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怎么理解这句话:"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无知"?


2007-1-21 11:02 桓古
怎么理解这句话:"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无知"

是指放弃所有"成见",不拘泥于自己的知识?还是老子的无知无欲无为...?
聪明人总知道自己无知,那么这种"无知"是什么意思?:doubt:

2007-1-21 11:13 lcarron78
这种"无知"是不是指自己在某方面知识上的贫乏?

2007-1-21 11:27 恨地无环
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如果扯到老庄思想,只怕是太远了。

不过和孔二爷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倒有相似。
相似的还有:
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笛卡尔)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约翰·保罗)

还有那个经典的比喻,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越大,所接触到的未知(也就是自己无知的领域)就越广大。

苏格拉底的“无知”表现出的是:不自以为是、开放的求知意识和谦虚好学的求知态度。有这三点,才能多知多识。

2007-1-21 11:48 hide7312
知道的越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2007-1-21 16:55 无知无畏
知识本身是没有止境的。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是肯定的。知识是一个二围观念,分为深度和广度。如果简单点来衡量,可以用深度乘以广度来表示一个人的知识量,相信大多数的知识量差不多,只不过每人的偏重不同而已。

2007-1-21 17:49 末日朝阳
老子的无知无欲无为

老子认为 “无”胜“有”,因为“无”代表着还有选择和可能性,“有”则是已经确定了无法改变了,从发展长存的眼光看,“无”比“有”好

这和楼主问的没有什么关系

2007-1-21 18:51 whws
我觉得,这个“有无”观念,与一般的有无,恐怕是不能等同看之的。

这里的“有”,是指形态上的显性表现,是一种存在的固化成形,是“有形有质”。

这里的“无”,是指形态上的隐性表现,是“存在”的变化无定,不可固现,是“有质无形”。

觉得这里的无知无欲无为,并非真的无知无欲无为,而是不要把所知所欲所为固定为不可违逆的形式,不要阻断变化,不要强以逆天,要顺其质,法自然。

前面看见那篇“道可道,于丹三可笑!”,因为衲子锁了贴,就此议论几句。“道可道,非常道”与“名虽名,非恒名”,联系在一起看,是不会出现理解上大的误差的。即便前半句不懂,看后半句也就懂了。万物非恒,皆有其变。割裂开来断章取义,自然会有种种不通。至于后面对于丹的批驳:我觉得说话要看环境。观点要有出发点。于丹讲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为。是一种自性上的圆通。作者非要把它扯到公共道德的是非认知上去,套上个大是大非的靶子以作批驳,未免强词夺理了。

[[i] 本帖最后由 whws 于 2007-1-21 18:53 编辑 [/i]]

2007-1-21 22:51 ghostdance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打个比方:二个人都学物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个转而学习化学,另外一个人继续学习物理,那么转学化学的明显比继续学习物理的人要知道得多,但是在物理学上却又不如!常言道“博而不精”,“不精”就是皮毛了,比起精通的人当然算无知!

2007-1-22 09:53 whws
也许各有各的理解吧。

不过一般来说,恨地无环、hide7312、无知无畏的解说,是公认的通解。楼上打的比方不准确。

比如一个人一生都生活在石洞里,他立志要走遍世界。他以为只要走遍自己居住的山洞,就是走遍世界了。然而走到洞口,他却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山洞,他于是又走到这山洞的洞口,以为可走到头了,却发现外面有着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他也许穷尽一生都不可能走遍世界。

人学知识也是这样。初学时,摆在眼前的就是那么一小块知识。比如小学数学,只有加减乘除。这就像最初的那个小洞一样。

学完之后,却发现其中牵涉到更多的知识,比如中学数学,发现算术牵涉到无理数、有理数、实数、复数,有代数有几何。这就像后来那个大些的洞。而这些都是自己没学过的,于是继续学。

再学完(其实是学不完的),发现自己有更多的知识不曾学过,好像大学数学:数学分析、概率论、高等代数,一门数学课分成了三门,甚至更多门。自己要学的东西也就更多了。这就好像外面的广阔天地——这就到尽头了么?没有。随着不断的学习,你会发现这个天地之外还有太阳系,太阳系之外还有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更广袤的宇宙。数学会不断的分支,不断的深入,你不可能全部学完,于是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一步研学,而你会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你所学过所接触过的知识少的可怜。不仅是数学,其它学问也是如此。

又比如读书,读过的书越多,这些书上提到过的,你以前连知道都不知道的书就越多,你会发现你没读过的书就越多。

如果你曾经认认真真地钻研过一件事,这种感触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人都是无知的,对于广袤浩瀚的知识海洋而言,人所接触过的,只是那么渺小的一部分。无知的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学知识的人会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因而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2007-1-22 15:40 嘿咻嘿咻呼咯哇
一个人懂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越谦虚。所以在生活里常常发现,一些没有水平的人总是很傲慢不可一世,而一些很有成就的人却反而很谦虚很容易接近,因为他们明白,即使是一个孩子,也可能能教给他们新的东西。

2007-1-22 15:58 fengrui19
这句话里还是有一些“现身说法”的谦虚精神的,但我还是觉得有点内在的骄傲在话里面的。因为这样的谦虚需要了一个前提,就是“我比别人(对方)知道的多”,但后一句用“无知”来使自己的这种“立于高处”而难以被攻击。个人觉得这和当时盛行的辩论的风气有关系。:titter:

2007-1-23 00:23 宇文铭
古语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比别人多知道的正是自己的无知。应该是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的哀叹。
又譬如境界,没有达到的人,自然无法洞见,而这里所谓智者,方窥门径,固有此哀叹。

[[i] 本帖最后由 宇文铭 于 2007-1-23 00:28 编辑 [/i]]

2007-1-23 13:27 whws
[quote]原帖由 [i]fengrui19[/i] 于 2007-1-22 15:58 发表
这句话里还是有一些“现身说法”的谦虚精神的,但我还是觉得有点内在的骄傲在话里面的。因为这样的谦虚需要了一个前提,就是“我比别人(对方)知道的多”,但后一句用“无知”来使自己的这种“立于高处”而难以 ... [/quote]

:titter:
知识的傲慢吧——不是人的傲慢

2007-1-23 17:36 direct
我看到的版本意思是:我比别人聪明的地方在于,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大概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不会骄傲自满吧,或者是认为那些骄傲自满的人是无知的

2007-1-30 11:35 颖颖
〉不自以为是、开放的求知意识和谦虚好学的求知态度。有这三点,才能多知多识。

正是如此啊。当一个人开始拒绝别人的想法时,多么有识的人都会被知识淘汰的。爱因斯坦的晚年就是最好的凭证。

2007-1-30 16:4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07-1-30 11:35 发表
〉不自以为是、开放的求知意识和谦虚好学的求知态度。有这三点,才能多知多识。

正是如此啊。当一个人开始拒绝别人的想法时,多么有识的人都会被知识淘汰的。爱因斯坦的晚年就是最好的凭证。 [/quote]

爱因斯坦的晚年作为例子不太合适吧???
爱因斯坦和薛定鄂等人走的不过是跟跟哥本哈根学派不同的道路而已
这两派谁是谁非,现在也还没有结论

2007-1-30 17:00 klause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07-1-30 11:35 发表
〉[color=Red]不自以为是[/color]、开放的求知意识和[color=Red]谦虚[/color]好学的求知态度。有这三点,才能多知多识。

正是如此啊。当一个人开始拒绝别人的想法时,多么有识的人都会被知识淘汰的。爱因斯坦的晚年就是最好的凭证。 [/quote]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很多不信教的戴十字架了:kiss: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