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0 09:40
龙镶将军
请教高人几个庙号谥号的含义
看了不少谥法表之类的东西,就是没发现下面几个字的含义:
明世宗的“世”
明神宗显皇帝的“显”
清高宗纯皇帝的“高”和“纯”
望高人不吝赐教
2006-12-20 14:28
江城子
研究不深,胡乱说几句,权当抛砖引玉了。
庙号其实没那么多深层次的讲究,世宗高宗什么的,也就是一些尊称而已,说不上具体的含义。
至于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
不过自唐以来,谥号已经流于奉承,基本上不用过于考虑什么的。
2006-12-20 14:42
huyixuan
你看看王立群老师的解释吧,挺详细的。
2006-12-20 14:45
huyixuan
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 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 太子即改谥为成( 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
2006-12-20 21:21
fahren
世宗,说明他不是嫡长,本来不该他继承。往往是废太子另立,如雍正,或者是旁支入继大统,比如柴荣,还有明世宗。
庙号都是意义好的,如太高世之类大多用来表世系,都不重在褒贬功劳。不过重复庙号的时候也要参考下以前用该庙号的那个皇帝的rp。
如庙号神宗的多亡国本源,而德宗多离京西狩(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两位,还有个西辽的大石gg),而世宗多刚愎刻薄之人。
2007-1-8 11:47
小陆伯言
楼上的解释很精辟在理。
2007-1-8 12:05
伟君子
[quote]原帖由 [i]fahren[/i] 于 2006-12-20 21:21 发表
世宗,说明他不是嫡长,本来不该他继承。往往是废太子另立,如雍正,或者是旁支入继大统,比如柴荣,还有明世宗。
庙号都是意义好的,如太高世之类大多用来表世系,都不重在褒贬功劳。不过重复庙号的时候也要 ... [/quote]
神宗多亡国本源,宋代宋神宗因为搞变法而亡国本源么?
神为何有亡国本源之意,德为何又有西狩的意思?
2007-1-8 12:13
小陆伯言
宋人多以王安石新政为亡国本源.唐德宗、光绪均西狩。
2007-2-24 01:57
chrondolf
[quote]原帖由 [i]小陆伯言[/i] 于 2007-1-8 12:13 发表
宋人多以王安石新政为亡国本源.唐德宗、光绪均西狩。 [/quote]
這也太牽強了, 碰巧吧
2007-2-27 11:59
三种不同的红色
民无能名曰神。
算起来,“神”这个字是最崇高的谥了,都“伟大得让老百姓不知道怎么说了”。所谓“民无能名”,出自孔子的话:“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见,只有想尧那么伟大的君主才能被称作“神”。
只是,后世所谥为“神”者,一般都不怎么伟大。而是对他一生的功绩难以评价,说他昏庸吧,并不昏庸,说他英明吧,往往很招人非议,所以干脆谥一“神”字吧,不是“民无能名”吗?的的确确是让人们“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了。
一般来说,真正最崇高的谥是仅次于“神”的那个“圣”字。如康熙。
2008-2-5 01:41
jasonlhg
文官謚號最高 文正 武官 武穆
2008-2-5 10:22
叡德
漢代之后,謚號基本就是個用來給死人拍馬屁的東西,當然是拍給活人看的
廟號,不過就是給皇帝一個個編號,當然字的意思都是好的
2008-2-5 11:08
tiger1970
“文官謚號最高 文正 武官 武穆”
清朝,文官最高的大概是"文成".武的最高的大概是"忠武"。
2008-2-5 12:15
阿巽
[quote]原帖由 [i]jasonlhg[/i] 于 2008-2-5 01:41 发表
文官謚號最高 文正 武官 武穆[/quote]
都是双谥了,怎么还是最高,最高是单谥——文臣得单谥者仅韩愈、王安石
2008-2-15 18:42
jy1king
问一个问题春秋时期那些谥号是诸侯生前给的还是死后给的
2008-2-16 10:20
tiger1970
死后给的。
但可能有生前给的称号,最终也被作为谥号。只是可能而已。
2008-2-16 11:12
冒牌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8-2-5 12:15 发表
都是双谥了,怎么还是最高,最高是单谥——文臣得单谥者仅韩愈、王安石 [/quote]
各朝规矩都不同。
比如唐代谥号为文的文臣相当多:
[b]徐坚:卒,年七十余,帝悼惜,遣使就吊,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马怀素:会卒,帝举哀洛阳南城门,赠润州刺史,谥曰文,给舆还乡里,丧事官办。
褚无量:于是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葬事官给。
刘知柔: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孙逖:上元中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b]
可知唐代不以单谥文为贵。
物以稀为贵,宋代单谥文的只有两个半:王安石与朱熹,欧阳修按理当谥文而未果,可以算半个。
则宋代大约以单谥文为贵。
再如满清,虽然一般都说文正最高,需要特旨。
但文正有八个,文成却只有阿桂一个,则文成也是贵谥。
2008-2-16 11:55
tiger1970
我记得特旨的带“文”的谥是4个:文成、文正、文忠、文襄。文成最贵。不知记得对否?
2008-2-16 12:4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8-2-16 11:55 发表
我记得特旨的带“文”的谥是4个:文成、文正、文忠、文襄。文成最贵。不知记得对否? [/quote]
文正跟其他谥号还是不同的,应该高于其他
[b]令甲,得谥者礼部取旨,行知内阁典籍撰拟。至穆宗朝,大学士卓秉恬改归汉票签,唯侍读司之。大学士及翰林授职者,始得谥“文”,亦有出自特恩而获谥文者。侍读拟八字,大学士选四字,馀则拟十六字,大学士选八字,并请上裁定。武臣有谥文者,如领侍卫内大臣索尼获谥文忠,异数也。[color=Red]唯“文正”则不敢拟,出自特恩[/color]。[/b]
2008-2-16 12:52
吴元叹
世: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
说老实话,这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但一般而言,得到世的谥号的多半是与前朝有较大差别,本身又有相当功业的皇帝,同时也有承前启后的意思。如果是世祖,多半是类似于开国皇帝之类的存在,由于种种原因并非第一代皇帝,于是得到这个谥号,比如光武帝、曹丕、北魏拓跋焘、忽必烈、顺治。基本都可以看作开国皇帝看待。世宗,大致就是与前朝政策有较大差别,本身又有相当功业的皇帝。比如汉武、唐代宗李豫(唐代世字犯忌讳,以代字代替)、柴荣、金世宗、明世宗、清世宗。也的确,后周、金、明清四代,世宗均非正嫡,一开始可能是偶然,到后来,不排除习惯的影响。不过,即使如此,要得到世宗的称号,没有一定功业也是不行的。
显: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圣德昭临曰显;百辟惟刑曰显;有光前烈曰显;中外仰德曰显;德美宣昭曰显
谥号为显唯一说的过去的也就后汉明帝,或者加上高洋?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谥号,但总得来说,有不如前任皇帝的意思,到了后代谥号都是溜须拍马的年代,自然也不会有人去找不自在,硬说你老爹不如你爷爷如何如何。等到谥号和庙号已经完全沦落为美誉以后,显的价值也就越来越低了。话说,当年关于太上逊位后,究竟该谥世宗显皇帝还是世宗景皇帝,还和别人讨论许久来着。
高: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属于比较高的赞语,多半用在开国皇帝上,历代开国皇帝,不是太祖,就是高祖。比如汉高祖刘邦,晋高祖司马懿、南朝宋高祖刘裕、梁高祖萧衍、陈高祖陈霸先、北齐高祖高欢、隋高祖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
相比之下,高宗虽然也是比较高的赞誉,但由于历代后继皇帝多半会有其他合适的谥号,因此显得比较少,有名的高宗估计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三人。其实,从前两人来说,这个高宗,固然是赞誉,但恐怕也掺杂了一些负面要素,乾隆这个谥号,难说不是隐隐谴责其治政的失误。
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
纯未见单独为谥号,从含义来看,多半是称赞其老实,反过来说,某些比较傻冒的皇帝,在长达数十个字的庙号中,也往往会有这个字
2008-2-16 13:2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吴元叹[/i] 于 2008-2-16 12:52 发表
世: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
说老实话,这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但一般而言,得到世的谥号的多半是与前朝有较大差别,本身又有相当功业的皇帝,同时也有承前启后的意思。如果是世祖,多半是类似于开国皇帝之类的存在,由于种种原因并非第一代皇帝,于是得到这个谥号,比如光武帝、曹丕、北魏拓跋焘、忽必烈、顺治。基本都可以看作开国皇帝看待。世宗,大致就是与前朝政策有较大差别,本身又有相当功业的皇帝。比如汉武、唐代宗李豫(唐代世字犯忌讳,以代字代替)、柴荣、金世宗、明世宗、清世宗。也的确,后周、金、明清四代,世宗均非正嫡,一开始可能是偶然,到后来,不排除习惯的影响。不过,即使如此,要得到世宗的称号,没有一定功业也是不行的。 [/quote]
天子七庙,除去太祖之外,三昭三穆,是依次更替的,数世之后都要迁走,换上与新皇帝更亲近的位子。但对于有特殊功业的皇帝,又有不迁之庙。
如《文献通考》:[b]朱子论古今庙制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大夫、士降杀以两。而《祭法》又有士二庙、官师一庙之文。大扌氏士无太祖而皆及其祖考也(颜师古曰:“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昭,明也。穆,美也。後以晋室讳昭,故学者改昭为韶。”)。其制皆在中门之左,外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晋博士孙毓议)。天子太祖百世不迁。一昭一穆为宗,亦百世不迁(宗,亦曰世室,亦曰祧。郑注《周礼·守祧》曰:“宗,亦曰祧,亦曰世室。”[/b]
世室就是不迁之庙。
[b]承命不迁曰世[/b]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朱熹所说“一昭一穆为宗,亦百世不迁”,一般多为太宗与世宗。
2008-2-16 16:17
吴元叹
:mellow:这个,顺道问一句,明世宗把太宗改成成祖,就是出于这个考虑把他老爹放上去么?但他老爹又不是太宗,过了几世,不是还得被迁走么
2008-2-16 16:28
alance1981
MS七庙是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不把太宗改为成祖,他老爸想进去过个瘾连个位置都没吧。
2008-2-16 16:5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吴元叹[/i] 于 2008-2-16 16:17 发表
:mellow:这个,顺道问一句,明世宗把太宗改成成祖,就是出于这个考虑把他老爹放上去么?但他老爹又不是太宗,过了几世,不是还得被迁走么 [/quote]
[b]《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b]
明代初期郊祀以太祖配天,太宗死后则以太祖、太宗并配天。
明代前期没有明堂的宗祀。
至于嘉靖时,实际是分了两步。
先增加明堂宗祀,依据孝经之礼,郊祀太祖以配天,宗祀太宗于明堂以配上帝。
之后又升太宗为成祖,还是改成郊祀配天,朱元璋、朱棣二人的情况没多大变化。
但多出宗祀明堂一位,就给他老爹空出来了。
跟太庙里的位置关系倒不大。
2008-2-16 17:26
边城玫女
继续学习.....我也写了一篇宋代谥号的文章.....都不敢发到这里了......
2008-2-16 17:58
alance1981
刚刚回去仔细看了一下《明史·礼二·大飨》,的确是嘉靖出于私心,甚至不顾朱子的说法硬以生父祀明堂
2008-2-16 18:11
冒牌
更搞笑的是,嘉靖一死,隆庆就把大享礼给废了:titter:
这么一来,嘉靖的私心就更明显了
2008-2-17 09:54
alance1981
私心归私心,为了父子之亲不惜和权臣干仗,不惜和百官PK,甚至给祖宗改庙号,这份私心颇为可敬:loveliness:
[[i] 本帖最后由 alance1981 于 2008-2-17 14:27 编辑 [/i]]
2008-2-18 08:13
右文
[quote]原帖由 [i]fahren[/i] 于 2006-12-20 21:21 发表
庙号神宗的多亡国本源,而德宗多离京西狩(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两位,还有个西辽的大石gg),而世宗多刚愎刻薄之人[/quote]
太宗即位多有惭德,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宋太宗烛影斧声,明太宗靖难之役:titter:
2008-2-18 08:4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右文[/i] 于 2008-2-18 08:13 发表
太宗即位多有惭德,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宋太宗烛影斧声,明太宗靖难之役:titter: [/quote]
汉太宗呢?:titter:
2008-2-18 09:3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右文[/i] 于 2008-2-18 08:13 发表
太宗即位多有惭德,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宋太宗烛影斧声,明太宗靖难之役:titter: [/quote]
商太宗废于桐宫,清太宗逼死庶母
汉太宗么……或许黜朱虚侯算是一桩吧:titter:
2008-2-18 11:04
叡德
以前聽說在唐之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
要有功有德的纔可以有廟號
有功稱祖,有德稱宗
有叻廟號就可以在宗廟裏永久保畱一蓆之地叻
唐之后,加廟號就泛濫叻,是個皇帝就都有廟號叻
2008-2-18 16:15
吴元叹
:qoo+商的庙号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最初是由谁提出的?
:ph34r:一直不知道
2008-2-18 16:1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吴元叹[/i] 于 2008-2-18 16:15 发表
:qoo+商的庙号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最初是由谁提出的?
:ph34r:一直不知道 [/quote]
商有太宗、中宗、高宗,不过是否与后来的庙号相同,好像也是个争议话题。
[b]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襃帝太甲,称太宗。
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训。[/b]
2008-2-19 10:53
孟静
[quote]原帖由 [i]叡德[/i] 于 2008-2-18 11:04 发表
以前聽說在唐之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
要有功有德的纔可以有廟號
有功稱祖,有德稱宗
有叻廟號就可以在宗廟裏永久保畱一蓆之地叻
唐之后,加廟號就泛濫叻,是個皇帝就都有廟號叻 [/quote]
恩,景帝都木庙号
2008-2-19 13:17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吴元叹[/i] 于 2008-2-18 16:15 发表
:qoo+商的庙号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最初是由谁提出的?
:ph34r:一直不知道 [/quote]
最早记载商朝庙号的书,应该就是《尚书》了。
鉴于《尚书》的的确确是上古之书,因此应该可以确定商是有庙号的。
可这个庙号的含义到底和后世一样不一样,那就难说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