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9-21 21:25
子昱
没有秦孝公不可能成就商鞅变法。但,秦孝公是个怎样的人?
看到一个说法,秦孝公与商鞅可能是历史上关系最密切的君臣。商鞅作为一个客居之臣,竟然得到了秦孝公无比信任,执掌秦国大权,实行彻头彻尾的变法。秦孝公一直鼎立支持。但是秦孝公到底是个怎样的君主?历史上从来没有给出答案。对此我有两点疑问,希望诸位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1。秦孝公生于秦国安定的时代。为献公之子。从小没经历过磨难,即位也没有什么波折。按道理说秦孝公应该是个养尊处优的人,何况他的父亲献公已经取得过石门、少梁两次对外战争的胜利,秦国内外局势应该不是很恶劣。秦孝公何以发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呼声?又何以迫不及待的实施变法?又何来这样的胆识和魄力?如果说秦始皇是由于少年的辛酸磨砺,燕昭王是因为国仇家恨的刺激,那么秦孝公变法的源动力在哪呢?
2。为何专任商鞅?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无以复加。商鞅尽废秦国旧制而建新法,没有看见秦孝公一句不满或者阻碍,也没有看到秦国旧官僚和顽固势力的反击。为何一个外来的商鞅会得到如此信任并如此顺利的施行了新法?如果说秦国官僚有反对情绪却没有表现出来,那秦孝公又是怎样堵住秦国官员的口,为变法大开方便之门。变法导致的副作用秦孝公并非没有看见,为何不去过问?连世子的劝谏也没有效果。真是只闻有商鞅不问有孝公。有时甚至我怀疑孝公是被商鞅软禁了,商鞅一直假传圣旨。当然这个猜测不太可能,但君臣二人的信任到底从何而来?《战国策》上甚至说到孝公死前要传位给商鞅,可靠吗?
问题比较多。秦孝公真是个迷一样的人物。。。。。。。。。
2006-9-22 03:24
lyonbeck
《战国策》上甚至说到孝公死前要传位给商鞅,可靠吗?
关于这个,我以为不太可能,可能他想传位,但更大的可能是试探,如果当时同意,利马就给杀了,说不定旁边埋伏着不少刀斧.
2006-9-22 11:23
天宫公主
首先,我们看一下秦孝公当时的情况,和他下的诏书。关东六强国中,与秦接壤的是魏、楚两国。其实当时秦国的国力未必很弱,但主要的问题是关东六国把秦当作“夷翟”。关东六国什么会盟、征伐等等,都没秦国的份。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秦和魏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就不得不从吴起那时候说起。简单的说,吴起在魏国时,曾经攻占过秦国的河西五城,并且在此建筑了河西防御。这一点作为秦国来说,可以说是世代不能雪洗的奇耻大辱。这也是为什么秦孝公求贤令中写道,秦穆公时代“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而后来因为秦国连续内乱,国事颓废,以至“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所谓三晋,其实就是魏国)。商鞅也正是因为孝公在求贤令中提到的“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而来得秦国。
其实当时的秦魏关系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初,魏文侯变法图强,用吴起为将。吴起本身的军事能力大家也是知道的,而他又恰恰碰到秦国“数易君,君臣乖乱”的“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的黑暗时代。因此,他很轻松的吃掉了秦国河西五城,并且在此长期驻防。吴起在河西防线工作的时间应该是比较长的,应该说他就是被后来屡战不胜的魏相公叔痤整走的。而恰好吴起出走之时,正是秦国从内乱中开始恢复之日。在出子之乱中谋取到君位的秦献公,应该说是第一个把秦国带出低谷的君王。献公继位的第二年就迁都栎阳,我的推测是秦国此后埋头苦干了二十年(此间并没有历史记载),之后在献公二十一年和二十三年,取得了两次对魏作战的胜利:石门、少梁之战。其中,魏国的公叔痤也在此战被俘。
在秦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的时候,秦献公就去世了,继位的是当时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孝公在求贤令上说到,“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脩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因此献公的成就是应该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两战的胜利虽然不能说小(一次击毙魏军六万,一次俘虏魏相公叔痤),比起当年吴起一次掠夺的河西五城,和他建筑河西防线对秦国的威胁,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而刚刚继位的秦孝公,他的心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乘热打铁,把暂时的好景进一步扩大战果。我想就是这种心理,才使他决心求贤、图强、变法。
其实本公主一直以为,商鞅变法并不是让秦国强大的唯一因素。在此之前,已经有过秦献公奠定了二十年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魏国在商鞅变法的同时,遭受了马陵之变,孙庞斗智可以说令三晋元气大伤。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商鞅才能攻占魏国的安邑,秦惠文王时期才出现了一强六弱的合纵连横局面。记得看过一部恶搞文章,说鬼谷子其实是秦国的间隙。我不知道历史上这种说法能否站得住,但鬼谷子四个学生互相争斗的最终受益者,毫无疑问就是是秦国。秦国从黑暗时代走到威慑六国,其实是经历了献公图强、商鞅变法、孙庞斗智/苏张纵横这三个阶段才形成的局面。
1。《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彊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後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脩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2。《史记。商君列传》: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3。《史记。吴起列传》:吴起於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於是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4。《史记。吴起列传》: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5。《史记。秦本纪》: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彊,夺秦河西地。
6。《史记。秦本纪》:二十一年,与晋战於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襜霡。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2006-9-22 11:38
天宫公主
顺便再说一下,吴起攻下的河西五城,正是当年公子夷吾许诺秦穆公的河西五城。后来夷吾毁约,秦晋交战,秦穆公在韩原之战中擒获夷吾,河西之地遂归秦所有。因此,当时献公、孝公所谓的恢复穆公的基业,无非也就两条:“复缪公之故地,脩缪公之政令。”复缪公之故地-夺回吴起侵占的河西五城;脩缪公之政令-得到关东六国的认可。至于说后来得以独霸宇内,我想这并非孝公当初可以想象得到的。
[[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9-22 11:45 编辑 [/i]]
2006-9-22 12:51
无知无畏
从我读过的书来看,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和秦国每代的君主都是明君有很大关系。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这点的。
2006-9-22 12:53
klause
虎狼之国没有什么礼数,饿了吃渴了喝烦了闹,所以比较有成就。
2006-9-22 15:45
夏侯长风
本帅以为秦历厉、躁、简公、出子四代之不宁,失去河西相对富庶之地,后虽有献公两次对魏作战的胜利,也无法改变外强中干、积贫积弱的国势,这才有孝公的求贤令,如果不是秦国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孝公也没有必要这么急迫的寻求治国的大才,甚至愿于之分土。
2006-9-22 21:50
子昱
多谢公主的回答。秦国的崛起确实和秦晋、秦魏关系有密切联系。魏国不去对付秦国而跟齐国争霸也是忽视了秦国的潜在能力。但是商鞅的信任是从哪里来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得到了甘龙、杜挚等顽固派的阻挠,但是秦孝公怎么能够力排众议,专任商鞅?而且要担负着变法初期社会副作用的压力。换成别的朝代,恐怕顽固派早就组织成党派先废了孝公另立新主然后做掉商鞅。
2006-9-22 21:56
KYOKO
就算是生于安乐的封建君主也可以有战略性眼光
孝公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君主
2006-9-23 01:13
5288123
[quote]原帖由 [i]klause[/i] 于 2006-9-22 12:53 发表
虎狼之国没有什么礼数,饿了吃渴了喝烦了闹,所以比较有成就。 [/quote]
同意.可能头脑比较单纯一心做事比较能成功!!
2006-9-23 09:49
春秋使者
我认为秦孝公的做法有点像刘备,死前说要传位给商鞅,其实是想他更忠心的辅佐幼主。。
2006-9-23 21:47
关内侯
什么叫虎狼之国?东方六国委靡荒淫。秦国却一直奋发图强,他们一直梦想一统中国。这样有进取之心的国家我们应该佩服才是。
2006-9-25 21:00
Z_Artemis
[quote]献公继位的第二年就迁都栎阳[/quote]
MS贫道从东周列国志上看到的是秦孝公直接从雍州迁都之咸阳?
还有吴起“贪而好色”………………:()
不过话说回来……从魏国手里不知流失了多少人才……李悝、吴起、公孙鞅、庞涓、孙膑、张仪……
再不济还有个孟子啊(虽然他是萎的)……
要不然也轮不到秦啊。
2006-9-25 23:08
夏侯长风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6-9-22 21:56 发表
就算是生于安乐的封建君主也可以有战略性眼光
孝公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君主 [/quote]
秦经历厉、躁、简公、出子四代之动荡,加之山东六国视秦国为夷狄,鄙视秦国,孝公应该是在秦国内外交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迫切的希望秦国强大~~
2008-10-16 12:49
yxqyrh
为什么他的变法遭到的阻力那么小?
2008-10-16 12:52
龙子赵山常
~
MS百家讲坛王立群的那个讲秦始皇的有讲秦孝公是怎么样的人
2008-10-16 17:51
平原相
变法阻力小是有孝公的全权支持,是用君权把反对的贵族势力压下去的。
2009-2-7 16:29
edyswghe
秦国首重军法,上令下行,君主有令,反抗的声音就没有了
2009-2-7 17:03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关内侯[/i] 于 2006-9-23 21:47 发表
什么叫虎狼之国?东方六国委靡荒淫。秦国却一直奋发图强,他们一直梦想一统中国。这样有进取之心的国家我们应该佩服才是。 [/quote]
唉,这个描述怎么让我想到了日本人……
2009-2-7 17:07
益德张
[quote]原帖由 [i]yxqyrh[/i] 于 2008-10-16 12:49 发表
为什么他的变法遭到的阻力那么小? [/quote]
可能“虎狼之国没有什么礼数”是一个答案,秦国地处边陲,贵族阶层没有六国那么强大,贵族文化没有六国那么先进,有点象日本变法阻力小,中国变法阻力大的样子(包袱太沉了)。
2009-2-7 17:24
青木风亮
最近看了一个电视剧《新大秦帝国》 就是讲的这段历史 很好看
跟各位列举的上述史料基本符合
按照片中的表现 献公虽然取得两战的胜利 但是秦国也元气大伤 孝公即位后迫切追求的是“国富” 并将商鞅引为平生知己 所以才有了这样千古罕见的君臣关系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9-2-7 17:03 发表
唉,这个描述怎么让我想到了日本人…… [/quote]
这部片子里很多地方就在暗示日本人其实是秦人的后代
秦始皇派三千童男童女出东海求取不老仙丹 后来形成了所谓的“东瀛” 其实指的就是东方的赢氏(这个是我看别人说的)
[[i] 本帖最后由 青木风亮 于 2009-2-7 17:41 编辑 [/i]]
2009-2-13 13:37
周郎
[quote]原帖由 [i]青木风亮[/i] 于 2009-2-7 17:24 发表
最近看了一个电视剧《新大秦帝国》 就是讲的这段历史 很好看
跟各位列举的上述史料基本符合
按照片中的表现 献公虽然取得两战的胜利 但是秦国也元气大伤 孝公即位后迫切追求的是“国富” 并将商鞅引为平生 ... [/quote]
这部片子我也看了
怎么没看到秦始皇啊
只到商鞅死后,就没有了啊
2009-2-14 11:59
悼红狐
秦孝公有点像宋神宗
2009-2-16 17:30
云中小驿
回复 #24 周郎 的帖子
还没拍完呢,共有六部,那只是第一部。有兴趣可以可以去网上找小说看看,基本是靠谱的,但是也不少地方是孙教授编纂的,当然,为了艺术效果进行处理还是可以理解的。
2009-3-12 21:51
hahaku719
秦孝公专信商鞅就和齐桓公独任管仲、秦昭襄王独任应候、刘备专任诸葛亮一样,君臣相谐。
管仲以前是桓公死敌--他哥哥的幕僚。
范雎是被魏国整得快死的废人。
诸葛亮是种田的。
商鞅变法后,秦民和秦兵之强虽然已经达到巅峰,六国之中已无敌手。但是秦国的旧势力依然顽固,孝公死后,这一情况死灰复燃,到了昭襄王时期已经愈演愈烈,旧贵族势力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中央集权统治,变法的成果很可能毁于一旦。昭襄王果断启用范雎,清除贵族势力,国家权力又牢牢掌握在国君手中。范雎变革,是商鞅变法后秦国最重要的大事。整兵整民要比整贵族容易得多。
2009-3-14 02:13
文以载道
孝公死后,商鞅马上就被杀了
乾隆死后,和珅也一样的下场
我在想他们2人的死会不会就是先君的意思呢
2009-3-15 03:30
泼皮
商鞅的死是公子驷继位的必然结局。
2009-3-16 00:13
文以载道
为了变法商鞅得罪的人也不少,MS处决商鞅的时候没人为他说话啊,那个年代还没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啊,商鞅的门客曾经提醒过商鞅他的危险处境啊
2009-3-16 01:37
文以载道
回复 #29 泼皮 的帖子
公子驷是惠文王吗?好像也不是个昏庸的君主吧。商鞅的死出自孝公的授意个人觉得也有可能
2009-3-16 02:38
泼皮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09-3-16 01:37 发表
公子驷是惠文王吗?好像也不是个昏庸的君主吧。商鞅的死出自孝公的授意个人觉得也有可能 [/quote]
是呀,可是商鞅不给面子,把公子驷的太子师傅割鼻子刺面。公子驷即位时才19岁,师傅要寻仇是很容易的。
惠文王是好样的,杀的是商鞅的人,并没有杀他的法。人无完人嘛,有些人为了一言不合还睚眦必报,惠文王杀的可是害师傅毁容的刽子手啊!他的气度不大也不小,相当于常人哦:shy:
2010-3-21 19:16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 子昱 的帖子
秦孝公嬴渠梁这人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现在大家只能根据一些事实去推测。最近的大片《大秦帝国》中侯勇演的秦孝公就挺有味道的。
2010-3-24 08:26
漫步莱茵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09-3-16 01:37 发表
公子驷是惠文王吗?好像也不是个昏庸的君主吧。商鞅的死出自孝公的授意个人觉得也有可能 [/quote]
不是只有昏君才会杀栋梁的。
对于惠文王来说,商鞅是一手遮天的权臣,其功业之高,足以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不得不杀。
2010-3-24 08:36
漫步莱茵
[quote]原帖由 [i]佛山黄师傅[/i] 于 2010-3-21 19:16 发表
秦孝公嬴渠梁这人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现在大家只能根据一些事实去推测。最近的大片《大秦帝国》中侯勇演的秦孝公就挺有味道的。 [/quote]
《大秦帝国》拍得不错,演员大部分也很出色。唯一看不得的就是演商鞅的王志飞,装模作样。为了显得气势凌厉,说话的语气好像是便秘的人坐在马桶上用力“嗯嗯嗯......”:hz1026:
侯勇演的秦孝公最出彩。另外,剧中演商鞅发妻的高圆圆真的让我很惊讶。在此之前,我对她印象一般。但《大秦帝国》完全改变了我对她的印象。她扮演的角色清丽高贵,端庄从容。很不错。
2010-3-26 09:09
flybear
惠文王要安抚变法中失去利益的集团,又要收拾权臣树立威信,当然要借商鞅的头啦
2010-3-26 09:20
三种不同的红色
商鞅为人绝情断义,刻薄寡恩。被杀是很正常的事情。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