具象形象等。人们被新的技术、新的文化生产模式以及新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形式所包围。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对图像的反应比对文字提高了百分之八十。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体正在取代书籍的传播地位,图片也正取代文字的统治地位,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新的基础符码。“在某种意义上,看的能力既是知识或概念的功能,也就是词语的功能。即可以命名可见之物,就好像是感知的编程。”(7)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这种文化能力,即拥有了用以编码图片的代码,媒体文本对他才有意义和旨趣。这就对文化精英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以文字为根基的传播模式,转而使用以图片为基础的新的时代的传播模式。以便在新的媒体条件下,获得新的“知识解释权”,继续掌握人们世界观的构建权。
在传统的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在学校的教育,习得了解社会的基本符码,一种单向度的传播,书籍的强制性压制、消弭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受众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但是当前高科技传媒的发展告诉我们,今日的媒体是在一个日益复杂、日益多样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运转和发展的。媒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赋予受众更大的选择的能动性和自由度。竞争使得媒体和接受者的关系由原来的教育、指导甚至命令变为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媒体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商业形式的文化,创造利润,并以商品的形式散布开去。文化商业化和商品化有许多举足轻重的后果。首先,为了利润而生产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决策人试图生产的是可以流行、销售的东西,而就电台和电视媒体而言,则要吸引大量的受众。在许多情况下,这就意味着生产公分母最小的东西,既不会冒犯受众又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确切的说,那种销售产品的需要意味着,文化产业的产品必须和社会的体验相共鸣,必须吸引大量的受众,因为收费上网、有限电视,使得人们传统的受教育、听报告的感觉大为减弱,而代之为做为消费者的个人购买和消费行为的意识,既然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消费者就有权得到更合乎个人意愿的服务,既然有多种选择,当然选择最符合个人个性特征的节目。因而媒体也必须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产品。这种产品或许令人震惊,与各种惯例决裂,或者包含着社会批判,或者表达那种可能是作为进步的社会运动产物的当代观点。而这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受众的支持,以便通过大众的认可形成新的权威,从而获得掌控世界的权力。这要求文化精英们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或者说是大众接受精英文化的洗礼,就需要有易中天这种能说会秀,能把书本典籍里枯燥无味的知识,以新颖的、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精英文化的实质内涵展示、传播给受众,让受众自觉的接受精英们所宣扬的所谓“真理”。让更多的人了解精英文化的内涵,从而接受精英文化的编码,形成新的文化基础土壤。
三、谁最终获益?
传统话语解释权力的逐步瓦解并非意味着权力可以再次分配,或者说大众的欢悦并不能以得到的权力做为对自由的回报。由于媒体文化主要是促进那些拥有并控制了大的媒体集团的阶级的利益,其产品也就涉及到互不相容的团体之间的社会冲突,表达出相互矛盾的立场,有时可能同时推进反动和进步的力量。正是这些你争我夺的社会话语和社会力量构建了媒体文化。我们知道理论都是建构物,是特定的社会话语、实践和体制的产物,因而并不超越自身的社会场。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所谓真理,并不存在那种完美的知觉,观察、阐释和讲解等都是由各种理论话语调停的,同时深深地扎根于理论的假定之中。在这种较为适度的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把文化研究看作是工具,这些工具帮助我们看、运作以及投入特定的社会场,指向各种突出的现象联系,进行阐释和批判,而且或许能够解释和预测特定的事态等等。一方面提供了谈论公共体验、话语、实践、体制和社会关系等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指出冲突和问题,给予讨论和寻求解决的途径。由此阐明社会现实,帮助个人理解所处的世界。其运用概念、图像、符号、论述和叙述等进行运作,将某一领域的中的各种普遍特征加以抽象,提供社会场的地图,引导个人观察社会是怎样构成的。公共知识在今天被重新梳理,不过说明构建体系在这个技术时代具备了新的可能了。新的符码图像正在逐步取代语言文字的符号功能,给出这个多媒体年代新的生存价值、世界观的构建元素。新的社会精英、媒介精英们正试图通过对新媒体的参与,来重新夺取掌控构建世界的权力。其本质就是掌控世界的文字话语解释权向影象符号解释权的一次进化的过程。
参考书目
1《文化研究导论》英国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赖恩.朗赫斯特等著 陶东风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第32页
2同上 第94页
3《文化研究》第4辑 陶东风等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第9页
4同上 第16页
5《“文化研究”思潮导论》于文秀著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第150页
6《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金元浦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14页
7《文化研究》第4辑 陶东风等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第9页
此外部分内容引自《媒体文化》道格拉斯 凯尔纳 南大出版社
2007-1-23 22:22
马岱
这篇文章题目叫“品三国引发的话语之战”,但文章对“易中天品三国”的介绍和深入分析几乎没有,“易中天品三国”是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在哪里。这些都没有看到,这样显得标题和内容有一些脱节,感觉文章欠完整,这可能就是楼主总觉得有些不妥的原因吧。
可能楼主认为“易中天品三国”应该是大家都了解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可能很多人是听说过这个东西,但真正看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2007-1-23 22:32
马岱
下面就讲一些个人看法,事实上我没看过“易中天品三国”,也许是因为在三国类的论坛混得时间交多吧,也没多大兴趣,大致了解而已。
这篇文章题目叫“品三国引发的话语之战”,那么着眼点应该是“易中天品三国”属于一个必然的东西。为什么必然,应该花些篇幅论述一下,找一些类似体裁的共性点之处予以说明。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于是快餐文化孕育而生,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研究学术,却又想了解和知道,怎么办?这种快餐式的东西正好对了胃口,比如日本的漫画。由于三国演义的关系,人们也有了对三国历史的兴趣,但三国历史太深奥,光那文言文就难倒不少人,“易中天品三国”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不想深入研究只想大致了解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适合的。而传统的历史研究则因为曲高和寡而导致少人问津,刘心武讲红楼也是类似的东西,红楼是相当深奥的,但刘心武能把深奥的东西用通俗的方式讲出来,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
当然象“易中天品三国”这类也有其弊端,但文章不一定要讲了。
2007-1-23 22:53
宇文铭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7-1-23 22:32 发表
下面就讲一些个人看法,事实上我没看过“易中天品三国”,也许是因为在三国类的论坛混得时间交多吧,也没多大兴趣,大致了解而已。
这篇文章题目叫“品三国引发的话语之战”,那么着眼点应该是“易中天品三国 ... [/quote]
呵呵,我之前有一篇,大谈品三国的内容,用来解说其为何适合国人,反映了那些国民心态。结果老师看过后,让我去百家讲坛。:qDD+
后来把品三国符号化了,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题目要换,其实文章主要是写话语权的更替。
[[i] 本帖最后由 宇文铭 于 2007-1-23 23:02 编辑 [/i]]
2007-1-24 12:30
whws
:p
我觉得这一篇这样写,立意更高些。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说秦学,以及类似事件,鼓噪的已经够多的了。但能深入品味这些事件背后意义的文字却不多见。与其花笔墨描述事件本身,不如集中精力探询事件背后的涵义。
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本身,我并不是完全赞同的。
关于刘心武秦学的说法,问题不在于是否把深奥的红学以浅显的语言讲述出来,而在于红学的基本定位在哪里。红学作为“学”的基本学术准则在哪里?建立在索隐、猜测基础上的论证,是否可以作为红学的基础支撑体系存在?索隐最大的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找出客观的直接相关的证据加以证实,其逻辑体系因此存在极大的隐忧。在这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观点,是否可以作为其它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是很值得商榷的。这也是秦学引起如此巨大争议的关键所在。
索隐与考证的分歧,自百年以前在蔡元培和胡适之间就已经存在了。后来考证派占据了绝对优势,并建立起自己“学术主流”的地位,索隐被排斥到边缘地位。但是近来,周汝昌先生的湘云说、刘心武先生的秦学,都以主流红学出身,却背离主流红学的道路。现在,秦学又进一步占据电视这个媒体传播的制高点,这自然会引起恪守“主流”原则的红学家的愤怒。周先生以其崇高的声望,攻讦者尚为少数。刘先生地位相对没那么高,自然就引来众多批驳。
实际上,我觉得,无论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刘心武谈秦学,都不仅仅是学者和大众争夺话语权的问题,更是学术原则重新定位的问题,也是学术内部两种不同流派的交锋和对垒。学术的面对大众,只是学术争夺的一种手段,一个过程罢了。
[[i] 本帖最后由 whws 于 2007-1-24 12:39 编辑 [/i]]
2007-1-24 12:46
whws
其实再想想,易中天和刘心武的事,大概还不完全相同,也不能一概而论吧
2007-5-13 12:27
lionheart
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大行其道,倒不是真的有很多国人在乎真实的历史,而是迎合了时下国人喜欢用当代眼光去评判历史的错误思想。
2007-5-13 12:32
宇文铭
楼上观点颇合我第一篇评三国论文,此乃结尾
“总的来说易中天品读三国,尽管美化了一些错事,暗自引导了现行价值观,但总遮遮掩掩,不敢直接放上台面,明目张胆的颠倒黑白,说那些就是对的,而总是设法把其向正义的、传统的价值观上靠。本身就说明了善的、传统的价值观,仍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在文化转型、思想转型的今天,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清楚。人心向善,亘古不变,问题是善的定义在传播中不断的变动着,怎样把握传播的尺度,提供给人们一个正确的价值意图的文本,塑造一个导人向善的镜像世界,引导人们走向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运用传媒的力量重塑善的真正含义,是我们当下传播学者所要密切关注的。”
2007-6-14 14:53
宇文铭
朋友帮忙起了个论问题目:对电视文化论坛的冷思考,各位高人看看是否妥当。
[[i] 本帖最后由 宇文铭 于 2007-6-14 14:55 编辑 [/i]]
2007-6-14 16:38
天宫公主
呵呵,又一篇传统 vs 前卫,大众 vs 精英的文章。
2007-6-15 16:27
枫儿
领导社会的是精英文化,但只有传播了的才是文化。
以前书上的都可说是文化,甚至是精品文化。现在的问题是,信息极度泛滥。有时候也可以用“暴吧”的情形作个比喻。文化导向和兼顾多元化都面临着许多问题。
希望楼主的论文层次更清楚,除了大的一二三,最好标有小的123。观点明晰,论证深入,并站在一定高度。自己的明确的观点的提出,最好在段首、段尾。事实是最好的依据,中国的比国外的更好。
2007-7-1 13:04
KYOKO
用现代眼光看古代不是全错吧
2007-7-1 14:08
宇文铭
恩,我觉得是试图展现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混乱了。有空重新整理下。
2007-7-1 22:34
a3475
可能楼主认为“易中天品三国”应该是大家都了解的东西
2007-7-30 11:13
天下第一水货
个人觉得楼主的论文写的太空泛,想发表需要增添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4K多字里面引用他人的东西太多了点,严重缺乏实际的分析。
当然也许我是工科的原因,工科的论文和文科的论文发表还是不同的,以上为我的个人感觉
2007-7-30 13:11
嘻哈赵云
他用人物性格来品三国
2007-8-14 19:57
宇文铭
最近闲了下来,想增加些内容。
一、知识分子的魅俗
知识都与权力挂钩,获取权力,建立《理想国》中知识分子联合执政的理想模式,让知识发挥更大的能效。
知识分子的三种抉择
1政府顾问(依附政治获得整合社会的参与权)
2商业名人(依附媒介获得构建社会的参与权)
3做冷板凳(依赖个人修为与小团体影响周边)
二、获得知识、丧失思想
解构经典后文化范本的单一化、一致化。销解了经典文本的批判意识。大众文化销解了艺术存在的基础,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留下一个方便易读的权力场,代表了各方利益的整合,而普通民众在阅读受教中被一致化被去思想化,思想被这种权力场所利用整合,导致易于做出有强倾向性的选择,比如生活方式。
[[i] 本帖最后由 宇文铭 于 2007-8-14 20:04 编辑 [/i]]
2007-8-17 21:56
龙剑止水
不错,对于我这外行来说很受用的文章。特别是“编码”、“程序”、“文本”、“场”这样的描述很有意思,不知道如果把信息论或是场论放到这社会文化研究里面会是怎么样?
我感觉文章的立场似乎很中立。并没有说是精英文化该夺回话语权恢复传统,还是精英文化要默认这种话语权易手的状态。仅仅是以一种第三只眼的平实的分析。挺好,这似乎就是楼主所说“生产公分母最小的东西”吧。
说说内容吧,我觉得这种变化的根本是信息传输媒介的独立自主。过去,精英文化不仅仅是信源,还是信道。无论是对于当世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各种物理层的体制制度还是精神层的思想教育,或是对于后世社会文化有影响的历史记录,所有的这些媒介都与精英阶层是一体而不可分的。所以他们拥有天然且绝对的话语权。而如今,媒介独立为一个自主的实体。信道有了自己的新主人,有了自己的管理者。而信道的管理者成为独立的社会博弈的一方之后,存在仅仅理智的考虑己方利益的本性,这时信道通信的基准就由精英层把持时的社会需要怎样变为社会需求什么,也就是由调整大众口味转为迎合大众口味。所以信道如今的管理者只会把信道共享给符合这种要求的信源。而失去了信道所有权的仅仅作为信源的精英阶层,在与其他信源争夺带宽的过程中就似乎显得先天不足了。所以我觉得在社会文化中,信道的管理者是关键的,以前精英文化的主导并不是因为它是更优的信源,而仅仅是它结合了信道,如今信道有了独立的管理者,泛娱乐时代到来也就不稀奇了。
另外,跟楼主讨论另外一个思路,楼主是首先静态的定义了文化精英的群体,而精英群体在时代变化后似乎是不更新的,然后才有了话语权更替的问题;但如果我们仅仅把能够掌握话语权的人的群体称为文化精英——很简单无论如何他们对于当世以及后世文化的作用力是最大的。这样的话,就根本不存在话语权变更的问题,而成了社会文化精英选拔的问题。也就是不同的时代,文化精英的选择权以及选择标准的问题。也就是像超女快男这样算不算文化精英呢?楼主以为如何呢?因为我是外行,所以想问题不免无规无据,楼主莫怪!
[[i] 本帖最后由 龙剑止水 于 2007-8-17 22:19 编辑 [/i]]
2007-8-20 00:34
疯猫
王立群看史记又怎么样,不都是一家之言,有什么好挑剔的。
学术界本来有些东西就没有定论,有争议是正常的,争议不等于诋毁。
有些人觉得三国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知道,其实不是这样,我看易中天讲的就很好。
(还有些人,是因为没让他去央视讲,所以。。。。。。)
2007-10-7 10:37
碎魂
我不认为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就是错误的.
因为历史不是拿来膜拜,而是拿来用和借鉴的.
再者,与其说易中天的三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倒不如说是"用人类共通的人性角度去看待历史,而不是像以前的那样,以神化的角度和过去人那种善恶观和有色眼镜去看待".
刘备不再只是个"汉室后裔,天下英雄,仁义道德",诸葛亮不再只是个"鞠躬尽瘁,天下奇才,多智尽妖而非人",曹操也不再只是个"乱世枭雄,宁可我负天下人".
他们都被还原成了有血肉的人.而不是神像和魔像.
不迷茫于过去的框架,这才是真正的人性观点,真正的进步.
2007-10-8 10:30
蟾蜍
也许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代人对现实和过往的认识巳不以为然,希望些改变和突破。如曹操早有争论,现代人也许并不希望曹比刘更坏。但这并不是你上了电视就能做到,还要看你的观点有无共鸣。话语权归根结底要有人听,要有价值取向的观照。空洞的高谈阔论,如今显然再也不受欢迎啦。
2007-10-8 11:53
驿客林夕
[quote]原帖由 [i]宇文铭[/i] 于 2007-1-23 22:53 发表
呵呵,我之前有一篇,大谈品三国的内容,用来解说其为何适合国人,反映了那些国民心态。结果老师看过后,让我去百家讲坛。:qDD+
后来把品三国符号化了,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题 ... [/quote]
个人以为百家讲坛本身并没有像考试那样强迫你接受他讲的东西,盲从的现象是在社会中产生的。所以,“精英通过掌控话语解释权、传播权来制定公共知识,从而达到其控制社会的目的。”这样的论点对于百家讲坛是不合适的。
2007-11-3 21:00
宇文铭
[quote]原帖由 [i]龙剑止水[/i] 于 2007-8-17 21:56 发表
另外,跟楼主讨论另外一个思路,楼主是首先静态的定义了文化精英的群体,而精英群体在时代变化后似乎是不更新的,然后才有了话语权更替的问题;但如果我们仅仅把能够掌握话语权的人的群体称为文化精英——很简单无论如何他们对于当世以及后世文化的作用力是最大的。这样的话,就根本不存在话语权变更的问题,而成了社会文化精英选拔的问题。也就是不同的时代,文化精英的选择权以及选择标准的问题。也就是像超女快男这样算不算文化精英呢?楼主以为如何呢?因为我是外行,所以想问题不免无规无据,楼主莫怪![/quote]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清话语掌控者是否就是文化精英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不是,所谓文化精英其实就是知识分子,诚如兄台所言“过去,精英文化不仅仅是信源,还是信道。”,信源信道是一体的,所以话语掌控者和文化精英是重合的,文化精英既是供货商,又是垄断经销商。但是现在则不然,媒体多样化导致,多信道的出现,文化精英面对的是更加强烈的市场竞争,他们突然发现,不但人们不从他们那买货了,而且开始用别的品牌的产品了。精英在丧失信道后,必将丧失信源。没有传播途径,信源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一种对知识分子疏离的普遍感知弥散在空气中,稀缺突出的知识分子的声音,而且很难看到他们对社会的群体影响。
PS:超女、快男只能说是话题人物,或者干脆说是内容、是符号。既非信源,亦非信道。
2007-11-3 21:39
shengangle
不管谁掌握了话语权,真正的精英总是能看透一切,在自己的视线来有自己的世界,普通人与强人的区别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出来..但是强人也分为很多种,在古时,很多强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们选者了"隐",当然也有很多的强者被大家所熟知,环境,机遇,性格的不同多决定了这些强者出来入世,理所当然的,他们的能力,才华得到了展现,相信这样的人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实在是太多.但是又有多少人才,由于命运的安排而沉寂在历史的时空总,要是三国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相信诸葛亮也不会被历史所保留,没有曹操的强迫邀请,也不会有司马的结局.历史的时空总爱和我们开玩笑,当一个时代的英雄过于多的时候,在它随后的时空总,英雄开始消逝了,在西晋的时空中,由于更多的历史原因,很多的人才选者了逃避,那个时代的"隐者"真是太多,从而使的那些跳梁小丑出来,让我们看到的相信是多么可笑的时代.从而使的阮籍发出如此让人心痛的感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真正的士人去了,流下了一时空的长鸣.(啊,写着写着感觉写偏了,又要开始长篇大论了,打住打住了:P)
2007-11-4 18:14
h5ne
过去的事了~就让这些英雄好好的安息不好么
2007-11-11 18:10
龙剑止水
[quote]原帖由 [i]宇文铭[/i] 于 2007-11-3 21:00 发表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清话语掌控者是否就是文化精英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不是,所谓文化精英其实就是知识分子,诚如兄台所言“过去,精英文化不仅仅是信源,还是信道。”,信源信道是一体的,所以话语掌 ... [/quote]
是这样,不过如果知识分子不能再在文化上起到引领作用,那么再把他们称为文化精英,是不是还算妥当?
关于超女快男个人觉得不单单是内容符号这么简单,当这些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眼球里的时候,他们在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仅仅是文化上的风景,同时也在拿着画笔画着后面的内容。。。
2007-11-11 18:10
龙剑止水
[quote]原帖由 [i]宇文铭[/i] 于 2007-11-3 21:00 发表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清话语掌控者是否就是文化精英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不是,所谓文化精英其实就是知识分子,诚如兄台所言“过去,精英文化不仅仅是信源,还是信道。”,信源信道是一体的,所以话语掌 ... [/quote]
是这样,不过如果知识分子不能再在文化上起到引领作用,那么再把他们称为文化精英,是不是还算妥当?
关于超女快男个人觉得不单单是内容符号这么简单,当这些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眼球里的时候,他们在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仅仅是文化上的风景,同时也在拿着画笔画着后面的内容。。。
2007-11-11 23:59
宇文铭
我觉得超女、快男本身是没有风格和不成气候的,所谓的风格和气候是经纪人公司设计出来的。他们是有表率的作用,但是他们没有明确的编码目的,他们只是别人编制的符号,换言之他们只是别人的工具,并没有能力主动的将某种意识形态嵌入人们思想的智慧,甚至念头都没有。
2007-11-12 02:11
潇湘暮客
[quote]在现阶段由于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书籍文本构建的世界正逐步被媒体构建的世界所取代,精英在逐步散失对大众的控制力,为此出现了易中天之类的学者,他们试图通过对新的传播介质的掌控,来重新夺取掌控世界的权力。[/quote]
对这一句一些提法,非常之不敢赞同
关于文化,我想,现在的文化,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区别
在过去的文化中,某一种思想,某些文学性的学识,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了它,也可以说是掌握了大众的精神。
现在的情形,究竟还有多少人,把懂三国的学者当回事?又有多少人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而不是当热闹看?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已经让大家可以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有了相当的知识,技术,这些,构成了各个行业的文化
在某个行业的人,我想更多的是关注本行业的学识,而不是某种思想。
易中天等可以说是精英,但他们再也达不到荀子、老子等的思想对大众的影响了。
他们已经不可能对大众有什么控制,他们该努力做的,是得到大众的承认和认可。
2007-11-12 07:39
天宫公主
有知识无思想的人在中国的确太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华人在海外更多被人当技术工用,真正进入高层决策的不是很多。
2007-11-12 15:45
江阳居士
有思想无知识的更多,有思想有知识的更更多
2007-12-18 10:28
z19771975
只觉得三国离我们太久了
2007-12-20 01:16
疯狗就是我
精英是什么东西?》
精英文化又是什么东西?
以艺术的名义日比就比草民在家日比高尚?
对不起,我说的是色戒和苹果
2010-3-28 07:17
sqmhj007
专家就喜欢把老百姓都知道的东西转变为佶屈聱牙的定义: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这种文化能力,即拥有了用以编码图片的代码,媒体文本对他才有意义和旨趣。这就对文化精英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以文字为根基的传播模式,转而使用以图片为基础的新的时代的传播模式。以便在新的媒体条件下,获得新的“知识解释权”,继续掌握人们世界观的构建权。
:hz1001:
2010-8-17 14:50
denny1226
这是一篇论文耶~厉害的楼主
支持你:hz1018: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