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1 21:57
fengrui19
李陵伤
[size=3]
-------------------------------------------------------------------------------------------------------
序幕拉开: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漠中,一支打着“大汉将军李”的部队
旁白:天汉二年十月 居延城北八百多公里的大漠,李家军出城已经一个月了……
主要演员登场
——报将军(李陵),前方发现匈奴主力,敌人亦发现我军,望将军迅速撤退,免遭包围!
——敌军人马多少,现在何处?
——漫野皆是,应在万名之上,相距不足三十里!
——继续打探!
回头对传令兵:传我命令,全军戒备,以车掩护,所有士兵营外列阵!
——诺!
——站住!你叫什么名字!
——在下管敢!
——哼!好名字啊,都敢管将军,刚才是你叫将军迅速撤退的?
——我……
——管军侯的任务只是侦查,做决定是将军们的事,知道么!
——是!
——还楞在这里做什么?
——是!
管敢飞身上马,策马而去!
这是管敢的第一次的出镜,没有讨到好不说,还挨了副主管的一顿训,军队里等级森严,每个人都应该严守自己的职责,像周星星那样“我这个角色可不可以表现的调皮一点”的演员是领不到便当的。
然而管敢是决不甘心只做一个无关紧要小角色,他虽然是一个配角,但却是一个可以改变剧情的配角。
而那位校尉仿佛感觉到这个角色的不安分,上来就很不客气地敲打了他一下,他就是李陵的副将韩延年,因为家世的原因,虽然他的军衔还是个校尉,大家都很客气的称呼他“韩将军”。
群众演员登场:
浚稽山外,匈奴单于带领3万部众,浩浩荡荡,部队里有老人,妇女、孩子、还有牛羊,马已经分配给战士了,这些人的脸上看不出神情,虽然他们发现了前面有一小股汉朝的军队,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打败这支部队,他们也知道自己还要继续逃亡,只是不知道要逃到哪里……
浚稽山内,汉朝军队的阵势已经摆开,这不是一只普通的汉朝军队!这是当年“飞将军”李广的后人带的队伍,部队里有正规的士兵,也有原先逃亡的农民、甚至土匪,他们很多是因为仰慕“飞将军”的威名来的,里面还不乏当年曾随李广一同作战的老兵,如今他们又重新聚集在李家后人的旗下,形成一支新的“李家军”。[/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09 编辑 [/i]]
2006-11-23 12:30
万里悲秋
这是我在此区看到关于李陵的第二篇文章.不过,此一篇与以前那篇的描写角度不同,手法也不同.这篇写实一点.
2006-11-23 12:37
cherry
这篇感觉上更像是读史随笔或畅想……楼主别砸我……
2006-12-9 00:52
fengrui19
[size=3]李陵伤 二
一个多月前,刘皇帝又一次的下令出征讨伐匈奴。李陵么,培养锻炼了这么久,也该让他出去见见世面了,经过几次边境的迎接训练,这一次让他担任什么角色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恩,这次就让他负责主力部队的后勤保障吧。
李陵对于这个安排很不满意,按说作为一个军官,安排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可是他知道这个刘皇帝对自的感情不一般,他在受命的时候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独挡一面,到前线杀敌,建功立业。
[color=blue]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color]
刘皇帝听到李陵的这个请求其实是很高兴的,卫霍以后,大汉帝国的优秀将领不多了,这个李陵的表现一直很错,用刑捕头的话说就是“我很看好你哦~~”但领导嘛总要装个样子,不能表现得太那个,所以刘皇帝还是假装很生气地说:[color=blue]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
[/color]不愧是皇帝,这一招“欲擒故纵”用的,你不愿意听从别人的调遣么?我这次部队都用的差不多了,没有骑兵给你哦!
不知道李陵心里是不是 “咯噔”了一下,但是大话已经说出去了,所谓伴君如伴虎,现在真的是“骑虎难下”了,换了谁都要说些场面话撑一撑的,不过这个李陵的回答就怕就不只是撑场面了:
[color=blue]對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
[/color]这大概是他们李家的作风,说好一点叫做“自信心很强”,说得难听点叫“狂妄自大”,这到怨不得李陵,一来他很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至于说牛犊vs老虎的结局就很难说了。二来和他前面经历有关,几次塞外之旅都只是接人,看着李广利打成那样还能封赏,是个人都想去打仗了,何况他李家世代为将呢!
刘皇帝一直都很喜欢李陵,因为他很勇敢,也很聪明,很像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好像老人都喜欢这样。李陵作为年轻人的勇气,正是日渐衰老的刘彻希望看到的,他很高兴啊,于是他改命李陵率领所部独立为一军,后勤方面另安排人选。当然,他也照顾到李陵的步兵,安排了一个人去接应他。但是这个人却坏了事。[/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08 编辑 [/i]]
2006-12-9 00:56
fengrui19
[size=3]李陵伤 三
这个人就是号称“伏波将军”的路德博,刘皇帝安排他半路接应一下李陵,接应这个工作呢看起来是个闲差,却不讨好,为什么啊!看看李陵原来的就知道啊,他原来干的就是这个啊!人家打胜了,功劳是人家领,你也出了一趟大漠,吃了沙子,功劳对不起,没有,而且这次皇帝说的是“[color=blue]半道迎陵軍[/color] ”不是站在城门口列个队,敬个礼就了事的啊,万一李陵的部队要输,那自己还得赔上,这个只赔不赚的事情他不想干
他也给皇帝上了个书,可他这书上的:[color=blue]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color] ,这是什么意思,怕啊,不敢出去啊。汉武帝很生气啊,我堂堂大汉,想什么时候打你就什么时候打,还挑季节啊!人老呢,就容易多疑,本来是路德博不愿意不敢去,他怀疑是李陵害怕了,指使老路的这样推辞的,于是把老路的这个奏章往李陵面前一丢:你看,这是什么意思啊?
他还给路德博和李陵各下了一道命令,给路德博的里说阿:我要给他骑兵,他说“我要以少胜多([color=blue]吾欲予李陵騎,云『欲以少擊眾』 [/color])等等,哎,他这话一说,路德博得救了,自己不用出去了,为什么啊,皇帝给他兵都不要,要以少胜多,我干吗还要去“半道而迎”呢?
给李陵的呢,什么时候出发,从哪里到哪里,说得清清楚楚,别想耍什么花样,[color=blue]以九月發,出遮虜鄣,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即亡所見,從浞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騎置以聞。[/color] 他不知道正是这个“[color=blue]從浞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騎置以聞。[/color] ”给了一些人借口,把李陵逼上了不归路。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回头说说李陵,李陵一直都渴望能杀敌建功,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两个对手,一个是当年的大将军卫青——逼死他爷爷的仇人,一个是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射杀他三叔的凶手,这两个都是大汉帝国屈指可数的优秀将领,他们的赫赫功勋使得李家的仇恨只能放在心里,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渴望杀敌立功了,他要用自己的胜利洗刷家族的耻辱,去雪去家族的仇恨,他想着当自己的功勋超过他的两个对手的时候,也就是自己家族的冤屈得到申诉的时候。当年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公里正是这种急切心情的表现。所以现在,他们五千孤兵深入大漠,直面匈奴单于的队伍,他怎么会撤退?[/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08 编辑 [/i]]
2006-12-9 01:15
fengrui19
[size=3]李陵伤 四
李陵布阵,不要嘘我,肯定要布阵的,不是少林寺十八铜人也不是全镇七子的天罡北斗,那个有点夸张。这个阵有什么好布的,都是步兵,就伍千人,哎,要布。很多人都说,就伍千个人,被人家数万骑兵一冲还不垮掉?他怎么能坚持得住?唉,告诉你,一点不假,匈奴的指挥官也是这么想的!
这就是打仗和群殴的区别,打仗要有章法,要有阵形,所以才会有军事家,才会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叹。看看李陵怎么布的阵:[color=blue]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color] 。蹲在山谷里,要在旷野,骑兵一跑起来,四面一冲,你立马玩完。以大车为营,李陵的部队里有车哦,至于这个车是干什么用的,拉货阿,出来一个多月呢,谁能把一个多月吃的喝的东西扛在身上啊,还有武器装备等等,用车拉,打仗阿,不能把这些给敌人端了,历史上多少有名的战役都是端了人家的粮库赢的啊,所以这个要保护好,士兵在营外列阵,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这个我想稍微有点战争常识的人都明白,毕竟敌人有骑兵,这个阵形就是步兵专门对付骑兵的。
请大家注意一个字,“[color=blue]引[/color] ”,不是“命”也不是“令”,而用了“引”。这充分说明了李陵不是那种“弟兄们给我冲”的军官,他是那种很受士兵爱戴的那种“跟我上\follow me”类型的
战斗终于打响了!
还没有看到敌人,但满山传来的是沉闷的雷声,那是大地震颤的声音,脚下的土地是实实在在的颤抖着,士兵的心也在颤抖,多少次,都是这样的声音、这样的颤抖夺走了士兵的勇气和生命,只要你怕了、跑了,你就完了,步兵是跑不过骑兵的,想象一下,两军对阵,那边骑兵冲过来,这边步兵阵线一乱,散了,然后就是,骑马砍人表演了,前面在没命的跑,确实“没命”,后面骑着马,挥着刀,仿佛是n多人一起表演那《疯狂的石头(古代战争版)》最后一幕。
然而这一幕并没有出现。
当时的情况是,汉朝的步兵阵线纹丝不动,眼看着骑兵从山谷一端冲过来,裹挟着大量的灰尘,李陵在阵前高举右手,大喊:稳住!稳住!前面的士兵握着盾牌的手微微颤抖,后面的弓箭并也把弓拉得满满的,眼睛紧紧盯着那只高举的手,那只手放下,这里的手就松开,但那只手还举着,还举着……
很多人都已经听不见“稳住、稳住”的喊声了,看着那只手,要不是有言在先,他们早忍不住放箭了。哎,手没了,下去了,顿时,无数的箭矢嗖嗖地就飞出去了,对面的景象立刻大变,冲在前面的马一下就跪倒,马上的骑兵一头栽呆在地,印证了那句“爬得越高,摔得越重”,那是一刹那的事件,没等他反应过过来,就被后面的骑兵踏上了
这边的弓箭兵一把箭射出,立刻蹲下,后面又是一排端着拉满弓的士兵,有是无数的箭嗖嗖地飞出去……
然后第三排,然后又是一排的弓箭兵……
一转眼山谷的路就给堵上,后面的骑兵想来送死都不行了……[/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07 编辑 [/i]]
2006-12-12 17:58
fengrui19
[size=3]首战告捷,士气高振,但这时候部队里的意见却出现了分歧,另一部分人认为要立见好则收,立即后撤。一部分人认为要一鼓作气,冲击匈奴,彻底地击垮这支部队。
其实我们现在来看不管怎样他都没有好结果,因为在这样的兵力对比和兵种构成以及地形限制下,他的决定唯一能够改变的只是牺牲的地点而以,撤,牺牲在山南,进,牺牲在山南,因为出了这座山谷,步兵就完全暴露在大漠中,到时候要从匈奴的马蹄下脱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不进不退,则耗到弹尽粮绝。要想全身而退,那真是奇迹了
李陵的选择是:进攻!置之死地而后生。
然而他们也低估了对方的实力,或者说是“势力”。刚刚对方的冲锋虽然失败,但也表露出来这是一支非常自信的队伍,他们的自信来自他们的首领:单于右贤王。
如果说汉军的出色的防御让他们意外的话,那汉军的进攻则让他们很吃惊了,这从根本上违反了大鱼吃小鱼的自然规律啊!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为了捍卫真理,单于下令调集周围的力所能及的全部兵力,围剿这只虾米。
如果那时有航拍的话,形势就很清晰了:近景是几座大山中,处于山谷里的一小股步兵在向山上的骑兵发起进攻。而大山的外面,是浩瀚的大漠,源源不断地部队从山群北面汇入外围,再慢慢地从东西两边向南流去
战斗进入艰苦的相持,冲锋变成了突围,换了一个说法是因为换一个进攻的方向,原来向北突,现在向南了,因为根据规律:南边的敌人总是最少的,每一次突围,每一次后撤都要付出代价,几天下来,部队伤亡很严重,这几天的战斗是相当惨烈的,几乎每个人都挂了彩,那些受伤严重的最初还能忍痛,连续几天艰辛的转移、伤口的破裂,已经让军中几乎每处都能听到呻吟声。
《汉书》中记载的这道将令充分显示了战斗的惨烈:[color=blue]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color]
和有生战斗力消耗一起而来的,是战斗热情的消退,援军迟迟不到,让士兵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场屠杀,战斗热情在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时候,开始变化,变成一种原始的求生的本能,他们杀敌人,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求生,这样的一支部队是危险的,是相当难以掌控的。如果不是李广的威名,不是李陵作为将领,这支部队已经被打散了,其实此刻军队的的纪律已经没有约束力了,他们靠的是对李家后人的信任团结在一起了,至少他们相信他们的将领不会抛弃他们,所以他们还没有抛弃他们的将领。
年轻的李陵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鼓舞自己的士气。
——管军侯,不好了,殷姑娘有危险了!
——怎么会?她不是在营里么?怎么,敌人攻破大营了?
——不是,军队士气不振,有士兵说一些军官带着女人出征,大家都在卖命,他们却还在……却在快活,这话传到李将军那里,李将军大发雷霆,将令已出:搜出军中所有女子,一律处斩!
——什么!
管敢连忙策马飞奔大营。[/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06 编辑 [/i]]
2006-12-12 17:59
fengrui19
[size=3]四、
殷姑娘是管敢在居延认识的,当时管敢己经离开了部队,李广死后很多李家军的老兵都离开了部队,他们觉得自己无法再融入某一支队伍成为"张家军"、"王家军",他们也不愿接受调防,到繁华却陌生的京城去卫戍天子一一尽管在别人眼里是十分荣耀和幸福的事情。他们离不开这大漠,这里埋葬着他们的战友,他们也许正是在某场战斗中为了救自己而长眠于此的,自己怎能独自离开而让寂莫陪伴英雄的孤魂呢?
管敢在居延没有稳定的职业,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游侠",小说里游侠都是不愁吃喝的,管敢有时替人看家护院,像现在的保安,他有时也保护一些到北方做生意的商人,在乱世,手中的刀和握手的手就是吃饭的本钱。
管敢接触到的都是些有钱人,殷姑娘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像老套的故事一样,千金小姐喜欢上了地位低下但男人味十足的男子,也许是管敢某一次的护卫让她感动,也是《神化》故事低规格地上演,也许青春少女叛逆沉闷家规的需要,总之她爱上了他,爱上他的沉默木讷不善言辞,爱上的粗糙勇敢强壮有力。
她决心跟他走了,吃苦受累也跟他走了,上当受骗也跟他走了,嫁鸡随鸡驾狗随狗也跟他走了,她爹做了—辈子的生意,这一次大折了老本,本不该太宠她带她出来,可谁会料到一趟生意后女儿跟别人跑了呢?
殷姑娘是家里独女,姓殷名红莲,生在元狩六年七月,自幼在双亲的宠爱下长大,生得万分娇美,管敢虽也喜爱殷姑娘——见到这么漂亮的姑娘对自个好若不敢动心那不算是英雄了,但喜欢是喜欢,要拐跑她那是真没那胆也起不了那心,直到姑娘拿剪刀抵着自己的胸口:要是管敢不肯带她一起离开立就血溅当场香消玉损了,管敢虽在战场杀敌无数但遇到此景还是只有乖乖就范。
于是管敢从此就很风光很豪气地带着老婆闯荡江湖了,殷姑娘跟着管敢跑出来吃了不少苦头,长这么大第一次自己穿衣戴帽,第一次冼刷晾晒,第一次骑马赶路,几乎所有的"第一次"都给了管敢。
至于说管敢对她是如何百般怜爱万般呵护,我想无论男女都可以想见,若是实在想不到那我只能很不幸地告诉你: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而所残缺的正是最美最珍贵的那一段。
李陵在边关招募军队的消息传到了管敢这里,他想重新找回当年的归属感,他想再次成为“李家军”的一员。部队里还有认识管敢的人,带妇入军也不只管敢一人,只要你够本事。[/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10 编辑 [/i]]
2006-12-12 17:59
fengrui19
[size=3]五
杀,杀,杀……
老远就听到士兵愤怒的吼声,敢管一路拼命的抽着马鞭,把自己的悔恨和愤怒都发泄在马的身上,枣红马不知道主人到底怎么回事,只是拼命地往前跑
那是一群失去理智的野兽。军令已出:女子一律处斩!仿佛杀了这些女子自己就能获救。
这些可怜的女人们已经被绑在了车上了,一个校尉拿着李陵的军令宣读着,嘈杂的人声中,听不清军令到底说的是什么,反正是要处死这些女人就是了,那些带着女人出征的军官都不敢出来,任由自己的女人受人侮辱,屠杀!
管敢冲进人圈,扑通跪在地上,执行校尉虽然认识管敢,知道他是个勇敢的军官,可是他没有办法帮他。
场面一时僵持住了,士兵的愤怒也因此更加高涨,失去理智的士兵看到这个军官“居然还有脸”在跪在地上的为他的女人求情,更加愤怒地用手中的盾牌剁地,喊着:杀,杀……
大地在震颤,敢管嘶哑的声音淹没在愤怒的人潮里,拥挤的人群终于失去了控制,一把刀柄重重地击在管敢的头部……
管敢扑倒在冰冷的地上,脸还朝着绑着殷姑娘的方向,他发现地上有一滩鲜红的血在扩散,仿佛一把利刃插入他的胸口,他身体振颤了一下,挣扎着从人群中爬过去,他看到了一个残酷的景象:
殷姑娘的双手被缚在柱子后面,手腕上却被人划开一道,鲜血正从她的手指不停地往下滴落……
后脑又是重重的一下,他怎么也爬不起来,嘶哑的嗓子也说不出话了
世界旋转成一片红色,浓浓的血腥味几乎让人窒息,满眼尽是鲜红的血,鲜红的盔缨,越来越嘈杂的声音却越来越远……
校尉向李陵复命的时候并没有讲这件事情,只是告诉他说军中所有女子均已处决,现在全军将士同心抗敌,誓死效国!
而第二天的战斗也印证了他这件事似乎处理得很好。
[color=blue]史曰:陵搜得(军中女子),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color]
可是他不知道,自己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11 编辑 [/i]]
2006-12-12 18:00
fengrui19
[size=3]六、
战斗一天比一天惨烈,很多老兵都己意识到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斗,只有年青的士兵每次还冲在前面。
李陵也发现了。这样部队会垮得更快:年青的士兵冲在前面,勇敢的都牺牲了,机灵地很快会和老兵一样总躲在后面,那根本冲不出包围,冲不出包围就是被围歼。
可是皇恩未报、家仇待雪,自己作为李家现在唯一的男丁,必须完成使命,自己必须要扛起家族落在自己身上的重任,还有很多功业等着自己完成,一定要不断地突围直到回到边境,或是援军到来。
想到援军,李陵年青的脸上掠过一种阴郁地仇恨,那是一种极力克制但还是无法掩藏的流露:爷爷李广在边境的威名得罪许多边关重将,一提到北方名将,人们都会首推飞将军李广,李广那没石一箭让他声名远播,可边关比李广有兵、有功、有权的将领大有人在,于是李广的部队军响总被苛扣,粮草也多有延误,兵员也难得到补充。这些问题都要李广自己解决,仿佛那不是一支为大汉帝国守边的部队,而是为他李广挣名的部队。而李广的“游击作风”“莽汉举动”不仅自己的部队难以在皇上面前报功领赏,也渐渐不容于以纪律严明的大将军卫青。但李广还是凭借他的这种英雄气概赢得边关百姓和士兵的心。部队里面是更团结,战斗力更强,而来自外面的支援却来越少。也许是英雄注定了孤单,飞将军越飞越远,终于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
[color=blue]史曰:(李广)至莫府,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遂引刀自刭[/color]。
现在部队仍在"李家军"的名号下团结,也同样地被孤立,所以李广利不会来,路德搏也不会来,手下就只有这么多兵,不向前冲就没有活路。
军队中所有老兵被召集,李陵亲自动员,看到那一张张黑瞿瞿的脸,他忍住流泪的冲动,他从自己的爷爷讲起,讲这些老兵英勇的过去,讲现在的新兵是多么的勇敢,讲部队己经取得的重大胜利,讲陈步乐回去后是如何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夸奖,讲一切能鼓舞士气的东西……
动员大会之后的一次突围,伤亡少了不少,一些老兵用他们的勇气换来更多的生机,但他们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
几天的战斗下来,情况又糟糕起来,因为这并不是一次常规的战斗,这是一次屠杀和挣扎,冲在前面的人又少了,很多都想着自己活命,李陵没有办法,还得鼓舞士气,让老兵们为自己也为部队勇敢起来,这其实是一个很无奈的事情,本来将军要士兵勇敢的冲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可是这十几天的战斗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冲在前面就是死,这样的勇敢一次可以,两次、三次都可以,可是一天两次、三次、甚至更多呢?而且到边关还不知道要多少天,想想那些昨天甚至上午还并肩作战现在已经不知所踪的战友,他们的忧虑迟疑了他们的脚步。
训话……冲锋……死亡/见证死亡……迟疑退缩……训话……这样的循环越来越短暂,士兵们几乎绝望了,李陵也渐渐失去了耐性,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鼓舞士气的训话渐渐变成了怒责,他怒骂他们丢弃了士兵的天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他们的畏缩导致那些勇敢却没有经验的士兵的迅速消耗,是他们搞垮了这支部队……
士兵们低头不语,他们绝望了,李陵就是要他们去死,牺牲了才是他的好士兵,冰冷的寒气从将军那里传来,那个谦让下士、仁厚爱人的李陵不见了,眼前的这个好像是一架战斗的机器,一架靠士兵们的生命推动的战斗机器。
英雄是以自己的牺牲换来部将的生存,将领则是以士兵的战斗赢取军功,在李陵的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又肩负着作为将领的重任。艰苦的环境摆在眼前,不冲锋、没有人冲锋就只有全军覆没,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他们继续冲,哪怕只有最后一个人,也要死在冲锋的号角声下。
鼓励没用了,训斥也不见效果,只有用军令了,他打散原来的编制按军龄编队,老兵在前,新兵在后,每次冲锋的阵形都必须这样,这样能最多的利用老兵的经验,也给新兵赢得成熟的时间,为部队赢得时间,赢得希望……
这段时间,匈奴方面也焦急起来,自已十倍的兵力,三倍的伤亡还吃不掉这一小支部队,眼看—天天,一点点接近边境了,单于开始怀疑这是敌人诱敌深入的诡计。
汉军里面有一个人打消了单于的顾忌,他就是管敢。殷姑娘的死让他无法承受,她是被这些已毫无人性的士兵杀死的,现在自己不但无法报仇,还要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们生存的希望,他做不到,他觉得该死的是这些害死殷姑娘的士兵,而不是自己……
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要么死在匈奴兵的箭下,要么……,他不愿意为殷姑娘的仇人而死,他要为殷姑娘报仇,本来他会觉得对不起李将军,那个老李广,可是他孙子说的那些话终于让他无法接受,那不是老将军的作风,是他先背弃了老将军,背弃了全军将士。
在一个晨曦微露的早晨,管敢策马离营而去……
[color=blue]史曰:(管敢)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color]得到了这个情报,让单于信心倍增,下定决心要彻底消灭这支队伍、抓到他的将领。[/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14 编辑 [/i]]
2006-12-12 18:00
fengrui19
[size=3]七、[/size]
[size=3]冬季的鞮汗山萧瑟清冷,山北,李陵军还在艰难前行,山上动的是匈奴兵活身影,鞮汗山往南,就是大汉帝国的边疆,城楼上的汉国守边士兵的红缨隐约可见。
匈奴和李陵都知道,这里将有一场最后的也是最艰苦的战斗,胜败在此一战。他们的心中又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城楼里的士兵会不会发觉这里的战斗,会不会加入进来。
派出去求援的小股部队都没有回音,不知道他们的境况如何,李陵知道,越是危急的时候,越是要靠自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这么多天的战斗下来,虽然自己的部队几乎一直都在被动的挨打、撤退、突围,但其实敌人的损失是远远大于自己的。只要赢得这场最后的战斗,每一个士兵都是大汉帝国的英雄。
城楼里的部队是公孙敖的部队,公孙敖是卫青轻年时的好友,卫青在羽林时公孙敖对他多有照顾,卫青被长公主抓去时,是公孙敖带人去救的。后来卫青作了大将军,公孙敖也就成为边境的“重将”之一。除了曾经跟随大将军卫青分得些战功外,他自己几乎寸功未立。城楼里的士兵是知道鞮汗山上的异常情况的,但是他们不敢轻易行动。
当鞮汗山里的战斗开始的时候,李陵派出了最后一支求援小队,往居延方向求援,这支小队里有最优秀的士兵,最优秀的马,还有相对充足武器装备。因为此后就不需要再求援了,要么就胜利突围,要么就全军覆没了。
最后的战斗在李陵的部队进入山谷的那一刻开始了,一声尖锐的哨音拉响了战斗的序幕,那是一支哨箭,从山腰一侧射入了蓝天,声音响亮刺耳,这些天来,李陵和他的士兵们每天都要听到十多次这样的刺耳的声音。
尾声尚未消失,更令人战栗的声音就响起了,那是无数箭矢在划破空气的声音,一时间天空都暗淡下来,李陵军并没有回击,敌人在山上,在暗处,自己在山谷,在明处,回击无力,伤亡只会更大。他们要保存最后的一批箭矢留作最有效的战斗,部队还在前行,中箭士兵压抑在咽喉的沉闷喊声不绝于耳,部队过处是一片杂乱的箭矢和斑斑的血迹,像一个伤者留下的脚印。
密集的箭雨过后,山上传来隆隆的雷鸣般的声音,这是敌人将巨石推下的声音,巨石推下,一方面可以砸死、砸伤李陵的士兵,一方面也可以堵塞道路,延缓甚至停住李陵军的步伐,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敌人的巨石战来的声势特别浩大,巨石仿佛雪崩一样滚落下来,一是因为这次敌人集中了所有的力量作最后一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鞮汗山是座荒山,到处都是光秃的裸露在表面的石头,高处滚落的石头撞动其它石头一起滚下,道路几乎被完全堵塞,李陵军伤亡也惨重,匈奴兵从四面冲杀过来时部队已经没有什么阵形了,还有战斗力的士兵就借着石头的掩护抵抗敌人的进攻,箭射完了就用刀砍,刀口卷了就用刀背砸,甚至从车上拆下车轴作为武器……
战斗、厮杀……匈奴部队不敢全数从山上冲杀下来,因为这里距离大汉帝国的边境实在太近了,如果全数冲杀下去,能消灭下面这支部队是毫无疑问的,但谁也不敢保证,不会有汉国的军队突然包围他们,毕竟军队里面的是他们的单于……
搏斗一直到黄昏,冬季天黑得早,出于靠近边境的考虑,匈奴兵不敢继续进攻,就这样包围着,等待着明将天这支汉国的部队彻底消灭。苦苦支撑了一天的李陵军终于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
这夜是他们最后的保护,如果太阳再次升起,他们还在这里,等待他们的将是最后的屠杀……
黑夜,李陵将部队分成若干小队,从各个方向冲出,是生是死,各安天命。这里里帝国的边境不远,只要冲出包围,就到边境了,机会只有一次。
在夜色的掩护下,一部分的士兵冲出了包围圈,他们在匈奴骑兵的追赶下,往边境逃去,那里有他们的生存的希望。[/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15 编辑 [/i]]
2006-12-12 18:00
fengrui19
[size=3]八、
途中,李陵小队遇到一个人,这是上午派出求援的小队里的一名士兵,他逃脱了匈奴兵的追杀,可是却没有办法进城,因为城上士兵给他的回答是:皇帝命他们从居延出发,到受降城去,只有那里才能然他们入关!争执起了冲突,有人在混乱中被射死,自己逃到这里。李陵听闻狂怒,率领残部向居延赶去,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士兵、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要去放把火烧了那座城楼!他真的发狂了,自己派来求援的小队居然被拒阻在城外,居然死在大汉国的箭下!他要自己去……
愤怒的人往往都是这样,不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因为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千辛万苦从敌人的包围中冲出,却被拒绝在自己的国门之外,这确实无法让人相信,然而这就是事实,对我们强调说“这是事实”的时候,几乎总是在强迫,强迫别人接受。
他去也并没有能解决问题,他的冲动让他只是徒然地增加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城楼里的士兵根本不认他,说他们是匈奴的奸细,骗他们开门,好冲杀进来。说李将军早就到受降城去了……
李陵几乎疯了,可是他一点办法没有,他们砍砸城门,一支利箭直奔李陵而来,身边的韩延年将军来不及阻拦,扑身替他挡了这一箭。
将军……保重!
韩延年阵亡。
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居延城门的士兵还在打扫了门口的残迹,消息已经在金銮殿上爆炸了:李陵投降匈奴了!
[color=blue]史曰:……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color]李陵投降了,这个消息让人很吃惊,因为大家都不希望他投降,李陵与匈奴主力遭遇的情况朝廷里都已经了解了,朝廷里不少人都希望李陵战死:战胜是不可能的,突围回国也是艰难的,最好的归宿就是战死。皇帝希望他战死,为了国威;很多武将希望李陵战死,为了安宁。因为他们和公孙敖一样都是卫将军、霍将军的人,他们和李家存在芥蒂,芥蒂中还带有人命,现在李陵并没有死,他们还要做些什么,因为听说了,李陵的投降是因为“将以有为也”。他们不想让李陵有什么作为,更害怕有一天李陵又回到大汉帝国的朝廷上,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16 编辑 [/i]]
2006-12-12 18:00
fengrui19
[size=3]九、
李陵时刻寻找着机会回去,可是,几乎每个人都明白他的想法,他自己根本没有机会。
他期盼着皇帝派人来救他,或是用匈奴的将领换他,或使用钱赎他,或者两国关系交好,可以放回去……他想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自己,很快就可以回去了,他对此充满希望,当年浞野侯赵破奴不是很快就逃回去了么,自己并不比他笨阿!
是呀,若是没有那个逃回去的赵破奴,没有那些从匈奴逃脱的汉国将军们,对他的防范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严密,人人都知道他比赵破奴更有本事,所以看管得更紧,得来如此不易,怎会让你轻易逃脱?
李陵整天无所事事,但总有一根神经绷得紧紧的,那就是有关于“汉”的一切消息,那里有他的皇上,他的家族、还有让他无法“英勇”的对手,他要回到那片战场,他要完成他的使命,家族留给他的使命。
苦苦等待了一年,终于传出汉国用兵了,据传还是为他而用的兵,大汉帝国还是需要自己的,还是爱自己的,还是期盼着他的回归的,而且也在为他的回去做着努力。那几天他冰冷的表情下是多么紧张急迫的心灵啊!可是,渐渐地又听不到下文了,仿佛根本没有那回事一般,他开始焦急起来,不祥的预感笼罩着他……
第二个关于他的消息终于传来,这个消息来得那么轻易,然而却是那么沉重[color=blue]:(上)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color]
不敢相信,又一次怀疑消息的真实性,他无法相信这是真的。然而事实又一次证明:残酷的总是真实的!
他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心情,他第一次流下眼泪,流下委屈的泪水,他当时真想问问刘彻: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几经打探,终于大概弄清楚了:前段时间,皇上确实派人带兵来救他的,请缨不是别人,正是去年在居延射杀韩延年的公孙敖!
他带兵从居延出发,行至赵信城时获得线报:李陵已在为匈奴练兵!于是无功而返,而自己的家人也正是因为这个消息被全部斩首的!
[/size][size=3][color=blue]史曰: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color]李陵终于绝望了,他知道自己败了,这一刻,他发觉自己的对手太厉害了,他李陵能从匈奴的大军中冲出,假以时日,也能从匈奴的大营中逃出,却无法从他的“对手们”的圈套陷阱中逃出!
如果说在这之前李陵还是身在匈奴现在汉的话,现在李陵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了,他第一次发觉大漠的是那样的荒凉,大漠的气候是那样的严寒,他病了。
他双睛无神,饭茶不思,惶惶终日、一天比一天憔悴,终于病倒了,此后一年多的日子里,他身体几乎完全垮了
幸而在有个人一直用心地照顾他,那是单于的女儿,一个一直爱慕李陵的人,李陵病好后不久,两人成婚,李陵也因此得了封号:右校王。
李陵投降匈奴时候,他青年时的好朋友苏武已经被扣留在匈奴一年多了。当李陵汉心已死之后,单于曾派李陵劝说苏武投降,在李陵劝降苏武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到他自己不再思归的原因。
[color=blue]史曰: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叙旧。)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茫茫北海,信义为谁?)。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大哥已死)。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三弟亦亡)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大嫂已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弟妹改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后辈杳无音信)。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自己也是被汉国断了后路而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回去未必有好结果)愿听陵计,勿复有云。」[/color]
李陵说的都是苏武和自己的家人无故惨死的例子:[color=blue]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color]。这就是他李陵认为可以投降匈奴的原因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满门抄斩,使得李陵对汉王朝的心灰意冷。回去,是因为那里是自己的家,有自己在意的牵挂的人。如果那里已经没有自己的家和自己牵挂的人了,在哪里不是一样的呢?何况自己在这里已经拥有的东西,或者说已经得到应允和承诺的东西已经可以让自己生活得很好了。有家在那里的时候,在这得到再多的东西,都还是漂泊,都还在牵挂。没有家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漂泊和牵挂了啊!
[color=blue]苏武最终回去了,李陵送他的时候说「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羡人)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伤己)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color]
李陵在送别苏武的时候为他歌舞了一曲,就让这首歌作为故事的结束吧:
[/size][size=3][color=blue]径万里兮度沙幕,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隤。[/color]
[color=blue]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color]
(完)[/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19 编辑 [/i]]
2006-12-12 18:02
fengrui19
[size=3]补记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size]
[size=3]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size]
[size=3]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size]
[size=3]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size]
[size=3]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size]
[size=3]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size]
[size=3]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size]
[size=3]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size]
[size=3]陵辞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柰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size]
[size=3]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size]
[size=3]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其间曾率匈奴军与汉军作战一次,败绩。[/size]
[[i]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6-12-12 18:25 编辑 [/i]]
2006-12-16 18:34
方十七
学习学习!
楼主辛苦!
[b]将以有为也!
家人不死,或许历史就不一样了![/b]
2006-12-17 22:54
温柔的一刀
不容易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