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晴信之前的甲斐武田家


2006-12-17 13:13 乌鹊南飞3
晴信之前的甲斐武田家

转自新战盟  作者:赤軍雪斎

[size=3]一、甲斐的馁虎[/size]



公元十五、六世纪,日本正陷入空前混乱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争战不休。就在这样一个血与火的时代中,有一员武将在东日本横空出世,他被后世誉为拥有最强骑马军团的“战国第一兵法家”——这就是武田晴信,后来改名为武田信玄。

在全日本六十六国中,武田信玄的根据地甲斐国(甲州)本是个并不起眼的小地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梨县,总面积不过四千多平方公里。甲斐国的东面是关东山地,北面有秩父山,西面是甲身延山,南面有天守山地和御坂山地,边境线上还耸立着巍峨雄壮的富士山。只在群山环绕之中,中部地区有一片小小的平原,称为甲府盆地,曾是武田一族的统治中心。

因为境内多山,平地很少,所以甲斐国历来贫瘠,农民们只能开垦一些旱田,种植一些粗粮,生活极其艰辛。甲斐唯一的特产是马,传说当圣德太子在世的时候,甲斐土著曾经献上过一匹黑色的骏马,深得太子的喜爱,领到了重赏。圣德太子是公元七世纪的人,将近千年过去了,嚼着粗粮,骑着骏马的骠悍的甲斐武士逐渐成长了起来。

率领这些山野武士迈向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终于震撼日本全国的,正是武田信玄。




武田家的先祖本是出自皇室的清和源氏,平安朝末期,源的新罗三郎义光受封关东常陆国那珂郡的武田乡,他的次子义清就把姓氏改成了武田——日本称这种别立分家的姓氏为苗字。因为是外来户,和本地武士的关系处得不是很好,武田义清后来被迫迁居甲斐国,这就是甲斐武田氏的来源。

新罗三郎义光的长兄源义家乃是清和源氏的嫡派传人,义家四传到源赖朝,凭藉武力征服了大半个日本国,从此代替天皇朝廷发号施令。源赖朝得到征夷大将军的最高武职,开设幕府,这就是日本的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从镰仓幕府开始,日本成为武士们统治的国家,一直延续了将近七百年。

作为源氏的同族,甲斐武田氏的首领武田信义因为跟随源赖朝起兵,天下平定后就被封为骏河国守护——守护本是武职,自从武士掌握天下以后,守护也逐渐取代了朝廷任命的太守,成为各国真正意义上的行政首脑。武田信义的末子信光后来被封为甲斐国守护,就这样,武田氏重又在甲斐国内站稳了脚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时光荏苒,世代流转,眨眼间就到了第二个武士政权——室町幕府——的中后期,天下突然动荡起来。日本中部的各路诸侯为了争夺领地和权力,开始鏖战不休,从而爆发了著名的“应仁·文明之乱”,也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大乱爆发的时候,甲斐国守护乃是武田信昌,历来被誉为“贤侯”的一位名将。

武田信昌初继位之时,甲斐国内的情况相当混乱。虽说自己是名义上的一国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但分家旁支和本地土著全都各筑城堡,互不相让,事实上甲斐国内的分裂局面就象是全日本战国乱世的一个缩影。这些割据势力统称“豪族”或者“国人领主”,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守护代迹部氏。

守护代也就是代理守护,本是守护任命的实际事务处理官,但靠着可直接向领地发号施令的权威,很多守护代都篡夺了守护的实权,甲斐的迹部氏也不例外。好在甲斐国内不满迹部氏专权的大有人在,于是武田信昌就联合这些国人领主势力,趁着迹部氏首领迹部明海去世的机会突然发兵,剿灭了迹部氏,重新把权力收归自己手中。

武田信昌是一代明君,但他并没有搞好继承人的问题,他还没有去世,两个儿子武田信绳和油川信惠就为了家督和守护的继承人之位开始大打出手——所谓家督,就是指的武士家族的首领,也称为“一门总领”——甲斐国内再度乱成了一锅粥。明应七年(1498年),在武田信昌死后,经过长年的征战,油川信惠终于认输,表示承认兄长信绳的家督和守护地位。

然而虽然暂时压住了兄弟,但油川信惠背后还有很多支持他的国人领主做靠山,武田信绳也无法彻底把反对势力一举铲平。等到信绳去世,油川信惠看到兄长的继承人伺机杀向信直的根据地石和馆。

武田信直,后来改名为武田信虎,他就是咱们将要着力描述的武田信玄的生身父亲。




武田信虎的第三个儿子信廉非常具有绘画天赋,根据他所留下的给父亲的画像,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信虎的外貌。此公的相貌说不上丑陋,却相当的奇特,首先是额头很大,向前突出,其次鼻子颇长,下巴短而嘴向前突,嘴角上翘,好象一张鸟喙。画像上的信虎淡眉大眼,双瞳炯炯有神,态度颇为平和安祥,然而事实上,真实的信虎却绝对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武田信虎的外号乃是“甲斐的馁虎”,“馁”的意思就是饥饿,也就是说,他是一员贪得无厌的饿虎般的猛将。信虎在父亲去世,刚刚继任家督的时候,名字还叫武田信直,虚岁仅十四岁。因为年龄尚小,所以毫无威望,各地国人领主全都不卖他的帐,手下可直接调动的兵马还不到一千人。而他的叔父油川信惠却联合了甲斐国内势力最强的小山田氏,兵强马壮,在一旁虎视眈眈。

年轻气盛的武田信直不甘心把权力拱手交给叔父,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永正五年(1508年),也就是在他继承家督之位的第二年,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突然征调麾下兵马,杀出石和馆,直冲向叔父居住的胜山城。

胜山城顾名思义,乃是一座建在山地上的要塞。且说有一条名叫桂川的河流从甲斐国东南部发源,由西向东流向关东山地,桂川两岸狭窄的冲积平原上,土地相对肥沃,百姓相对富足——胜山城就建造在桂川南岸的一个小山包上。

武田信直的根据地石和馆位于甲府盆地的东部,名既然为馆,可见是一座建造在平地上的防卫力较弱的城堡,中央是大片木头房子,四周围着竹木的栅栏,连座象样的土墙都没有。这种“平城”想要防住大军进攻是很困难的,大概正是因为如此,信直心想:“如果叔父挥师来攻,我根本就守不住父亲的遗产,既然如此,不如我杀出城去吧。”

这天是农历的十月初四,夜半时分,疏星淡月,四处漆黑一片。少年将领武田信直突然召集兵马,径直杀向胜山城。两城之间的距离不到四十公里,并且有较为宽阔的道路连通,武田军士卒在信直毫不留情的驱赶下,仅仅一夜就跑完了这段长路。第二天早晨,当阳光笼罩住整个胜山城的时候,城池已经被打着菱形旗的军队团团包围住了。

武田氏本家的家纹乃是“花菱”,由四瓣花朵变形演化而来,后来也简化为周边平直的“割菱”,也就是用四个小菱形组成一个大的菱形。

且说油川信惠看到城前到处都是花菱旗帜,来不及向小山田等盟友求援,守城的兵力虽然未必少过那一千武田军,但骤然遇袭,士气已墮,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武田信直毫不犹豫地立刻下令发起进攻,箭矢如同雨点一般越过土墙,射入城内,士兵们扛着刚刚伐下的巨木,喊着整齐的口号猛烈撞击木制城门。

油川军尝试发动反突击,结果信惠的兄弟岩手绳美,大将栗原总二郎、河村左卫门尉等人先后战死。油川信惠知道大势已去,只得退回内室,解开衣襟切腹自尽。

武田信直的第一次上阵杀敌,就这样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size=3]二、杜鹃花开[/size]






日本战国时代的国人领主,都是一些并不算大的割据势力,小的不过占据一两个村庄,能够临时拉起近百名农民兵而已,大的也就最多占有一两个郡。他们为了保住自己世袭的土地,朝秦暮楚,到处寻找靠山,根本就没有信义可言。

听说年仅十五岁的守护武田信直竟然一战就攻破了胜山城,砍下了油川信惠的脑袋,甲斐国内那些国人领主莫不胆战心惊,很多人立刻派使者前往石和馆觐见信直,表示愿意竭诚效忠。然而信直虽然年幼,也知道这些国人领主的承诺是毫无保障的,他们随时可能抄起兵刃来捅自己后背一刀——如果不打败油川信惠最大的盟友小山田氏,自己就坐不稳守护的宝座。

甲斐国共分为四个郡,即东部的都留郡、北部的山梨郡、西部的巨摩郡和南部的八代郡——西面的信浓国分为十个郡,两相对比,也可知甲斐是多么狭小了——其中都留郡最大的势力就是小山田氏。

小山田氏源出另一个武士名门——平氏,占据了都留郡南部的大片领土,在甲斐国内的势力可谓根深蒂固。当时小山田氏的家督名叫弥太郎信隆,他的姑母乃是武田信昌的妻室,两家结有姻亲关系。小山田信隆本想通过支持油川信惠而扩大自己的势力以及在甲斐国内的发言权,没想到信惠如此草包,竟然被个小孩子一仗就杀死了。

小山田信隆知道自己和武田信直不可能并存,如果不能打败信直,则自己的领地、家族就会遭受严重威胁——那个可恶的小子是不会放过我的!于是他联合了周边上条、工藤等国人领主,集结兵马,以为油川信惠报仇为名侵入了国中。

国中是指一国的中心区域,对于甲斐国来说,就是指四郡交汇处的甲府盆地,那是武田氏的统治中心。面对汹涌而来的都留郡兵马,武田信直毫无畏惧,再度亲自领兵杀出石和馆。十二月五日,双方展开恶战,小山田信隆大败亏输,竟然被武田军临阵斩下了首级,他麾下的同族大将小山田平三,以及国人领主工藤某,也都抛弃领地,逃出甲斐国,前往投奔南方相模国守护北条氏去了。

经此一战,小山田氏实力大损,于是武田信直就于翌年秋季杀入都留郡,直取小山田氏的统治中心谷村城。继承小山田信隆担任家督的乃是其子信有,年纪虽轻,却很有见识,知道自己不是武田信直的对手,与其追随父亲于地下,不如暂且淡忘仇恨,为了保护整个家族的安康而服从于信直的领导吧。于是信有派使者前往武田军中,表示愿意归降。

甲斐国内的很多国人领主都在此居住了不止一两代,甚至家族延续达数百上千年,在地方上的势力盘根错节,农民们也往往只知道有领主,而不知道有守护。在这种情况下,想彻底灭亡一个相对庞大的国人领主势力是很不现实的,安抚百姓,彻底控制这片地域,恐怕比直接攻打还要难上百倍。这是当时的现实,武田信直不能不直接面对,既然小山田氏已经递上降表,他也就暂退一步,不再紧紧相逼。

翌年(1510年)四月,信直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小山田信有为妻,巩固了两家的婚姻关系,从此也彻底收降了小山田氏,掌握住了几乎整个都留郡。

小山田信有后来受赐越中守的官职,所以通称为越中守信有,他的儿子叫出羽守信有,孙子叫弥三郎信有,连续三代都用了相同的名字。弥三郎信有体弱多病,很年轻就去世了,把家督之位传给兄弟出羽守信茂——这位小山田信茂,乃是后来的武田信玄麾下“二十四名将”之一。




甲斐国内居住着很多与武田氏本家同源的国人领主家族,包括穴山氏、仓科氏、大井氏等等。单说大井氏家族,根据地是在甲府盆地西部、巨摩郡内的上野城。永正十二年(1515年),也就是武田信直二十三岁的时候,大井氏家督信达突然发动叛乱,联合周边国人领主势力,笼城固守,不肯服从守护的统治。

武田信直闻报大怒,立刻调集兵马进攻上野城,小山田等国人领主纷纷领兵前来会合,浩浩荡荡向西杀去。大井信达得到消息以后,亲自领兵出城迎战,想要御敌于国门之外。

武田信直自认为兵强马壮,根本就不把大井军放在眼里,命令麾下骑兵快速突进。结果因为交战处地形狭窄,不利于骑兵冲锋,大井军以弓箭攒射,武田骑兵瞬间就倒下了一百多人。对于只能召集数千兵马的武田信直来说,百余人的伤亡已经很可触目惊心了,况且死的又都是最精锐也最难培养训练的骑兵。于是信直含恨后退,回归石和馆,大井氏避免了灭顶之灾。

武田信直当然不肯就此罢休,此后两家迭有战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也就是永正十三年(1516年)。大井氏终究因为领地狭小,兵源不足,逐渐露出了败相,大井信达反复思量以后,终于决定派使者到南方的骏河国去,请求骏河国守护今川氏亲出兵相救。




甲斐国的南方,东有相模国,西有骏河国,骏河国北依高山,南对海洋,乃是一片地形非常好的富庶平原。骏河国的守护一职由今川氏世袭,这个家族和当时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氏本出同源,关系非常亲密。

此时担任骏河国守护的今川氏亲,乃是战国前期威名素著的武将,他久有北上吞并甲斐国之心,苦于找不到机会,更没有合适的藉口。在接待了大井信达派来的使者以后,氏亲如获至宝,立刻整顿兵马,沿着富士川北上,进攻八代郡东部。

这是当年九月间的事情,今川军直指胜山城——和当年油川信惠的居城名称相同,武田信直匆忙挥师来敌。二十八日,双方在一个名叫万力的地方展开激战,武田军败退,今川氏亲拿下了胜山城,把此城作为伸入甲斐国腹心的一个前线基地。

到了十二月份,武田信直突然出兵攻克了大井方的要隘吉田城,就此扭转了本来不利于己的战局。看到吉田城陷落,周边国人领主纷纷倒向武田方,信直要他们全都派兵参战,转道就南下包围了胜山城。

今川氏亲没有往胜山城增派援军,因为此刻他正和西面远江国的国人领主大河内氏,以及尾张国的守护斯波氏重燃战火,鏖战不休。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氏亲只好暂时放弃了对甲斐国的占有欲望,派亲信的连歌师柴屋轩宗长为使者,去胜山城下和武田军谈判。

战国时代,派文艺界或者宗教界人士担当谈判使者的重任,本是很经常的事情,或许因为这些人大多知识丰富而又能言善辩,交际面也广,更容易完成外交使命吧。

永正十四年(1517年)三月二日,武田、今川两家终于签订了协议,今川方答应和平地退出甲斐国,并且劝说大井氏向武田信直递上降表。

就这样,甲斐国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




经过长年战乱,甲府盆地大片农田荒芜,百姓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武田信直未必存有什么仁爱之心,不过想要保卫自己的领地,进而对外用兵,是不能不先大力发展领内生产,并且安抚农民避免他们作乱的。于是,在和今川氏亲达成和睦协议后,信直把目光转向了内政方面。

石和馆已经满目疮痍,不堪居住了,这座城池本是武田氏第二代家督信光修建的,此人一度自称石和五郎,石和馆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信光传到信直已经十三代了,如此古城,如何还能作为号令整个甲斐国的中心呢?于是新直打算在石和馆的西面、甲府盆地的中部建造一座新的主城,以供自己居住。

经过反复勘测地形,他找到了一个名叫踯躅崎的地方,永正十六年(1519年)八月十五日正式动工,召集附近的国人领主和农民,一起搬运土木,很快就搭起了一座象模象样的城堡。这座城堡乃是平城,围着土墙,外挖壕沟,虽然防御力比石和馆要高得多了,但仍然比不上一座真正的山城。

“坚城并不可恃,唯人是堀、人是城、人是垣!”这是武田信玄的名言,不过他的父亲当年却未必就有类似想法。信直自命是甲斐国的守护,守护就该在平地上修建虽未必富丽堂皇却很平直规整的宅邸,搬上山城居住,那又成何体统?

山城可以作为保护狭小领地的坚固要塞,却并不能作为广大领土的统治中心,若有天下之志,就不能局促在利守难攻的山上——武田信直大概是这样想的吧。

从此武田氏家督的官邸就被称为踯躅崎馆——据说踯躅崎的意思就是“杜鹃花”,而整座居城则被称为府中。相比山城来说,府中城具备更强烈的政治意义,这是信直后来传给儿子武田信玄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杜鹃花,盛开了。




[size=3]三,胜千代[/size]





大井信达并没有放弃反抗武田信直统治的努力,他秣马厉兵,积聚实力,暗中谋划了很久,然后终于在永正十七年(1520年)五月联合了栗原信友、今井信是等国人领主,再度掀起反旗。武田信直毫不犹豫地挥师前往讨伐,于六月八日在一宫町击败了栗原军,第三天,另一支武田军又打败了大井信达统率的军队。

今井信是一看情况不妙,首先向武田信直递上降表。大井信达看到大势已去,召集家臣们商议对策:“我想投降,可是多年来与守护大人作对,怕他不肯放过我,怎么办?”有家臣提出建议说,不如递交人质,以表明自己从此不会再起二心。

大井信达长叹一声:“也只好如此了。连战连败,我的斗志皆已消磨,现在只求能够保住家族的存续,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他把自己年轻的女儿送到踯躅崎馆,成为了武田信直的正室夫人。

这一年武田信直已经二十七岁了,古代日本武士娶妻很早,他们往往在十六岁甚至更年幼的时候就举行了“元服礼”也就是成人礼,然后便可娶妻生子。战场上的生命是短促的,谁都不知道随军出征后是否能安然归来,所以尽早结婚,生下继承人,就成为了每个武士的天赋职责。很难想象已经二十七岁的信直前此并没有娶过正室,只是史无所载,谁都不知道他是否曾有过别的正室夫人,下场究竟如何。

不过,依据战国时代的残酷法则来推断,大井氏是甲斐国内非常重要的国人领主,为了能够长久地控制大井氏,如果武田信直的正室夫人并没有生育儿女,出身也不够高贵,他很可能会将其抛弃,而迎娶大井信达之女为正室夫人的吧。

且说这位大井夫人后来生下了三个著名的儿子,那就是武田信玄,以及他两个同样能力超卓的兄弟——信繁和信廉。




武田信直婚后的第二年就是公元1521年,本年按照日本历法为永正十八年,当年八月二十三日,天皇朝廷下诏更改年号,是为大永元年。

这一年的二月份,武田信直发兵讨伐下部城的穴山氏。穴山氏本是武田氏的同族,常年割据八代郡南部的富士川流域,因为占据着骏河国通向甲斐国的战略要道,所以成为今川氏亲的主要争取对象。穴山氏的家督本为穴山信悬,永正十年(1513年),信悬被儿子清五郎所杀,家中大乱,随即他另一个儿子信纲讨灭了清五郎,继承家督之位。

穴山氏的家臣们,一部分倾向于武田氏,一部分倾向于今川氏,双方争闹不休。穴山信纲一开始是亲近今川氏的,多次拒绝武田信直要他臣服的要求。于是信直在平定了大井氏的动乱以后,就挥师南下进攻穴山氏的居城下部城,穴山信纲向今川氏亲求救,氏亲立刻派来了援军——乱世中的和睦协议本来就是很容易被撕毁的。

武田信直勇猛无双,很快就在河内地方杀败了穴山、今川联军,但武田军本身也损失惨重,被迫暂时退回踯躅崎馆,另觅征服穴山氏的良机。到了这一年的四月十三日,突然远在京都的天皇朝廷派来了使者,要给信直加官晋爵。

武士阶层上台以后,天皇朝廷的权柄逐渐丧失,朝廷所封赠的官职只是荣誉头衔,并起不了什么实际作用,更没有实际的管辖权限。不过即便如此,听说遥远的天皇竟然往甲斐这种穷乡僻壤派来了使者,还是令信直激动不已。他立刻摆下宴席,盛情地款待了“天使”。使者随即宣诏,封武田信直为陆奥守兼左京大夫,官阶为从五位下。

日本古代的官制是向中国学习后制定的,和中国晋朝以后官分九品相对应,日本官职也分为九个“位”,从五位下就相当于中国的从五品下阶。就中国来说,五品可为知州、知府,就日本来说,一国之太守,最高也就是从五位上。

陆奥国在日本本州岛的最东北部,和甲斐国远隔千山万水,授予武田信直陆奥守的官职,正说明这种官职不过一个空头衔而已。然而当时只有贵族才能担任高官,四位以上可以上殿觐见天皇,称为“殿上人”,武士能被授予五位官,已经是相当的殊荣了。因此信直大感兴奋,为了纪念此事,干脆连名字都改了,从此就称为武田左京大夫信虎。

“甲斐的馁虎”武田信虎,真是名与号相得益彰。




武田信虎高兴了还没有两天,当年九月,今川氏亲派重臣、远江国城饲郡土方城的城主福岛兵库头正成率领大军北上,侵入了甲斐国。且说今川氏亲与骏河国西面各割据势力的战争,最终以氏亲取得圆满胜利而告终,五年前,他灭亡了大河内氏,基本吞并了远江一国,随即战败尾张守护斯波氏,把势力伸入三河、尾张两州。于是,趁着西面战事稍歇,今川氏亲再度把目光转向了北面的甲斐国。

今川军在福岛正成的率领下,联合穴山氏,猛攻大井氏统辖的富田城。据说联军兵力高达一万五千——这个数字可能有所掺水,今川本军其实不过五千人——而富田城守将富田对马守麾下才不过区区三百人而已,胜负本就毫无悬念。

九月十六日上午十时,富田城被攻破了,三个小时以后,消息传到了踯躅崎馆,武田信虎立刻召集重臣们商议对策。富田城是甲府平原南方的要隘,今川、穴山联军经过富田城,不用半天就可杀到甲府城下。形势岌岌可危,信虎打算领兵亲征,与敌人决一死战。

他虽然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却唯独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子大井夫人。原来此时大井夫人已经有孕在身,即将临盆,信虎心想:“如果佛祖保佑,能够生下一个男孩,那么即便我此次战死沙场,武田宗家的血统也不会断绝。”他下令立刻把大井夫人转移到东北方的要害山城中去。

要害山城是去年才建起来的新城,那时候武田信虎刚刚降服了大井、今井等国人领主,正打算整顿兵马,伺机南下进攻穴山氏。他确实曾经考虑过穴山氏可能向今川氏求援,自己与骏河国的今川军将会爆发一场恶战,一旦战败,甲府城实在不利于防守。于是信虎就在踯躅崎馆东北方约两公里外的积翠寺附近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堡,起名为“要害山”。

要害山城防卫严密,易守难攻,在把大井夫人安置在那里以后,武田信虎终于松了一口气。再没有后顾之忧的信虎亲率两千精锐兵马出阵迎敌,先后于十月十五日的饭田河原之战和十一月二十三日的上条河原之战中获得大胜,今川军的领兵将领——福岛正成及其同族武将们——很多都在败退时被杀死。

就在两场恶战中间的暂时歇兵过程中,十一月三日,突然从要害山城驰来一骑快马,马上使者满面春风地禀告武田信虎:“夫人已于本日平安产下了一位公子。”这是信虎的第一个儿子,他闻报不禁喜出望外:“佛祖保佑,我有继承人了,武田宗家的血脉不会断绝了!”

信虎立刻给儿子起名为太郎。到了翌年(1522年)正月,伤亡惨重的今川军终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掉头退回了骏河国。武田信虎凯旋回到踯躅崎馆,随即就骑快马前往要害山城去看妻儿。他认为是这个上天赐予的儿子给自己带来了好运,所以又给婴儿起了个别名,叫做胜千代。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战国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

2006-12-18 18:50 liuliao
他老爹好象很残暴的说, 所以后来被信玄和家臣流放,永不得在甲斐地区出现,  不过游戏中能力很强的说:qcool+

2006-12-19 11:43 远舟
其实,武田信玄该叫“战国第一军学家”
因为单说"兵法"的话很容易混淆的

2006-12-19 14:49 liuliao
他能称为兵法家 ,就是因为学会了 孙子兵法,  演变出了他的风林火山

2006-12-19 15:25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 [i]liuliao[/i] 于 2006-12-19 14:49 发表
他能称为兵法家 ,就是因为学会了 孙子兵法,  演变出了他的风林火山 [/quote]
日本的“兵法”是指“使用武器之学”  是剑法
柳生此类才是“兵法家”

2006-12-19 16:53 远舟
把军学等同于兵法是汉语化的说法

不过既然其同时代本有武具之"兵法"
个人认为,以区分便还是称"军学"更妥当

2006-12-19 17:31 乌鹊南飞3
回复 #5 心湖一笔斋 的帖子

[quote]
日本的“兵法”是指“使用武器之学”  是剑法
柳生此类才是“兵法家”
[/quote]
:ph34r:原来如此,难怪玩太阁的时候是柳生那些剑豪去大名处当“兵法指导”,当初总觉得莫名其妙。

ps:心湖同学不够意思啊,南飞的小文写出来也不去顶一个:loveliness:

2006-12-19 17:58 远舟
日本的"兵法"乃是指武器运用之法
这里的"兵"就是兵字的本义:武器

又:南飞什么时候跟耗子勾搭上的?:qoo+

2006-12-20 11:17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 [i]乌鹊南飞3[/i] 于 2006-12-19 17:31 发表

:ph34r:原来如此,难怪玩太阁的时候是柳生那些剑豪去大名处当“兵法指导”,当初总觉得莫名其妙。

ps:心湖同学不够意思啊,南飞的小文写出来也不去顶一个:loveliness: [/quote]
没发现啊 :mellow::mellow:

2006-12-30 08:49 乌鹊南飞3
[quote]原帖由 [i]远舟[/i] 于 2006-12-19 17:58 发表
日本的"兵法"乃是指武器运用之法
这里的"兵"就是兵字的本义:武器

又:南飞什么时候跟耗子勾搭上的?:qoo+ [/quote]
:q555+原来是这样的~大概是中国历史太长的缘故吧,“兵”这个字的意义在纯朴古人手中得到了很大的引申。日本历史短,这些词义演化就少多了。

:loveliness:南飞脸皮很厚滴,自来熟~

2006-12-30 08:50 乌鹊南飞3
[quote]原帖由 [i]心湖一笔斋[/i] 于 2006-12-20 11:17 发表

没发现啊 :mellow::mellow: [/quote]
在五十年……:qok+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晴信之前的甲斐武田家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