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十句话道尽中国千年史


2006-9-7 17:04 伟君子
十句话道尽中国千年史

原文地址[url]http://blog.sina.com.cn/u/4a525aba010005mi[/url]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2006-9-7 17:13 阿巽
第二句极不赞成,自古红颜多薄命,桀纣自暴虐,干妹喜、妲己何事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i]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06-9-7 17:18 编辑 [/i]]

2006-9-7 17:34 阿巽
[quote]原帖由 [i]伟君子[/i] 于 2006-9-7 17:04 发表
原文地址[url]http://blog.sina.com.cn/u/4a525aba010005mi[/url]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quote]
举的几个例子不好,只看到李斯焚书坑儒,没看到他设丞相、置郡县,这才是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制度;王莽之乱,确实属于能力问题,历代政变的最好开端在他手中,却落了个最差结局;安史之乱,李林甫、杨国忠责任不小,包括唐明皇自身的责任——把国家一半的军力集中到一个边将手中,能怨谁?王安石变法之乱,一半的责任在反对派的阻扰,使政策无法真正贯彻下去,后期的党争,就基本上与变法扯不上多大关系了;吴三桂在明末确实举足轻重,但是当时的选择,某认为有一半是李闯逼出来的,袁世凯亦大抵如此,某看作者片面夸大了某一历史时期某个人的作用,完全忽略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2006-9-7 17:41 伟君子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6-9-7 17:13 发表
第二句极不赞成,自古红颜多薄命,桀纣自暴虐,干妹喜、妲己何事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quote]
这点说的确实有问题,应该说的自古亡国必有征兆,大兴土木、宠信奸佞。西施、妹喜的出现不是偶然。

2006-9-7 19:21 儒人
[color=Green]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color]


不赞成,定都那里并不代表农耕文明的没落

2006-9-8 11:08 马克儿
都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总结,但却不是什么真理.

2006-9-8 12:09 KYOKO
历史选择人还是人决定历史?

2006-9-8 14:22 伟君子
这点指的可能是历史的偶然性吧。

2006-9-8 16:01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6-9-7 17:13 发表
第二句极不赞成,自古红颜多薄命,桀纣自暴虐,干妹喜、妲己何事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quote]
其实还是有关系的,你想若是帝王的皇后,妃子贤明的话,怎么会有国君堕政,贪图享乐的事?历史上后宫不乏贤内助的

2006-9-8 16:06 阿巽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6-9-8 16:01 发表

其实还是有关系的,你想若是帝王的皇后,妃子贤明的话,怎么会有国君堕政,贪图享乐的事?历史上后宫不乏贤内助的 [/quote]
妃子贤明就没事,那女人为什么不能当皇帝呢?

2006-9-8 16:07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6-9-8 16:06 发表

妃子贤明就没事,那女人为什么不能当皇帝呢? [/quote]

谁说女人不能当皇帝?吕后可以,马后可以,邓后可以,武后也可以
治理国家看的是能力

2006-9-8 16:20 阿巽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6-9-8 16:07 发表


谁说女人不能当皇帝?吕后可以,马后可以,邓后可以,武后也可以
治理国家看的是能力 [/quote]
事实呢?如果不是身份的制肘,能说吕后干不出比则天皇帝更大的事业?

男权社会,干得好功劳都是帝王的,干不好失误都是后宫的,什么逻辑?

2006-9-8 16:24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6-9-8 16:20 发表

事实呢?如果不是身份的制肘,能说吕后干不出比则天皇帝更大的事业?

男权社会,干得好功劳都是帝王的,干不好失误都是后宫的,什么逻辑? [/quote]
好的皇后,有作为的皇后历史是给予肯定的,而祸国的皇后历史也是予以斥责的

2006-9-8 16:34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6-9-8 16:01 发表

其实还是有关系的,你想若是帝王的皇后,妃子贤明的话,怎么会有国君堕政,贪图享乐的事?历史上后宫不乏贤内助的 [/quote]

论语中有句对话,
问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
答曰:“典守者不可辞其责耳。”
所以,有些男人没本事作好天下,难道还没勇气承担责任么?<_<

2006-9-8 16:36 强权就是公理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6-9-8 16:34 发表


论语中有句对话,
问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
答曰:“典守者不可辞其责耳。”
所以,有些男人没本事作好天下,难道还没勇气承担责任么?<_< [/quote]
没本事作好天下,与没勇气承认的不是同一批人。

2006-9-8 16:36 阿巽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6-9-8 16:24 发表

好的皇后,有作为的皇后历史是给予肯定的,而祸国的皇后历史也是予以斥责的 [/quote]
作为?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占主流的社会,你要求她们有什么样的作为?皇后的好评价:只要提倡节俭,不涉朝政,贤德谦让就是好的了,政治上有作为的都是太后。

2006-9-8 16:38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6-9-8 16:34 发表


论语中有句对话,
问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
答曰:“典守者不可辞其责耳。”
所以,有些男人没本事作好天下,难道还没勇气承担责任么?<_< [/quote]
某天骄只是说,女子亡国论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夫差其人可谓雄才大略,而因何堕落?李隆基可称英主,而大唐缘何衰亡?
若西施,杨狱环能节制国君,何至于因淫逸亡身?

2006-9-8 16:44 阿巽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6-9-8 16:38 发表

某天骄只是说,女子亡国论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夫差其人可谓雄才大略,而因何堕落?李隆基可称英主,而大唐缘何衰亡?
若西施,杨狱环能节制国君,何至于因淫逸亡身? [/quote]
好比强奸犯被判了型,不怪自己控制不了兽欲,只怪被害人太有诱惑力

2006-9-8 16:45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6-9-8 16:38 发表

某天骄只是说,女子亡国论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夫差其人可谓雄才大略,而因何堕落?李隆基可称英主,而大唐缘何衰亡?
若西施,杨狱环能节制国君,何至于因淫逸亡身? [/quote]

就以夫差,李隆基为例,如果他们还是开国初期的明君,那么你给他们任何诱惑他们也不会不顾正事的。问题是,正事做了一定的程度后,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满足了。剩下的呢,就是他们主动开始寻欢作乐。如果夫差还是一个正干之主,范蠡也不会投其所好,把西施、郑旦送给他。如果李隆基也还是正干,那么杨玉环这个儿媳妇也不会被公公给霸占了。和寿王安安分分的过一辈子多好,谁稀罕李隆基这个糟老头子啊?你说说责任在谁身上,谁是这里面的受害者?

[[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9-8 16:48 编辑 [/i]]

2006-9-8 21:51 寂寞的烟
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不赞同

2006-9-8 22:02 yubos
典型的事后诸葛亮,放在当时谁认会同。

2006-9-10 09:19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6-9-8 16:45 发表


就以夫差,李隆基为例,如果他们还是开国初期的明君,那么你给他们任何诱惑他们也不会不顾正事的。问题是,正事做了一定的程度后,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满足了。剩下的呢,就是他们主动开始寻欢作乐。如果 ... [/quote]
呵呵,古来君王谁不风流?貌似只一个隋文帝惧内而不敢乱来,崇祯忧国而远女色
亡国之祸,当然国君责任最重,然而假若后宫有贤女子,及时规劝,及时劝阻,怕也会有所成效吧?西施为的本来就是灭亡吴国,这个抛开不说,而杨贵妃呢?她心中完全无国家概念,满门荣华,纵容杨国忠,灭门亡身难道不是咎由自取?
女子不一定是祸水,齐后虽仇,可佐帝王,后汉刘知远的皇后更能提议出私财以劳军,利国利民,当然流芳

2006-9-10 19:48 jcjsdtc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2006-9-10 20:22 力量
赞成第七条。中国之所以自秦以后没有出现能超越孔子的思想家,就是因为中国自秦以后一直实行的是专制统治。
反对第二条。[color=Red]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color]都是一些文人墨客为了宣扬所谓的正统而对女人实行的的诽谤

2006-9-11 23:24 初九勿用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可嘆!可嘆!

2006-9-12 23:42 伶州鸠
[quote]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quote]
推卸责任推得也太离谱了……亡国之君从来都是以桀纣相比……居然要女人来背黑锅<_<

[quote]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quote]
说起来容易,矫枉必然过正。
这里面常识性错误不少。
秦以法家治国,对应的是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唐以诗赋取士,宋就是经义策论了,词不过文人消遣而已。

[quote]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quote]
南北朝三教合融?那是笑话……三教混战还差不多。
而且貌似这里郑玄马融、程朱陆王都被华丽地无视了~~:blink:

[quote]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quote]
又来地理环境性格论,这一段挑句对的都不容易……
北京建城至少要从燕都蓟城开始算,离元大都都多少年了?而且就算明清北京建都之后,难道中国就不是农业社会了?
至于说什么西北胜于东南,想当然而已。决定对抗结果的实力要素,无非是人口、耕地、马匹等战略资源,在这些方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作为最早的农耕区,对于开发相对滞后的南方,当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quote]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quote]
两宋与汉唐立国基础,周边状况,国防形势完全不同,岂可一概而论,况且唐朝后期也不见得比两宋强到哪里去。

其他几条暂无意见……:blink:

2006-9-13 01:04 天宫公主
北京建城至少要从燕都蓟城开始算,离元大都都多少年了?
--------------------------------------------------
燕都蓟城是北京么?那今天天津的蓟县又算什么?:qoo+

2006-9-13 03:18 azoic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6-9-13 01:04 发表
北京建城至少要从燕都蓟城开始算,离元大都都多少年了?
--------------------------------------------------
燕都蓟城是北京么?那今天天津的蓟县又算什么?:qoo+ [/quote]


燕国都城遗址在北京琉璃河一代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座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琉璃河商周遗址,自60年起,经过20多年对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了城址,还发掘出了燕国贵族墓葬区,并出土了一批带 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从而确定了这里就是西周时期北方重要的邦国—燕国的都城。亦即北京建城最早的见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2006-9-13 03:59 天宫公主
有意思,难道今蓟非彼蓟?

2006-9-13 10:02 apes
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换句话说就是:天下兴亡 肉食者谋之

2006-9-13 18:11 东风吹醒英雄梦
唯经验论.缺乏参照性.未抓住历史发展的本质

2006-9-16 18:02 天山一剑仙
老生常谈,没有启发人思路的意义、、、

2006-10-8 11:20 小陆伯言
[quote]原帖由 [i]绝世天骄[/i] 于 2006-9-8 16:01 发表

其实还是有关系的,你想若是帝王的皇后,妃子贤明的话,怎么会有国君堕政,贪图享乐的事?历史上后宫不乏贤内助的 [/quote]
是啊,就如太宗之长孙后,洪武之马后等.

2007-10-13 22:48 临水
。。。其实北京的范围说是有那么多年其实抱歉他的重合性太差,元明〈朱元璋和朱棣〉清四次改城墙范围已经不一样的了。。至于具体情况请看《林徽因谈建筑》。。还有说实话什么北京做为国都实在是很郁闷。。大多时候都是做作为割据政权的首都或者是少数民族的首都或者是因为北京是他老巢才做为首都的。。郁闷呢。。至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为什么呢?这个我也不清楚要问开国领导人。。我 猜测是傅家人的请求吧。。。呵呵他的贡献可不小啊。。。。至于女人坏国。。说实话貌似妹喜妲己是帝王强抢来的被土匪强迫来的女人会有胆劝帝王不要乱来?而且她们不是一个已经没有牵挂的人她们还有自己的国家和亲族〈亲族还是国家的领导者〉。。劝了结果会怎么样?估摸着她们不会为了一个伤害过自己国家家庭的人而使自己的国家家庭又陷入死地吧。。那只好顺从帝王啦。。再说在有她们之前帝王的行为就非常的不检点。。怪什么人啊。。。。。只能怪自己的教育没有做好。。

2007-10-18 15:49 龙之遗民
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这一点偶完全不赞成。向南北朝时期,东晋祖逖背伐石勒,收复淮河流域;刘裕更是六伐中原,破洛阳,陷长安,斩拓拔氏,擒慕容氏,最后一次要不是朝中有变,恐怕也不会轮到杨坚来统一中国。朱元璋也是由江南原后占领全国的。
至于中国的首都由西向东迁移。主要由于气候的影响,西汉以前,气候比较温和,那时 竹子长到了秦岭以北。再一个原因就是人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北方生态破坏,土地沙化,水源减少,不适人类生存。大量的人口向东南迁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着人口向东南迁移 。那样政治中心也不得不随着东移,才有长安、洛阳——开封——北京

至于“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那更是无稽之谈。像春秋战国时候的楚国,民风强悍只有秦国可比。年年北上入侵中原。楚王以三年没有发动战争为耻。

2007-10-18 16:19 samtafive
受教了。但有几点太以偏慨全啦!
:qDD+

2007-10-19 16:16 东吴都督
胜者王侯败者贼——千古不变的真理

2007-11-5 09:46 蓝采和
逼了扯,兹了削,不服一顿大板锹。呵呵

2007-11-9 10:28 FainT
十句话那里能道的尽中国的历史.....
好多不敢苟同..

2007-11-9 16:10 虫儿飞胤
一个朝代的兴替不能归咎于某人,这是很不公平的,比如红颜祸水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她们有关系,朝代的兴替可能是因为当权人的昏庸,或者是体制跟不上时代,或者是内部弊病太多才会衰败。这些红颜可能是个引导线,也可能之时世人推诿的替罪羊,其实他们本身是没有过错的,读历史要以客观的眼光去读,也就为什么人物传记一般都要100年后出才相对可以公正的叙述

2008-1-8 15:37 秦穆公
看历史事件焉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

2008-1-12 15:25 z19771975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lol:

2008-4-12 22:52 紫川家统领
秦之暴政,早已被证明大多乃儒家愤青之言。暴行虽有,然则若以当时之眼光来看,确又有极佳的作用。秦无论如何,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2008-4-16 13:13 蒋无痕
[quote]原帖由 [i]紫川家统领[/i] 于 2008-4-12 22:52 发表
秦之暴政,早已被证明大多乃儒家愤青之言。暴行虽有,然则若以当时之眼光来看,确又有极佳的作用。秦无论如何,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quote]

愿闻其详!

2008-4-29 22:19 紫皇岚渊
[quote]原帖由 [i]伟君子[/i] 于 2006-9-7 17:04 发表
原文地址[url]http://blog.sina.com.cn/u/4a525aba010005mi[/url]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 ... [/quote]




     可说是人类发展史了    战争与和平之说   将伴随人类走到终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句话道尽中国千年史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