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5 13:49
风雨夕
驳《从“赵丽华事件”说开去》
[size=4]
虽然是驳,实则是商榷,而且此驳是善意的,是在尊重“村里我最帅”朋友个人观点的前提下,完全“学术性”的辩驳,绝不会涉及到辩论者本人加以嘲讽及攻击。如下:
其一,赵诗被“搞”了,而且是“恶搞”,这里面不排除有这个山头骂那个山头是他娘的狗屎式的流氓批评以及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毫无判断力的瞎起哄,这并不奇怪,因为诗坛甚至整个文坛没有一天不充斥这些歪门邪道。但之恶搞在我看来,不完全是村朋友所述的“恶”,很大程度上应该有对诗的“不屑”或者对“高评”的“不满”,进而加以嘲笑——因为多数网友并不在“诗坛”其列,所以也就不存在山头之争。村朋友说“只能说明他们(指网友)的浅薄和无知”恐怕没那么简单,或者说你把他们看得过于简单了。在我认为(相信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赵的诗远没有严重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但却被炒得惊天动地,这里面说明了什么?
中国诗坛,一种普遍而客观的现象就是:作与评两者之间极其巧滑地维持着一种互利性的共谋关系。二者之间互相话语抚摸,互相吹捧,一曰“大师”,一曰“天才”。两者都是以背叛文学事业为代价的,这是一种文学腐败。
网友及韩寒之所以恶,相当部分原因是出自于对上述状况的愤怒——这个前提不能丢。这种批评与之商贾式的、广告式的、奴隶式的、包办式的批评,莫不是五十步与百步?
其二,见山见水?误解?凭良心说,赵诗真的有那么多悬念或者有那么多玄机吗?恕我愚蠢,看不出来个所以然。而且我吃惊的发现,八岁的卑女的日记居然和“诗人”写的一样,也是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当然了,你非要从里面读出来山水甚至尼采、弗洛伊德、王尔德和卡夫卡,以及意境、偶意、呐喊、蕴味这些名词,我也没有办法。为证实自己是个十足蠢货,以投石问路的方式探问其他愚蠢诗人,答曰:“什么玩意儿!”可见,这里面包含了主观上的不解、不欣赏、不认同以及不屑,不足以采用——看来我们是集体愚蠢了,愚蠢透顶。尽管如此,我至少知道诗歌应该是令人愉悦的,它应该有共鸣式的美感以及蒹葭苍苍所说的“文艺的社会性”,不应该是极少部分人的专利,否则不如学学黛玉自焚其稿一把火烧掉还拿出来发表作什么?一句莫名其妙的短句断句被不同的人拿去表达不同的牵强符会并津津乐道,这不叫写诗,这叫扯淡,这叫万金油。
赵认为写诗很简单,其实根本用不着她来下这个结论。写诗有那么深奥或者了不起吗?中国的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瑾李煜李清照;外国的莎士比亚雪莱泰戈尔,没一个是卖《葵花宝典》的,你玩什么九阴真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野叟村妇都会写诗吟诗的国度,过去写一首诗非常平常,谁都可以写,水平不同而已,现在有必要拿出来重新定义故弄玄虚?写诗与赏诗之二者的关系我向来认为是惺惺相惜的关系,同一水平互相欣赏,欣赏不了的可以不看。但是,藐视多数读者的欣赏水平、对明明不好的诗甚至不能称其为诗的所谓诗,作肆无忌惮的炒作、神秘化,我想这才是最无耻的。反之亦然。
其三,应该怎样批评?我想批评应该基于理性自觉。理性才是赖以展开客观评价的前提,自觉则保持不从的清醒、摆脱他者的裹挟、随顺、盲从,拒绝服从市场的役使、依从、询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格的独立和判断的有效,否则只能是另有他图。
对于赵诗,甚至对于所有一切,我个人向来抱怀疑态度(王朔那话,凭什么就一定要你们认为好?),而且不怕干犯名流,不怕触怒那些莫名其妙获取巨大名望资源的“著名*家”。不捣鬼、不险恶刻毒、不侮蔑、不圆滑、不互相吹捧、不骑墙居中、不温吞公允。我想“恶搞”赵诗的很多人也是勇敢的,只是手法不甚文明,观点过于偏激而已。对于恶搞事件,赵何其无辜,你把她顶在天下或者踩在地下,她仍然是她,诗还是诗!尴尬的应该是那些掌控巨大文学市场份额、驾驭文学声望市场的文学汉奸们,对于一个又一个人为泡沫,他们应该感到羞愧!
文学走狗文学汉奸一天存在,虱与狮就有互换的可能。是他们在文学界施放大量的烟幕弹,模糊正常的判断标准,从而误导人们,使之以为某人某作代表中国文坛的某种标杆。我想早晚有一天会被时间淘汰出局的,让我们试目以待。[/size]
2006-11-15 13:59
夏侯敦的妹妹
我想大家批评的不是 赵立华 而是赵立华的诗 也就是说我们针对的是诗 而不是人 我不喜欢梨花体 我也参与恶搞她 我想 我主要的成分是对他获得的评价不满 这件事本身对我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诗还是诗 只是这样的诗 我欣赏不了 我水平不够也好 水平高也好总之 他的诗 我欣赏不了 当然 如果诗不是出自他之手 我们自然也会恶搞别人 另外其中还掺杂了一些对国家的担忧 这样的诗也能评上好诗 毕竟是国家封的 恶搞是一种艺术 有水平的恶搞人家才会欣赏:titter:
2006-11-15 16:13
皇城跟
本不想说,但还是罗嗦两句吧。
汉语新诗自诞生以来,诗坛争吵不断。从最初的诗人之间的争论到批评家之间的争论,直到今天网络大众也参与到争论中,即使没有赵丽华,争论也是存在的,也是会扩散到网络大众中,就我的观点来说:“丽华体”,并非是她本人创造的一种诗体,而是本来就存在的“诗歌”的一种形式,在她之前,大量存在这样的诗作,不知道是谁,给起了个谐音的名字“梨花体”,突围联盟里的诗人,并非受赵的影响后而创作的,在事件之前,多数是这样写的。之前的早至新诗创始人胡适的蝴蝶,后面于坚的零档案,伊沙的车过黄河、结结巴巴等等,招来的非议都是很多的,大约是拜“商品化”所赐,赵的事件一下子成了全民性的,矛盾是遮掩不住的,如果不考虑其中可能暗含的某些利益因素,赵事件让所有的人都来思考汉语新诗的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今天的汉语新诗,主要还是那两大阵营,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还有所谓中间路线的第三条道路写作。相互间争吵不断。这个矛盾有它的必然性,是抛弃传统,还是继承传统,是全盘西化,还是适当吸收,诗人是宣扬思想还是记录历史等,在当今,矛盾更突出,这是个很复杂的命题,省略。
蒹葭苍苍所说的“文艺的社会性”,我非常赞同,而且我认为,诗的文字要有起码的美感,但在现在的中国,写东西,突出社会性,是何其难呀,作为一名公务员,把所见所想,以老杜这样的诗人的道德观写出来,当下,我是做不到的。
商品化的洪流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当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朦胧等不再流行,到处充斥着撒娇派、莽汉、下半身、非非、崇丑、垃圾派等,我所做的是读我想读的诗,写我想写的东西,不能写出来的,就把它放在自己的思想里。
2006-11-19 20:50
村里我最帅
我今天才看到.对风先生说句不好意思.
别的基本没什么好说的,第2条,其实她的诗歌没玄机,简单也是一种风格,还原事物的本意.我推崇的就是"废话"诗.世界上还没有人能说一句真正的废话.
2006-11-21 18:41
风雨夕
“玄机”特指赵诗的“多功能”或“多功效”,而非诗本身简单与否。全文仅对“赵诗事件”这件事进行评论,不对赵诗作任何评价。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