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曹雪芹述而不作


2006-9-10 18:19 悼红狐
曹雪芹述而不作

武当山人
《红楼梦》一书,除了第一次读之外,似乎就再也没有完整得读过一遍,断断续续的,翻到哪里读到哪里而已。这和毛主席的五次要求相差太远,所以如今把书一合,闭眼一想,《红楼梦》的艺术从何谈起?远的不说,何谓艺术,要深究起来,大约也得翻破几本书籍才罢。我自然没有这本事,那就偷偷懒吧,看看红学家的专著文章去,也许那里面有现成的答案等着我呢。只可惜的是,看来看去,要么看到李希凡式的“评价”,要么是冯其庸式的“这思想那思想”,看得我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在太高深了,自愧浅陋。


现在桔子既然出了这个题目,虽然很想第一个交卷,每次铺开了纸,半天都写不出一个字来,迁延至今,如何是好。如今只好硬着头皮,诌上几百字,聊以塞责。


所谓的红楼艺术,我自己的理解,大约是讲《红楼梦》何以愉悦读者的吧。读者各有各的心眼,《红楼梦》虽只有半部,红楼艺术却可以有千千百百。问题在于,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红楼梦》好,是否如周进阅文一般,看的次数多了,便是不好的文章也觉得满口生香呢?这话却也不对,世上的小说千千万,能够让人一读再读陪伴终生的却廖廖无几,《红楼梦》自然是其中一部经典。可见还是有它独特的地方的。


《红楼梦》自云:按荣府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这便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前话。试想这一部大书,从何说起,倒真是难为了作者了,就是我们这些看官,回头一想,这偌大的荣国府,便要逐一论去,又谈何容易。何人为主,何事为线?要只讲些吃喝拉撒,又有何意义?这暂且不提。妙就妙在作者只以石头自譬。如今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选秀,叫做“红楼梦中人”,自然是不错,可惜的是梦中之人,向来不悟,惟有这冷眼旁观之石头,无情无思,直书而已。于书中之人物,口无臧否,乃至于其中一草一木,俱因势而成。与作者何涉,与读者又何干?述而不作而已矣。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循也,即循旧;作,起也,即创始。《汉书·儒林传》云:“周道既衰,坏于幽、厉,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究观古今之篇籍,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召南》。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的许多思想已经积淀成为我们的民族心理,虽经五四打倒孔家店运动,文革的彻底否定,然而他的思想却仍然挥之不去。可怪的是,孔子没留下一部著作。由他的学生后人记录的谈话集《论语》大概可以算做研究他的第一手资料,但毕竟还算不上他的著作。孔夫子有的是利用原来的文书资料,删定之后拿来做教育学生的教材。选择何种材料,何以选择这些材料,孔子当然有着他的理由的。


《红楼梦》是一部古典小说,作者隐藏在文本的背后,而代言者仅仅是一方女娲补天所遗之石。鲁迅的名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佳人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易》也好,排满也好,宫闱秘事也好,无非是读者自出心抒,针缝里所见雾里乾坤,至于作者是否宣示这主义那主义,那只好起曹公于地下,索而问之才有令人信服之答案了。


《红楼梦》借石头夫子自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耳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空空道人下一断语云“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似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所谓追踪蹑迹,所谓实录其事,一言以蔽之,“述而不作”而已矣。


我们看电视剧,无论是长篇的韩剧也好,高潮迭起的无线电视剧也好,就算是剧里并不点明故事发生在哪朝哪代,也可以凭着剧中人物的服饰、剧里所使用的器物,大致判断出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拖着长辫子的男人不会是汉代的,以简帛做为书写载体的故事不会发生在明朝。《红楼梦》虽然没有象许多旧小说一样开卷即云“话说大宋宣和年间”之类的表白,相反一再表明无朝代可考。然而故事也还是有它发生的大环境存在。再胡涂之人,也绝不致于认为贾宝玉生活在汉唐,如若不然,他怎么有可能是要被逼着读四书五经,也不可能看到仇十洲的画图了。因此,“无朝代可考”和“实录其事”并不存在着矛盾。


就比如我们如果在清宫戏里听到手机的响声会大吃一惊一样,清代的人在看到《红楼梦》里若干和现实情况不一致的地方时也会产生警觉。第三十七回,庚辰本开头作“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到了程高本,改成“且说贾政自元妃归省之后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皇上见他人品端方,风声清肃,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因特将他点了学差”。学差即是学政,主管一省教育,顺便观察一下民风,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全省主持科考和岁考。科考为送乡试的考试,岁考是指学差到任一年主持的考试,一般于十二月份考完。岁考和科考称为院考,为明清科举时代考生进身的第一阶,极为重要。因为只有院考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和会试,考举人、进士去。通俗地讲,学差即要主持考秀才的考试,所谓主持,还包含出题的差使。既然《红楼梦》当中已经说明了当时士子要凭时文进身,那么这学差如果不是科举出身的话,他如何能够胜任?皇帝他在钦点学差之时是不会看你的真才实学的。但是如果你是进士出身的话,经过无数大考小考,那四书五经自然背得滚瓜烂熟。所以这学差必然要科第出身的才得以充任。这就难怪程高非要花些笔墨,注明贾政“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这才让他名正言顺地上任去。有清一代,学差基本上以进士出身者充任,但也有举人充学差的,这是题外,略过。


程高的苦心,我们大部分人自然是不太领情的,不是因为我们可以粗暴地说这仅仅是一部小说,随作者怎么编吧。这样的说法,程高在地下恐怕也会不屑一顾。毕竟,小说还是有着他所发生的大环境。然而,曹雪芹在书中也非毫无说明。《红楼梦》第九回,李贵回说宝玉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贾政听了撑不住地笑了起来,然后叫他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庚辰本说“又”点了学差,可见在三十七回之前,最少已经点过一回了。程高为了方便,把这个“又”字给删了。其实反而是不懂雪芹行文之妙。我如今猜测起来,大概在第九回之前贾政已经点过一回了。以他当过“大宗师”的身份,自然有资格让贾代儒改变教学方式,叫他教育学生把《四书》讲明背熟,才是最重要的。按制,秀才考试的正场为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


此外,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也曾交待过贾政酷爱读书,原想从科第出身,书中虽然没说到贾政是否考取了秀才,但他所酷爱读书的书,自然不是《西厢》之类,那叫不务正业,比如宝玉虽然杂学旁收,贾政仍然说他不读书。


这个例子似乎举得太复杂了。我无非想说明《红楼梦》 虽然自称无朝代可考,但其中仍然是有着故事发生的现实大环境存在,也就是说《红楼梦》其实是在实录其事,述而不作。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又如贾政所荫之官为主事,仍然也是有例可循之举。甲戌本在“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处有条侧批说“嫡真实事”。这个批语,考证派红学家引用过多次的。胡适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一文中说:“但《红楼梦》里的贾政,也是次子,也是先不袭爵,也是员外郎。这三层都与曹相合。故我们可以以贾政即是曹頫;因此,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这一层更容易明白了。”用这个关系来给自传说张目,的确有他相似的地方,并不能一概抹杀掉。胡适在此还没有提到先是主事,然后升至员外郎的话题。查一下《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曹頫起初也只是主事职衔,最迟到了康熙六十一年,他已经升至员外郎了。这点和贾政更象。


但我在这里,无意和自传说拉上关系,脂批所言的“嫡真实事”,是否指贾政的职官乃以曹頫为蓝本,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我所要为“嫡真实事”张目的是指“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


《红楼梦》开头提出了这个看法,后面又借贾母的一张嘴,现身说法,把古往今来大不近情理之话批了个体无完肤。第五十四回: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红楼梦》使人阅读之下,犹如坠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口吻无不毕肖,就象真有这么一群人活生生地站在眼前一般。他们的语言、行为非常地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多,自然也算作“取其事体情理”的一部分。在本文中,我偏重于拿书中的事物和清代的社会典制来相比较。


还是拿贾政来做例子。


第十五回,宝玉受到北静王的称赞,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荫生辈是贾政面对官阶比他大许多的北静王时的谦称,比之于“下官”似乎更见谦逊,这和他在忠顺王府长史官面前自称“学生”也还有些区别。这三个字看来平常,其实也蕴含着一些道理在。第二回已表明贾政的得官是因为代善死后,“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


荫生,是指凭借着父祖官品或功绩而得官之人。这种荫袭制度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本朝曾经盛行一时的“顶职”差不多也可算是荫袭制度的末流吧。这是闲话,暂且不提。荫生分有恩荫、难荫和特荫三种。特荫是指皇帝对一些已故名节之臣的贤良子孙特加恩惠,降旨加以任用。它的对象、范围、任用都有随意性。贾政这种因父亲死后皇帝一句话而得的主事,即在特荫之列。清代的特荫自乾隆三年始,诏曰:“皇考酬庸念旧,立贤良祠于京师。凡我朝宣劳辅治完全名节之臣,永享禋祀,垂誉无穷。其子孙 登仕籍者固多,或有不能自振,渐就零落者,朕甚悯焉。其旁求贤良子孙无仕宦者,或品级卑微者,各都统,督,抚,择其 嫡裔,品行材质可造就者,送部引见加恩。”


“引见”两个字有了着落了。


再来看“令其入部习学”。按清初规定,受荫之子孙,年二十下以下、十五以上者送监读书,肄业期满咨吏部分部学习行走,挨班补用。年二十以上者,直接咨吏部分部学习行走。贾政一上来就入部习学,可知当时已年满二十岁。


又按清制,汉官荫生的录用,一品荫生内用员外郎、治中,从一品荫生内用主事,正二品荫生内用主事、都察院经历、京府通判。世职公侯伯爵照一品例与荫,子爵按三品例,男爵按四品例。荣国公世职应为降袭之封。比照贾代化的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善大约也是一等将军之衔。但第三回林如海明说贾赦袭封为一等将军,或许是因为代善有大功劳,故而除了长子未降袭之外,次子还额外得了主事之荫。无论如何,贾政的主事衔,大概是比照从一品与正二品荫生录用。


如此,引见、主事、入部习学俱有了解释。《红楼梦》岂不是“取其事体情理”之作?这也算做曹雪芹的述而不作了吧。

2006-9-10 18:20 悼红狐
我的评论:
这篇考证得好,雪芹笔笔不落空,述而不作是为大关节。批驳自传说的,至今尚停留于指所谓贾曹互证之谬,自以为得了,殊不知曹贾互证的理论基础早已不是这种古板的对应,用述而不作一语破开,是本文得力处

2006-9-10 19:30 伟君子
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
是说曹雪芹中介糅合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故事,以此故事供后人评么?

小子读了半部红楼,实在无所心得,转而看水浒去了,还是打打杀杀的好:qDD+

2006-9-11 12:13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 [i]伟君子[/i] 于 2006-9-10 19:30 发表
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
是说曹雪芹中介糅合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故事,以此故事供后人评么?

小子读了半部红楼,实在无所心得,转而看水浒去了,还是打打杀杀的好:qDD+ [/quote]
伟兄啊:qDD+这篇说了一个红楼写作的方法,引出了一个实用的方法,曹贾互证

2006-9-13 11:14 远舟
佳人绛唇未启,眼波流转

不见者不知,能见者得之

2006-9-14 21:05 Z_Artemis
所谓“曹贾互证”,MS并非什么值得考证的东西吧?
既然我们知道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著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象红楼梦这样一部巨作,作者融入自己身世和经历必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2006-9-20 02:36 廖化将军
清代的特荫自乾隆三年始。。。贾政能赶上就怪了啊:lol:

2006-9-20 03:04 廖化将军
芹菜哥的岁数,有40 45 之争反正不会过50

乾隆3年,是1754 甲戌 前16年的事情,甲戌本有说批阅10年云云,也即是说,石头记最晚也是乾隆9年开始写作。1754年此书已被人批的很热闹了,脂砚已经是在重评。再过10年,巨星就陨落了。

3年,这时,乾隆特荫,,,对象是在北京17.5的曹老爹,,,曹老爹还能抓很紧点上2届学差,,,6年后宝贝儿子无材补天,也不补地,埋头在家写鬼话?

红学家研究到这个份上,真是狠啊~这3-9年发生了乜传奇啊?等我看看易中天是咋个掰的,,,SORRY,NO易中天,是刘心武。

2006-9-20 03:09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 [i]Z_Artemis[/i] 于 2006-9-14 21:05 发表
所谓“曹贾互证”,MS并非什么值得考证的东西吧?
既然我们知道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著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象红楼梦这样一部巨作,作者融入自己身世和经历必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quote]


问题就是没有啊,有经历说VS没经历说-我个人有信心给开出3:1赔率哦。

因为他自己很可能没有经历,那么他写的,非自传,而是别人讲给他的,讲给他的人,很可能还是MM,很可能还是颇有传奇来头的什么格格,,,所以什么秦可卿身世什么脂砚可能是MM是情人,,,这样的传说就变的很有味道了撒。

2006-9-20 12:49 花仙子
[quote]原帖由 [i]廖化将军[/i] 于 2006-9-20 03:09 发表

问题就是没有啊,有经历说VS没经历说-我个人有信心给开出3:1赔率哦。

因为他自己很可能没有经历,那么他写的,非自传,而是别人讲给他的,讲给他的人,很可能还是MM,很可能还是颇有传奇来头的什么格格 ... [/quote]
这么说曹雪芹只是作者笔名,而且作者是个女的,因为雪芹像女人名字:blink:
偶以前就一直纳闷这曹雪芹(男)为什么取个女的名字,用男身取女名是为了掩人耳目?:blink:

[[i] 本帖最后由 花仙子 于 2006-9-20 12:51 编辑 [/i]]

2006-9-20 15:11 廖化将军
枣子真聪明,有不少红学家认为没雪芹这人的,其实就是他爹,就是那个童年就当上了织造大官的小孩,同时也抗上了36万的国家债务,,,为逃避罪行,自己写的书,谎说是儿子芹菜写的,也有说是谎个女人名字的。

有这么个说法流派。

不过我觉得这些学家好白痴哦。你要隐瞒自己写作的真相,好不好再推脱远点啊,推给儿子有P用啊,装女人也没用,好歹也该把曹姓改了吧?曹都还是姓曹,可见学家们好傻哦:lol:

[[i]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9-20 15:16 编辑 [/i]]

2006-9-20 17:28 花仙子
[quote]原帖由 [i]廖化将军[/i] 于 2006-9-20 15:11 发表
枣子真聪明,有不少红学家认为没雪芹这人的,其实就是他爹,就是那个童年就当上了织造大官的小孩,同时也抗上了36万的国家债务,,,为逃避罪行,自己写的书,谎说是儿子芹菜写的,也有说是谎个女人名字的。
[/quote]

可能性一:
所谓的"曹雪芹"是作者他爹,
那么宝玉是"曹雪芹",
作者即是"曹雪芹"的儿子,
那作者又是谁?该叫曹?:qDD+

可能性二:
如真是曹雪芹所写,那宝玉是曹雪芹的爹?:qP+
那曹雪芹的爹宝玉又该叫曹什么?:qDD+

[[i] 本帖最后由 花仙子 于 2006-9-20 17:40 编辑 [/i]]

2006-9-20 21:12 KYOKO
现在说红,那些文人学者最善于捕风捉影
难听点,狗仔队合适他们:()

2006-9-20 21:43 悼红狐
雪芹出自东坡,怎么成了女人名?这种论点拖出去打死

曹頫现存的诗文,写红楼梦?差远了,这种论调的同上一并打死:Th

2006-9-21 03:32 廖化将军
曹頫少年时还是了得,曹寅中意的就是老4老3吧。很小就做了个还债大官,还跟康熙爷打电话用那种语气交谈那种事情,,,这样的孩子,再有天赋,也被后天也湮没了哦。

2006-9-21 08:51 花仙子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6-9-20 21:43 发表
雪芹出自东坡,怎么成了女人名?这种论点拖出去打死

曹頫现存的诗文,写红楼梦?差远了,这种论调的同上一并打死:Th [/quote]
如此以来,不知要被打死多少次,死过多少次:qgo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雪芹述而不作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