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1 12:36
无敌张辽
《三国演义》中的技术性错误
《三国》的"技术性错误":并非出自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非作品艺术虚构和艺术描写的作用,而纯粹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或由于作者一时笔误或者传抄、刊刻之误造成的,属于技术范围的错误。据沈泊俊研究,有700处以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人物错误。
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人名错讹。如第六十五回写刘备任用刘璋旧部庞义、吕义,据《三国志·蜀书》,"庞义"当作"庞羲","吕义"当作"吕(义去点)";第八十一回写刘备命傅彤为中军护卫,据《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傅彤"当作"傅(彤去丹加月)",等等。
2、人物字号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毛本《三国演义》却误为"翼德"(第一回);刘晔本字"子扬",《三国演义》却误为"子阳"(第一回),等等。
3、人物身份错误。如董卓进京前为并州牧,封(嫠去女加米)乡侯,《三国演义》却误为"鳌乡侯、西凉刺史"(第三回);丁原曾任并州刺史,入京后为执金吾,《三国演义》却误为"荆州刺史"(第三回)等等。
4、人物关系错讹。如曹德本系曹操之弟,《三国演义》却误为曹嵩之弟(第十回);魏国燕王曹宇本系曹操之子,《三国演义》却误为曹丕之子(第一O六回),等等。
第二类,地理错误。
主要包括八种情况:
1、政区概念错误。如"沛国谯郡人"(第一回),应为"沛国谯人"(东汉时王国与郡地位相当,不相统辖);"九郡四十二州"(第三十四回),应为"九郡四十二县"(州比郡大,郡下辖县),等等。
2、大小地名混淆。如"兖州、濮阳已失"(第十一回),应为"兖州诸郡县已失"(濮阳仅为兖州辖境之一县,不能与兖州并列);"操引军赶至南阳城下"(第十七回),应为"赶至穰城下"(南阳系郡名,而非具体城名),等等。
3、误用后代地名。如"河东解良人"(第一回),应为"河东解(县)人"("解良"即"解梁",系金代地名);"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第二回),应为"往代郡"("代州"系隋代地名),等等。
4、古今地名混用。如"定州中山府安喜县"(第二回),应为"冀州中山国安喜县"("定州"为北魏地名,"中山府"为北宋地名,二者实为一地,"安喜"则为汉代地名);"德州"平原县(第五回),应为"青州平原县"("德州"系隋代地名,"平原县"则为汉代地名,属青州平原郡),等等。
5、方位错乱。如耒阳本在江陵东南一千里,《三国演义》却写成"东北一百三十里"(第五十七回);益州本在汉中之南,《三国演义》却写张鲁以为"西可以吞益州"(第六十四回),等等。
6、地名误植。指作品本该用甲地名,却误用了乙地名。如第十九回写曹操往徐州攻吕布,"路近萧关",应为"路近萧县";第二十六回写袁绍"令退军武阳",应为"退军阳武",等等。
7、地名混位。指甲、乙两地本不相干,却被硬拉到一起,弄得牛头不对马嘴。如"山阳巨鹿人"(第五回),山阳属兖州,应为"山阳巨野人";"泰山华阴人"(第十一回),泰山与华阴相距数千里,应为"泰山华(县)人",等等。
8、地名文字错讹。如"高堂"应为"高唐","西阆中巴"应为"巴西阆中","赤坡"应为"赤阪"等等。
第三类:职官错误。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主要指:
1、职官混乱。如第一回写刘焉为"幽州太守",应为"幽州刺史"(州长官应为刺史或牧,郡长官才是太守);第六回写刘岱为"兖州太守",应为"兖州刺史",等等。
2、随意杜撰。如第十回写曹操"以(荀攸)为行军教授",当时无此官职,据《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应为"以为军师";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封华歆为大理少卿",当时亦无此官职,据《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应为"拜华歆为仪郎",等等。
3、官爵文字错讹。如第五回写袁绍为"祁乡候",据《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应为"(郊去交加亢)乡侯";第十四回写曹操拜刘备为"征东将军",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应为"镇东将军",等等。
第四类:历法错误。
1、引用史实而错写日期。如第一回写"建宁二年四月望日",殿角狂风骤起,大蛇蟠于帝座,查《后汉书·灵帝纪》,应为"建宁二年四月癸己"(即四月廿二);同回写"光和元年......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据《后汉书·灵帝纪》,应为"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六月廿九),等等。
2、干支错误。如第四十五回写诸葛亮与刘备相约:"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而据《二十史朔闰表》,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并非甲子日,而系壬申日;同样,第四十九回写十一月二十二日为丙寅日亦误,应为甲戌日,等等。
3、杜撰历史上没有的日期。如第四十回写曹操"选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出师",而据《二十史朔闰表》,是月并无丙午日,只有丙辰、丙寅、丙子日;第八十一回写刘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而据《二十史朔闰表》,此月无丙寅日,只有丙子、丙戌、丙申日,等等。
第五类:其他错误。
包括人物年龄明显误差,名物描写前后矛盾等等:
1、人物年龄误差。如第一回写刘备"年已二十八岁",而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推算,应为"年已二十四岁";第五十九回写韩遂自称"四十岁矣",而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典略》推算,韩遂此时已年近七十,作者因误解史书而随意写错(韩遂之父与曹操同时举孝廉,作者便误以为韩遂年龄小于曹操),等等。
2、名物描写前后矛盾。如第三十二回写徐晃"一刀斩汪昭于马下",而在《三国演义》中,徐晃一直是用大斧的,等等。
仔细查阅一下各方面的资料(注意:最好是史料,会发现这里面有不少错误搓得比较有意思)。补充一点:汜水关(斩华雄的地方)和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地方)实质上是同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