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现代文艺 » 从“赵丽华事件”说开去


2006-10-21 23:07 村里我最帅
从“赵丽华事件”说开去

从“赵丽华事件”说开去



□朵孩





其实,稍稍内行一点的人都能够看得出,赵丽华的那几首被网友恶搞的诗,并不能代表她的真实水平,正如赵丽华自己坦言的那样,那几首诗不过是她当年的一种新的尝试而已。既是新的尝试,就难免显得不成熟,这是必然。但我要说的是,即使那几首诗只是赵丽华的一种新的尝试,但比起网友们恶搞的那些垃圾来,仍然要好无数倍。因为从赵丽华的那几首“并不成熟”的东西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赵丽华的“善”,而从网友们恶搞乱搞的那些垃圾中,我们只能看出“恶”。另外,赵诗的分行,看似随意,实则是由赵的语气所推出来的,而不是像网友们(包括韩寒)所“搞”的那样,只是对句子进行“暴力式的折断”,既是“暴力”的,就一定是恶的,既是由语气所推出来的,就一定是自然的。自然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因而,网友们“回车”的那些垃圾完全是一种荒唐之举。网友们的起哄和“回车”,只能说明他们的浅薄和无知。

更为浅薄无知的是,他们居然对“废话写作”也进行嘲笑和攻击。殊不知,杨黎所说废话,非废话,是名废话。“废话”只不过是这种写作行态的“名”而已,就像“飞机”是那么一种东西的“名”一样。要说“废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废,消解;话,语言(语义)。也就是说,“废话”是指对语言的意义的消解,用杨黎的话来说,就是“超越语言”、“超越语言的有”、“超越语言的大限”。超越之后所形成的那个“不在”的东西,就是诗了。

网友们还不知道,“废话写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如此”,并没有像传统的受孔孟诗教影响的诗作一样,有多少教化意义。也就是说,读者休想从中得到什么所谓的“哲理”或“深刻的含义”来。这也是人们排斥“废话写作”的原因之所在。因为在他们的思维看来,诗应该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或者说,他们渴望从诗中得到教育。因而,他们骂“废话诗”不是诗。这其实是人们脑子里的“贱性思维”在作祟。由此可以看出,孔孟的教化思想对人们思维的毒害之深,而且使这种“贱性思维”成为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网友们之所以恶搞赵丽华和废话写作,其动力一方面就来自于这种“贱性思维”,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他们对传统说教的反叛,因为传统的说教太压抑他们了,而他们又不敢公然反抗。因而,他们就借起赵丽华的哄来发泄这种郁闷。其实他们很无知,很愚昧,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贱性思维”的根源就是孔孟的教化思想,而他们的“恶”也是来自于孔孟的教化思想。也就是说,他们“恨”错了,“恶搞”错了,他们真正应该“搞”的是那些伪善的说教。

前面我已经说过,“废话写作”写的是就“如此”,并没有赋予“如此”什么意义。即使有人从“此”中挖掘出诸多“此外”的意义,虽说这是读者的权利和自由,但这仍然是读者的“贱性思维”使然。人们之所以骂“废话写作”,是因为这样的人东挖西挖都没有从中挖掘出什么“哲理”或“深刻的意义”来。但我要说一句,即使你从中挖掘出了什么“哲理”或“深刻的意义”来,也不要太沾沾自喜,不要太以为自己就已经懂诗了,因为诗并不是你所挖掘出来的“哲理”或“深刻的意义”,因为“哲理”或“深刻的意义”之类的东西,还仅仅只是语言范畴内的东西。诗不是语言。诗是“气”所推出来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之后所形成的那个“场”(也有人说是“氛围”)。对于“诗”的发现,需要有一颗具有“诗性”的心灵,需要你的悟,需要你的般若智慧。

另外,我还要说的是,即使“废话写作”者写的就是“如此”,但不懂诗或者说没有“诗性”的读者所看到的“如此”,和懂诗或者说具有“诗性”的读者所看到的“如此”,是不一样的。对此,我想举一个禅宗中的公案来加以说明:

青原惟信禅师在悟道时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

这段公案展示的是禅宗证悟过程的三个阶段,但也完全可以借用来说明三种不同层次的读诗方式(尤其是“废话诗”):

第一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普通人的读诗方式,他只是用感官去读一个文本,却没有作思考,因而我们说这样的思维还只是一种没有进入哲理思考(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一种“形而上品质”)的无智性思维。

第二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种思维比第一种略高一筹,因为他能够用认识论的哲学思维去读一个诗歌文本了,思维过程已进入了概念的世界。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之下,人们不自觉地就会在一个诗歌文本中去寻找“志”,挖掘“志”,因为他们已知道了“诗言志”。

第三种“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具有这种思维的读者,看到了一首好诗,他只会笑,只会觉得舒服,而他却不会对他的笑和舒服作任何解释。这样的读者是一个很有境界的读者。

对于这样的三种读者的三种不同层次的读诗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地说:第一种是一种简单的原始的直觉的“知”,第二种是一种智性的“知”,而第三种则是智性升华之后的一种高境界的“知”,这样的“知”,就相当于近禅的人对自然现象“即物即真”、“物原如此”的感悟。他不执著于文本中的某个东西,他感悟到的就是“如此”,而且仅“此”而已。

对于那些骂“废话写作”的读者,其层次不是第一种,因为如果是第一种的话,他们的情绪肯定就不会那么偏激了,就不会那么“生气”了。也不是第二种,更不是第三种,只能是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的那种。

最后我要说,要想体悟到诗歌(尤其是“废话诗”)中的“诗”,先要做到多读多思(而不是多骂多恶),先让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形而上品质”。如果看得多了都还读不懂,那就需要你把心态放松,让其平和下来,把脑海里的“贱性思维”清除干净,这样,你就可以读懂诗了,而且你也会笑,你也会感觉舒服,和跟自己喜欢的女人做爱一样地舒服。

2006/10/19夜

[color=pink]-------------- TOP的分割线 --------------------------[/color]
[color=darkorchid]根据惯例,转载作品一般不会给予奖励。但是楼主转载的本文,能够引起相当数量的有质量回复和讨论,值得肯定。特此加分,以示褒奖。[/color]

[[i] 本帖最后由 TOP 于 2006-10-28 13:21 编辑 [/i]]

2006-10-22 10:04 蒹葭苍苍
关于文学写作的社会意义,不是孔孟的专利,西方的文艺思潮中,其传统根基也是着重于文艺的社会性.

2006-10-22 14:07 TOP
曾经和一个朋友谈起过艺术的“空筐特性”。意思就是说,艺术作品除了其所表达出的,能够被普遍认识和接受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存在一种不确定的,因人因时而异的内涵。有点类似于函数。也就是会因为观察者自身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带来不同的认识。

有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有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德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等。所言及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而又有的时候,一些作品的价值,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依赖性。这就好象一个引用外部数据的链接。当这个链接失效,那么这个引用带来的效果就不能被理解了。譬如童话三只小猪,其实其所隐喻的是当时德国的议会政治。但是现在,恐怕仅仅是被当做一个童话故事来看待。相同的例子,在讽刺寓言小说中,体现的更多。

此外,一些作者写作时候的刻意性的意图,也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的无法解释,甚至带来误解。

赵丽华的诗歌,应当就属于这一种。根据我所得到的一些资料,她的本意是想说“写诗并不难,也不是件多么高深卓绝的事情”。她认为,作为在个人实现公开发表非常容易的网络时代,对现代诗的形式,可以宽松,很宽松。至于宽松到什么地步,那她就写下了那些后来引起网络舆论哗然的“梨花体”作品。

如果,上述说法可信的话。那么应当说,赵丽华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存在一种刻意的意图。但是后来,由于传播上的原因,这些意图没有被表达,从而带来了大众的误解。

也就是诗外功夫没有被领悟到。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应该由大众舆论来承担责任。大众只能通过所获得的资信来进行评价,在资料缺失的时候,做出了有失公正的评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又极端的站到另一边,将赵丽华的这些作品上升到某一高度,来指责大众舆论的盲目和无知。那恐怕就是另一种误解。毕竟,单纯的来评价,无论作者的意图如何。那些诗,看起来的确不怎么样。要在质量上为作者辩护,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暴力,学术暴力或者专家暴力。

2006-10-22 15:05 边城玫女
看完本文,似乎条理都很清晰

忽然看到最后一句,顿时无语.............

2006-10-22 16:05 whws
想起一则冷笑话:

大森林里一天,狐狸在抽大麻,这时小兔子从远处跑来,看到这一切,走过来说:狐狸狐狸,你怎么能吸大麻呢,对身体不好的,看,空气多么新鲜啊,快了和我一起跑步吧。狐狸想想也对,于是就和小兔子一起跑步
跑着跑着,他们看到大象正在吸可卡因,小兔子跑过去对大象说:大象啊大象,你干嘛吸毒呢,看 空气多么的新鲜,和我一起跑步吧。大象想来也对,就个他们两一起跑步。
跑着跑着,看到了狮子卷起袖子,正要注射海洛因,小兔子远远的对着狮子喊:狮子啊狮子,吸毒对身体不好啊,看空气多么新鲜,和我一起跑步吧...
只见狮子放下注射器冲了过来,把小兔子狂扁了一顿,大象战战兢兢对狮子说:你为什么打小兔子啊,他不想我门伤害身体多好啊!
狮子气户户的说:NND 死兔子,每次嗑了摇头玩就要我陪他在森林里疯跑,靠!


有时候想,我们的文艺评论家们或许都嗑了摇头玩

2006-10-22 22:48 村里我最帅
本文的作者不是什么平论家,只是个普通的青年教师,才20几岁,评论家不敢当吧。本文只是写在他的博克上,没有在其他任何地方发表,他是善意的。没有卖弄的嫌疑。

楼上的心理太阴暗了,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想TOP那样摆出来说。不需要在这里冷嘲热讽。

TOP说的大众只能通过所获得的资信来进行评价,在资料缺失的时候,做出了有失公正的评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是比较接受的。

杨黎以前说过大意是:诗人写了诗歌,读者没有读到是读者的损失,诗人没有损失。对于诗歌的吵架早就不新鲜了,10多年前杨黎就是受不了这种评论而下海经商。但是这次赵的事情被扩大了范围,成为那些原本根本不关心诗歌的网民的聊资。

[[i] 本帖最后由 村里我最帅 于 2006-10-22 22:57 编辑 [/i]]

2006-10-22 23:21 whws
:P

我道歉。

2006-10-22 23:23 悲风鸷
我觉得丽华体的诞生是从众心理和网络语言暴力的必然产物而已

即使他们知道丽华体的本意是人人皆可为诗,但是他们还是要强为之

人性如此,本是不能更改的

2006-10-23 00:21 赵哪个云
恩恩`~
悲鸟在说自己吗??
:P

2006-10-23 01:56 悲风鸷
[quote]原帖由 [i]赵哪个云[/i] 于 2006-10-23 00:21 发表
恩恩`~
悲鸟在说自己吗??
:P [/quote]
:shy:就算吧

省人者时需常自省,方可成事

2006-10-23 09:37 whws
先是再一次对原文作者及村里我最帅表示诚挚的歉意。既然这里是现代文学版,对类似事件的讨论自然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严肃的讨论环境。我先前的回复确实不够负责,我对此表示歉意,并且希望不会影响村里我最帅及原文作者对此话题的讨论与关注。

我认为网络上对作品本身的批评乃至抨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一些庸俗化导向引发的人身攻击和人身侮辱是应当予以反对。论者为作者的创作动机进行辩护和对不恰当的攻击进行反驳都是可以认同的,但是对作品价值的刻意拔高就未必那么可取了。而试图教会受众怎么审美,以审美权威去取代或约束受众的审美自觉,就更近乎一种审美暴力了。

当诗人们从特定经典的阴影里走出来的时候,他们所反抗的正是这种强加在身上的审美趋向。那么反过来,他们也不应以自己的审美趋向去贬低或强制取代其它的审美取向。毕竟审美和悟禅是两回事,悟禅者有着统一明确的认知目的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审美则是自由的、非约束性的,是天然的和感性的,它没有定轨可走,也没有必由之路。试图为审美过程铺一条铁轨甚至在两侧架上栏杆的想法,是让人从本能上反感的。

2006-10-23 09:39 whws
[quote]原帖由 [i]悲风鸷[/i] 于 2006-10-22 23:23 发表
我觉得丽华体的诞生是从众心理和网络语言暴力的必然产物而已

即使他们知道丽华体的本意是人人皆可为诗,但是他们还是要强为之

人性如此,本是不能更改的 [/quote]

事实上,赵丽华已经达到了目的,不是么?虽然是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

2006-10-23 17:25 皇城跟
某个事物能让大家产生迷茫、思考、争议,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类似的诗作有很多,也有些知名诗人的作品,赵的事件如此热,与今天网络诗坛的大热有很大干系,创作者试图通过一种方式来诠释本人对现代诗歌的理解,是对口语诗所谓废话流理论的呈现,而赵有些先锋的意思了,从诗歌发展的角度说很有意义,因为以现在汉语诗作的创作状况看,必然会出现这么一个作者,冲在一方阵营的最前面,与其徐徐,不如当下。想一想,文化的普及并非是让每个人仅仅作为欣赏者存在,带动所有人思考诗歌创作也是很好的,平民化的诗歌很有它存在的价值。
在以前我村帅兄曾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个人感觉,即使古体诗,我最喜欢的是小学时候所学的那些,品位一下,很多都是美感化的废话诗,对这些诗的欣赏,村帅转的文章里的观点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如少年骆宾王的《鹅》,小学老师教授这首诗时,说要我们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昂扬向上的品质,我猜想,7岁的诗人虽然能用如此生动的语言描绘鹅,但他当时并未想到人的品质吧。
我在水区看到讨论赵的帖子时,曾提议转到文艺版,猜测及诋毁创作的动机等,无什么意义,个人观念不同,大可按自己的方式欣赏及创作,完善自己的理论及作品并使之发展才是首要的。
PS: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轩辕这里是口水最少的,呵呵。

2006-10-23 17:44 凝望云涛
通俗和庸俗只有一字之差,也许是她没把握好,也许是我看不明白。
可我还是非常不喜欢梨花体。

2006-10-24 09:43 whws
跟跟既然提到废话诗,特别是几次拿骆宾王七岁时的鹅作为古典时代的废话诗来举例,那么我谈谈我对废话诗的理解。

首先我觉得诗,是一种对于审美有着特殊需求的文体。它比其它文学体裁更像艺术,因而更直接地承受着审美需求的驱动。

我觉得审美认知分为两种层次。一种自然形态的审美认知,它是人们在没有获得各种文化理解、社会心理或理想诉求等等之前的,仅仅依赖于人在天然状态下的自然心理或原始本能所取得美感体验。例如我们对开阔感的美的认知,依赖于人类原始状态下生存环境所取得的隐含的安全感,又例如人们对和谐的认知,其实也来源于这种自然的安全感。又例如人们对人体美的认知,来源于人的生理本能以及对于和谐的认知的混杂。当然很多自然形态的审美认知,不能用几条简单的原则去抽象,但是这些原则的来源,大都不倚赖于社会基础或个体后天获得的理解能力,因此这种审美认知虽然会有个体差异,但基本上是天然趋同的。也就是说,不需要任何知识准备或社会基础,人们在这种审美过程中通常会参照同样的标准和取得一致的评价结果。它是一种审美的自觉。

另一种层次,是解构形态的审美认知。它并不对审美对象直接获得审美体验,而是依赖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理解、社会体验或非其它天然的心理诉求,对其作出各种形式的解析乃至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或这从这个结果里获得间接的审美体验。比如,我们对文学作品思想意义或哲学意义的美学体验,比如我们对现代艺术的抽象审美。但是这种审美取决于个体的知识准备,文化理解,社会心理,认知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诉求。因此这种审美认知不可能会天然地取得一致结果。当然,在一定社会进程中,解构性审美认知会因为一些社会条件产生趋同效应,但是在同样地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差异。这是解构性审美认知的必然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解构性的审美过程和自然性的审美过程是一个复合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讲二者截然分开。比如,我们在阅读一篇写景散文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美丽的景物。所以在我们获得直接获得对美景的天然快感之前,我们首先要运用自己的文字知识把阅读得到的文字符号组合为自然景物再加以欣赏。

我们在理解审美时,不可能把全部的审美过程都理解为自然性的审美认知,那样就太幼稚了。但是也不可能把全部审美过程都理解为解构性的审美认知,那样就是对人们原生认知形态的阉割。

回过头来再看骆宾王的这首诗。因为作者创作时的年纪,任何对作品解构性的分析理解都是后来的附加产物。它最初的意义,就在于它对自然美的天然体验和敏感捕捉。白、绿、红、清,几个强烈的色彩对比,加上曲颈向天的形态描绘,首先给予我们一个鲜明的静态背景。浮、拨,则在静态的背景上给予了动态的附着。而向天歌又最后给予了听觉感受的强化。这是一副给人天然美感的画面,虽然简洁,却非常优美。也就是说,这首诗很好的体现了人们在文字领域对于自然审美的认知过程。

于是以至于今天的废话诗,无论它采用怎样的先锋态度,它都不能抛开诗的美学意义于不顾。当它抛开诗的全部内在涵义时,它所能保留的审美体验就只剩下直观的、天然形态的审美认知了。而这种认知,作为一种审美自觉的结果,应该并不高深,并能够为具有文字阅读能力的大多数读者所体验到。如果大多数读者都对于一首废话诗持抵触情绪,那么这首诗的美学意义就很值得怀疑了。而丧失了美学意义的诗,还能称为诗么?



我们回过头来再去说赵丽华的诗。

胡适在首倡白话诗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作品:“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无论胡适的动机如何高尚,他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被认同的。

赵丽华的诗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抛开她的动机不谈,单纯就诗作而言,那几首诗确实不能得到我的审美认同。如果我们在对作品阅读时,不能从作品本身得到任何审美的快感,而必须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动作中寻找美感体验,那么这样的艺术恐怕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近乎行为艺术了。

所以我建议还是把赵丽华推广诗歌的尝试所包涵的社会意义与她这几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区别开来。这样也许更能取得谅解。





另外我对top将赵丽华的诗与三只小猪的创作进行对比,并以空筐效应加以解说,也不完全认同。空筐的前提是首先有框。任何艺术品,它首先要有基本的审美价值,即能够得到共性审美的认同,这种艺术品才能得以超越时间、地域和社会群体进行流传和传播。进一步的,不同的背景下的审美者才有可能对同一件艺术品进行附加的个性审美。这是对空筐效应进行讨论的基本前提。

回过头来,三只小猪作为有着强烈喻世意义的童话,即使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忽略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它仍然具备自身的审美价值。这是审美者愿意对它进行审美,并对审美作出进一步引申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才谈的上去联系作者的动机和时代背景进行特定的美学感受和哲学审视。如果丧失了这个前提,那么再进行这样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了。

[[i] 本帖最后由 whws 于 2006-10-24 10:16 编辑 [/i]]

2006-10-24 10:17 凝望云涛
废话诗?!
到底算是废话还是诗?
与废话扯在了一起,还能算是诗吗?
深深地为我心目中的诗感到悲哀,也许它们该改个名字了。要不然,老是被人拿来与“废话诗”当作一个家族的,怪可怜的。也许,以后要改称李白、杜甫他们为“干人”了。否则,我们的后代可能会认为他们是写“废话诗”的呢。

2006-10-24 11:06 皇城跟
WHWS所说把我对该事件的看法说的很明白了,我是“把赵丽华推广诗歌的尝试所包涵的社会意义与她这几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区别开来”了。
我所喜欢的诗歌形式以前在村帅的“钱华刚嫖妓记”谈过不少,不再说了,喜好基本和WHWS类同。

[quote]原帖由 [i]凝望云涛[/i] 于 2006-10-24 10:17 发表
废话诗?!
到底算是废话还是诗?
与废话扯在了一起,还能算是诗吗?
深深地为我心目中的诗感到悲哀,也许它们该改个名字了。要不然,老是被人拿来与“废话诗”当作一个家族的,怪可怜的。也许,以后要改称李 ... [/quote]

凝望兄可以去几个专业性的诗歌论坛看看,如唐、诗生活、暗流等,看到的争论多了,是很让人迷茫。不过自己大可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及创作。

2006-10-24 11:09 凝望云涛
多谢根根指点。好吧,我去看看吧。
多看少说才是正道:()

2006-10-24 12:31 TOP
首先我对WHWS在15楼所阐述的“审美认知分为两种层次”的观点表示认同。

其次我想解释一下,我在前文中提到了“艺术的空筐性”理论;以及“三只小猪”的例子。我提到这些,并非就是说赵丽华的所谓“梨花体”作品就属于上述范畴,或者在美学价值的被认知上有什么类似。在这里我只是通过这些举例,来表达一个传播学上的概念。

那就是,“当一个信息发送者,在编码的时候,如果他引入了一个特定参数。而这个参数,在信息传播时没有被准确的,甚至是根本没有被包含在信息中的话。那么,作为信息接收者,在参数缺失的情况下进行解码,而对信息理解产生偏差,这是完全合理的。”

作为普通大众,包括我本人。在第一次接触到“梨花体”作品时,恐怕都没有在传播途径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之类的信息。

既然楼主所转载的文章标题是“赵丽华事件说开去”。那么我想,我们的讨论就不仅仅局限于对“梨花体”作品本身。如果孤立的讨论“梨花体”作品,那么我相信,至少在这个主题下参与讨论诸位,在作品质量的评价上,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分歧。

那么既然是讨论“一个事件”,我想,那就还应当包括这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

由于“梨花体”作品的最初传播,同时也是主要的传播行为发生时,那些信息中大部分都包含赵丽华本人的一些诸如社会地位、行业内所获得的荣誉之类的内容。当然,这些信息实际上也的确是真实的,可以考证的。所以,当大众对她的作品无法认可时,势必引起对其本人所获得的这些成就和荣誉感到不能理解。同时也势必会对赋予她这些成就和荣誉的有关部门和群体的素质产生质疑。而事实上,这些质疑的确产生了。

所以我举出了我所了解的一些作者写作意图的证据。同时也说明,如果这些证据可信的话,那么产生上述后果的原因,也就应当是一种误解。而带来这种误解的原因,就是那些写作意图没有被大众所知悉。

同时我认为,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不能由大众负责。当然,作者本人恐怕也不可能预见到这样的后果。所以,我认为是传播者,至少是最初的传播者,应当负大部分的责任。当然,这样的责任,恐怕也是无从追究的。

而另一方面,我的观点是。如果因为作者的无辜,而为其辩护,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这种辩护建立在学术理论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指责上,建立在专业人员对普通受众的指责上。那就是另一种盲目和误解。是另一种暴力。专家暴力和学术暴力。

由于我想能够尽量把话说的简单和通俗,所以可能在第三楼的贴子里,意思表达的比较模糊。所以在这里,特别解释一下。

[[i] 本帖最后由 TOP 于 2006-10-24 12:35 编辑 [/i]]

2006-10-24 15:16 悲风鸷
楼上的TOP
我觉地
赵丽华
之所以被攻击
就是因为
网络人对他不够熟悉
不知道他的事迹
以为他
和鄙人一样
是无理取闹的泼皮
如果他们对赵熟悉
那么多少会有自身的思考和感知
就不会盲目嘲讽和攻击
否则
就是别有用心或网络暴力
否则
就是故意曲解或选择性屏蔽
于是
尽管
人人都知梨花体
人人都学梨花体
我宁愿相信这是跟风
而不是故意在攻击

2006-10-25 22:23 蒹葭苍苍
赵丽华还是有点水平的,虽然我不认可她的某些诗.但我还是把它们当作诗的,当然我对诗还是保留传统的观点.

2006-10-27 17:45 whws
转贴一篇评论

原贴地址:[url]http://test.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v-light&articleId=v-light_10e19635d3c156b[/url]
原贴作者:无香

据说海子有首诗,名字叫《生活》,内容就一个字:网。
海子是非常杰出的诗人,据说现在还是有诗评说这诗意境很好很好,可在我看来这个诗其实是赝品。

说到赝品,毕加索有个典故。
说有个画商生生恐被赝品所骗,每见有毕加索签名的画都必上门核实,毕加索总是断然否决说是:“赝品!”该画商有天特意携一真迹上门,不料毕加索看一眼后轻蔑说:“赝品!”画商急了,说:“这画可是您当着我的面亲笔画的!”老毕却耸耸肩说:“我自己有时也画赝品。”我觉得这个笑话非常非常好,说明了艺术里面关键的本质的东西。

后现代派的艺术,无论诗歌还是绘画,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反传统,以俗为雅,反向思维。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应该杜尚,他把搪瓷男用便器直接当艺术品展出,取名为“泉”。这是艺术么?如果第一个这样想这样做的,我觉得他就是天才。所以杜尚确实是一代大师。大师和庸才都会制造赝品,其差别是前者偶尔的复制赝品,而庸才从头到尾的复制。

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其实就本质而言应该是一种无法重复的思维创新。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比如诗歌,音乐,建筑手段表现出来。但如果一旦发展成了模仿形式或者批量生产,那就不是。这就如同第一个发现地球是圆的的人是了不起的,当所有人都知道的时候再宣称,再崇高也不过也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如果一成气候,只不过是反复套用这种思维的时候,那仅仅是破铜烂铁。所以,在我的感觉里,第一个用喷漆在白纸上涂鸦,第一个用几个色块做出大面油画的,都是艺术,但第二第三幅则不是了。

一种思维如果没什么可以挖掘之处,不过是小气候,之后一切都是赝品,再好不过是批量生产的工艺品而已,仅仅放在书桌上玩味下就丢了,根本不能称为艺术。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的困惑就在这里。不可否认,如今,这种惯性思维抄袭的行为在国内过外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中很多很多。包括诗歌,绘画,音乐,摄影。。。
说到这里,我又一次回想起上次去美院看毕业展的情形。大剂量的思想重复,甚至是艺术模式的抄袭,大剂量毫无底蕴的痛苦。。。让我看了实在庆幸自己没有学绘画。

回到正题,这次的赵丽华诗歌恶搞事件。我不敢说赵的艺术价值几何,坦率说我并不真的懂诗歌。但,无论如何这事件本身应该是有好处的。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后现代艺术形式的警告,让所有戴桂冠的诗人和诗评人以及所有艺术家头衔的人自肃自清。

2006-10-27 17:58 whws
回复 #22 whws 的帖子

这是对一篇叫做《诗坛快评。“简直把诗歌和诗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的文章的回帖。(原贴地址:[url]http://www16.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poem/1/116060.shtml[/url])

这一篇就不转贴了。只摘抄两句吧。

“假设这次恶搞事件是个设计,我太佩服这次活动的设计思路了,把少数派变成无数派,因为梨花体最大的特点是进入的门槛低啊,这样一次转变,所有梨花体诗歌的理论统统被摧毁,”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到了近时的红学热潮。当人人都成为红学家时,红学也就成梦话集锦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