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赵云是文官或侍卫还是武人并名将?


2003-9-9 14:09 财务成本管理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凭以上资料,我一直以为赵云应该是一名武将,不过在原真田家现游史论坛的两位管理员非要说赵云是文官或侍卫,理由吗。。。贫乏的可怜,大概就是说赵云一生只打过一场撤退战而已。

2003-9-9 14:47 马岱
这两个问题以前曾讨论个多次,赵云是文官之说来源于在一些宗庙里,赵云着文官服,这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给赵云改得服饰,在成都的庙里赵云是穿武将服装的。从赵云的一生来看,毫无疑问是武将了。

赵云是侍卫(或保镖、卫队长)之说,此说最早风靡应该是来自沈伯骏的《论赵云》“马乡语”,后来经过巴西马忠的“发扬光大”,写了篇《关于对赵云一生的叙述及其评价》,将“为先主主骑”这个主骑定性为卫队长,然后后面又有人继续引申,根据赵云在长板坡救后主以及截江夺阿斗等,认为赵云一直做保镖工作,把赵云定性为保镖头子之类。

2003-9-9 14:54 财务成本管理
关键还是对侍卫一词的解释。难道一个侍卫级的人物能被封为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吗?

个人以为赵云的统率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2003-9-9 15:29 旖旎从风
以刘备的识人能力,如果说赵云的确有较强的统率能力,可以成为一员大将的话,我想赵云决不会到了刘备死后才得以出战一场.

不管怎么说,赵云作为统兵大将独立作战的战斗的确只有箕谷之战,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如果此战大胜,那么也许我们可以说赵云只是才华被压抑了罢了.
但此战的结果很正常,赵云是佯攻,以数千兵力对曹真一万来人,胜不能,亦无大败,大概也就是一般将领所能做到的结果了.
请注意是已经败了,估计是有小接触,败了一两场小战,死了个几百人之类的,没有真正达到佯攻的效果.

如果是好的将领,此时应该发挥蜀军山地战的特长,适当运动战,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对手,杀对方个一两千人,那就是一场大胜了,可能这样的进攻很快,需要将军的一马当先的冲锋,夺槊斩旗以震士气!但赵云已经六十多了,不可能做到了......
从最后的结果来说,赵云为了防止曹真的追击,居然烧掉了栈道!!!这才是不可容忍的过失啊!栈道一烧,可以说蜀军的进攻就少了一条重要的道路了!至少以后再佯攻是不行了...而赵云需要烧栈道才能阻止曹真的追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形象有所打击吧?至少他不能随机应便,用老祖宗的减兵增灶法之类的吓退敌人.

好了,打击了他这么多,其实赵云本人在游戏中还是偶最喜欢用的将领的,大家都喜欢英雄主义嘛!
但也是这个英雄主义导致很多赵云是侍卫长的说法,这已经有太多的解释,偶也倾向于这个意见,不必多加说明了吧?

关于"主骑"的说明:资治通鉴里是"主骑兵",这是偶听说,还未亲见嘀.
但无论是主骑(这是解释成侍卫长的意思)还是主骑兵(这才能解释成率领骑兵的将军),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那个时候刘备根本就没有什么骑兵.数十骑乃至有一两百人了不起了(如果有史料请放上讨论)这样的规模说成将军是不太成立的了,说成别动队差不多,而这队兵自然也就成了最精锐的一支,刘备难道会不把它做为自己的卫队?事实上,当阳之败中刘备就是在几十骑的保卫下逃走的,而此时赵云却不见了,大家见主骑的人不见了,所以才传他投敌啦!

一直到诸葛入川时,赵云也是在其手下受其节制,另见过一篇文章分析此时的诸葛亮和张飞的节制,结果是两人差不多,大概一人各率一万多吧.
此时赵云没有什么突出表现,至少是没有什么可记入史料里的突出表现,可以说,至少他还没有表现出可担重任的将军才能!

综上,赵云是一个可爱的人物,但一生中唯有箕谷一战且形象不佳,说是刘备的侍卫长更容易接受些,刘备去世后的确地位开始上升并有过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可是最后我还是很遗憾地说:赵云毕竟不能算一名大将!

2003-9-9 15:57 马岱
[b]以刘备的识人能力,如果说赵云的确有较强的统率能力,可以成为一员大将的话,我想赵云决不会到了刘备死后才得以出战一场.[/b]

从风兄,这句话有点问题。这事只能正着推,而不能反着推,只能根据刘备一生的用人情况而判定刘备用人比较准,而不能倒过来,比如说,毛泽东打战很厉害,是根据他一生的战争经历而总结的,而不能说因为毛泽东打战很厉害就判定毛泽东的指挥就全都是对的,毛泽东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嘛。刘备也是如此,刘备确实也识人,但刘备也有不识人的时候,比如庞统、蒋婉等。所以不能根据刘备识人,而断定赵云不行,曹操不是也识人吗,曹操的用人错误也不少。

推论本身也有问题,是不是赵云有能力刘备就非提拔不可?完完全全的维才是举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一定深有体会,比如是公司经理水平高,识人能力强,而自己能力又很强,经理是不是一定要提拔你做部门经理?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很多,1、经理和你性格不合,关系不好,怕你跟他配合不好,。2、位置满了,别人先上,你就先等着吧;3、与同事关系不融洽,怕提上去别人有意见;4、经理任人维亲,喜欢任用亲信,怕你不听话,不喜欢你;5、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现在这个位置暂时还离不开你,而别人顶不上你的位置,先呆着吧。6、你自己虽然能力很强,但领导别人的能力却不行,还是当下属好。7、部门经理待遇没提高多少,而责任却蛮大的,自己不愿意干,经理提拔你的同时还给你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自己觉得不划算。。。。。。。。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b]
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b]

赵云当时还是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的骑兵是很多的,所以赵云跟刘备去征讨袁绍,带一部分骑兵一点都不奇怪。

2003-9-9 16:02 马岱
若只以赵云本传来看,其事迹难以称得上陈寿的爪牙之说,但若结合裴注中引“云别传”,赵云当之无愧。

2003-9-9 21:34 小月刀锋
[quote]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quote]
这个灌、腾之徒是什么人?
不好意思,见识浅薄,谁能解释一下?

2003-9-11 00:12 庸才马谡
大将军灌婴和汝阴侯滕公。

2003-9-11 10:04 张纯
[quote]原帖由[i]悲风鸷[/i]于2003-09-09, 14:54:10发表
关键还是对侍卫一词的解释。难道一个侍卫级的人物能被封为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吗?

个人以为赵云的统率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quote]
许世友将军在以前也老做守卫角色呢
在中国建国的军事历史里至少有4位将军是守卫型角色

2003-9-11 10:14 旖旎从风
问题是这个武将是什么定义,如果是有打打仗就算那么赵云当然是.
说到侍卫应当是典韦许褚那样的才叫侍卫.
赵云无论如何在后期还独当一面地打过仗呢,虽然不成功.
能记入三国志的,说明在当时已经是一名大员了.
但就赵云自身来说,他远不是那种大将,那种我们心目中想象的大将.
他的指挥能力统率能力在蜀将中排名应该是比较靠后一些的了,具体的排名应当让扶苏煮酒什么的来排

2003-9-11 22:46 秋孤寒
对从风兄的看法有点疑义,引经据典并不可靠,字句间歧义颇多,而应从常理去理解更能把握其精髓。

⑴关于赵云角色的界定。
赵云的一生,领兵打仗见诸记载的只有不光彩的一战,据此认为他不会打仗是不对的;而根据“爪牙”一词认为他是侍卫也不对;认为他是文官(可能是因为他有较强的政治眼光,比如坚决联吴)则更荒谬,实际上赵云的地位应与关张类似,把“爪牙”理解为左臂右膀更为合适。刘备定川中后,共有四大军团:关羽(驻荆州)、张飞(机动兵团,驻巴中)、黄忠(后为魏延,驻汉中)以及驻成都附近的近卫军赵云兵团,且赵云率领的是刘备的老家底,也是最精锐的部队,即使是在刘备最穷困时,关张赵也是各带一小队,赵云同样是带精锐的近卫队(长阪),所以,赵云应是刘备的近卫军统领(可能也是被认为是侍卫或保镖头子的原因),只要刘备参加的战争,一般都有赵云参与,说战功卓著一点都不为过,其统兵打仗的能力可见一斑。

⑵为何不见赵云领兵打仗的记载。
好将军不一定是好统帅,同样,好统帅不一定是好将领(不信你让毛主席领兵打仗,他可连枪都使不好),那些运筹帷幄的人,都需要一个能决胜千里的好助手,赵云的一生,扮演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只是战功都记在统帅身上,助手注定只能当幕后英雄了(谁见过带曹操虎豹骑的曹纯打仗的记录)。其实赵云与曹真的一战,只是在一场战役中担任另一方向的佯攻,而这往往是最困难的任务(若不能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不论是兵力还是重视程度,就谈不上成功,从这种意义上说,有时失败也是胜利),据此认为他缺乏统率能力,则有失偏颇。
历史只记载重大事件,要不是因缘际会,谁能成就功业,张辽那么出色,在吕布处怎不见他表现,其一生也就逍遥津一役让其名垂千史。

⑶为何刘备不让赵云独挡一面。
好的助手一定要善于领会统帅意图,且能不折不扣、干净完美的执行,赵云干得不错,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不愿意让赵云远离,更有可能是找不到合适人选替代(赵云晚年好象让向宠接替,要不是《出师表》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镇守汉中也只能提拔魏延(马超地位太高,放哪危险;黄忠太老,隔几年又得找;张飞走不开,益中不稳,要带机动兵团)。刘备征吴,赵云有不同看法,不是就不让他去了吗(牵强,也可能刘备不愿或不可能动用主力军)?所以,马岱的理解非常贴切,现在的很多领导也是这样干的。
说一个题外话:刘备的看人眼光有时也害人,比如马谡,若不是刘备的一番话,诸葛亮早日让他干一些次要的实际工作,而不是一直带在身边当参谋,正所谓理论结合实践,也许就不会犯“失街亭”这种低级错误,并为西蜀培养出一个出色人才,历史有可能因此而改变。现实中不是也有很多眼高手低的家伙,实事干不了,很奇怪的是他们座机关却还可以。

⑷为何赵云的地位不高。
记得看谁评论过(不好意思,忘了),刘备入川封将,马超第一,关张次之,许靖又次之(川中大老,言过其实),赵云的翊军将军只在中流,主要是为平衡西川本土派与外来派的关系,减少内部矛盾,其官虽不高,但实际政治地位却是很高的(关键看领导重不重视,否则官衔再高也没用)。后期融合后,赵云的官阶也就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虽不能确切说赵云统率力很强,但也找不到他不强的证据,现只能说赵云是一个能力很强,品德很好,又有政治远见的名将,这就足够我们去喜爱他。

2003-9-11 23:07 冷剑
秋雨冰风兄说的不错(让我想起另一人---“秋风秋雨”),不过对于“爪牙”的理解有误。爪牙在古时就是指能征善战之武将,在《三国志》中被称为爪牙的有不少,比如关羽、张飞、张辽、黄忠、赵云等等。

2003-9-12 00:25 秋孤寒
冷剑兄误会了!我也是这意思,可能左臂右膀的概念大了点。

2003-9-17 07:11 长乐居士
秋雨冰风君的结论:
[quote][b]综上所述,虽不能确切说赵云统率力很强,但也找不到他不强的证据,现只能说赵云是一个能力很强,品德很好,又有政治远见的名将[/b],[/quote]
恐怕有些自相矛盾。即然不能确切地说赵云有强的统军能力,又怎么能说他是名将呢?
赵云是非常让人喜爱的,读了演义,再读三国志,仍然喜爱他。因为他忠诚、品德好、勇敢、有见识等等。但是他的统军能力、独当一面的能力却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不论是史书上或小说中。
论说某人虽然不曾独立领军,没有辉煌的战绩,但却是名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没有能让他在历史上体现出来而已。这是一种主观的、非历史的观念,
白起、韩信都是名将,但并不让人喜爱。喜爱赵云也不需要硬给他戴上名将的帽子。

2003-9-17 12:49 秋孤寒
居士的看法有误,你所说的是统帅,而历史上有许多虽缺乏运筹帷幄能力,但驰骋沙场,攻必克、战必胜,赫赫有名,此即可谓之为名将。再说,若抠字眼,所谓名将必先有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谱》中那么多上将、中将、少将,恐大部分无赵云的家喻户晓吗?你能说他们不是名将?

2003-9-18 10:35 燕京晓林
左膀右臂一般用“股肱”,诸葛亮乃股肱。另外,赵云还有一次单独领兵作战,就是与张飞、诸葛亮从荆州增援四川战役,在拿下江州后分兵,赵云单独带兵沿外水进军成都,路上攻占了几座城池,不过估计守军都很弱。

2003-9-18 17:50 长乐居士
[quote][b]居士的看法有误,你所说的是统帅,而历史上有许多虽缺乏运筹帷幄能力,但驰骋沙场,攻必克、战必胜,赫赫有名,此即可谓之为名将。[/b][/quote]
历史上并没有赵云“攻必克,战必胜”的明确记录。我喜爱赵云,真希望能找到,可惜找不到。
一位只出过一本失败的小说,卖不出去,没有人看,不论他文学基础多么好,也不能称名作家。
一位理工基础甚好,作过一些发明,只是没有一个真正实用,能称有名的发明家吗?
即然是名将,当然是要统率军人作战的,而且应该有胜利的记录,若这些都没有,怎称名将?
喜爱赵云,不一定要把他没有的硬加给他。

2004-1-4 10:54 水月
听说赵云在那里的位置很特别,身在武官廊,身穿的却是文官的衣服,是么?

2004-1-7 12:18 秋孤寒
武候祠始建于西晋末年,唐代杜甫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明初武侯祠被并入昭烈庙,成为君臣合庙,两侧廊坊内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蜀汉文臣武将。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十一年重建。据说清人重文轻武,让赵云身着文官服饰,既显示赵云的智勇双全,又把他的地位拔高一层,体现了对赵云的敬重。

武侯祠前有一对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赵藩撰写的名联:

[color=blue]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color]

2004-1-16 00:27 dbw123123
[quote]原帖由[i]跋锋寒[/i]于2003-09-11, 22:46:28发表
对从风兄的看法有点疑义,引经据典并不可靠,字句间歧义颇多,而应从常理去理解更能把握其精髓。

⑴关于赵云角色的界定。
⑵为何不见赵云领兵打仗的记载。
⑶为何刘备不让赵云独挡一面。
⑷为何赵云的地位不高。

综上所述,虽不能确切说赵云统率力很强,但也找不到他不强的证据,现只能说赵云是一个能力很强,品德很好,又有政治远见的名将,这就足够我们去喜爱他。 [/quote]
声明本人对赵将军没有好感但也不会恶意贬低他。

不好意思,你这样的反驳实在太无力了,那请你找出他强的证据来,不能因为喜欢就说的天花乱坠,百般借口。我认为刘备看马谡和赵云还是对的,当然也只有等到马谡被斩,赵云成功撤军之后诸葛亮才恍然大悟,所以诸葛亮。。。。我还是不说的好,呵呵!

至于赵云没有得到重用,我想也只能认为就是你所说的~

2004-1-16 13:19 青蓝
赵云。。。。。。

不认为他有多强。但是资格倒是挺老的。

2004-1-16 18:53 superzz_0
名将的概念有差别。我也不认为赵云是个名将啊。我想起了魏国中护军韩浩。。。。。。。。

2004-1-27 21:58 江左
唉,俺当年费尽力气找来《资治通鉴》‘主骑兵’三个字

不想现在还有侍卫论

懒得理会咯

2004-1-28 04:15 琅邪愚者
赵云的定位,我想文官最不可取,不说也罢,至于护卫,就算早期干过护卫队长,但是后来还是被提拔了,没有能力怎么会被提拔呢?纯靠资历获得提拔,在今天我信,当年刘备用人我不信。既然不是文官护卫,那就是武将了,至于是怎么样的武将,看看战绩就知。对付不是很强的对手,赵云应付还是得心应手的,对于强大的对手,虽然没有大胜,但是败绩也只有箕谷一败,而且要知道对手可不是夏侯懋之流。因此愚者以为,和曹真司马这样统帅相比,赵云不及,因为这种人,不论对手都可以进退自如,真正做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谓统帅,宜少谋多决,不一定曹真司马这些人会有多少谋略,但是他们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分析谋士团的谏言,从中选择最佳的方略,这方面非常强。军事谋略和方略,多则滥,少则偏,统帅自己一个人谋略太多就会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方略太多就互相牵制,无所适从。因此,统帅的责任就是从谋士团的方略堆里选择最佳,谁选得好,谁就是好统帅。这方面,赵云远不如子丹孔明仲达之流。赵云的价值我想主要是在阵前,毕竟古代两军对垒要排兵布阵,所谓阵法之要,不是几个狗屁文人读几本阵法书就可以精通的,毕竟需要长期身处前军的武将积累经验得来,就像围棋,一个个定式究竟会对中盘战产生何种影响,不是看看定式书就可以明白的,必须长期实践中盘战斗,定式书是不会把定式一直写到中盘的。因此赵云的价值我想就在这里吧,长期肩负前锋将军的责任,使赵云积累了大量的兵阵经验。这方面比较强的还有吕布、高顺、夏侯霸、甘宁、于禁等等,这些人往往统帅能力——也就是方略选择上不行,因此很少独挑大梁(吕布和于禁挑了,但是败给曹操和关羽了),但是大军出动,往往少不了这些战将。曹操、刘备、司马、曹真、诸葛则是统帅,往往需要战将配合。此外,张辽、张颌、张飞、关羽、马超、孙坚等等,这些人则统帅战将两项都比较出众。
因此强赵云定义为猛将、战将比较好,他在阵前的作用我以为比同时期的其他战将强,比如张嶷、廖化、秦良、夏侯霸等等。至于名将头衔,有名就行,潘凤还“河北名将”呢,所谓名将就是“有名的将军”,冠于赵云有何不可?

2004-1-28 21:52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marktan[/i]于2004-01-28, 21:40:18发表
赵子龙应该算是一员优异的武将,毕竟他七进七出长坂坡啊 [/quote]
那是演义的说法。
按史实没见多么激烈的战斗,更别提七进七出了,且长阪的曹操部队也只有五千人。

2004-1-28 22:49 superzz_0
[quote]原帖由[i]琅邪愚者[/i]于2004-01-28, 4:15:30发表
赵云的定位,我想文官最不可取,不说也罢,至于护卫,就算早期干过护卫队长,但是后来还是被提拔了,没有能力怎么会被提拔呢?纯靠资历获得提拔,在今天我信,当年刘备用人我不信。既然不是文官护卫,那就是武将了,至于是怎么样的武将,看看战绩就知。对付不是很强的对手,赵云应付还是得心应手的,对于强大的对手,虽然没有大胜,但是败绩也只有箕谷一败,而且要知道对手可不是夏侯懋之流。因此愚者以为,和曹真司马这样统帅相比,赵云不及,因为这种人,不论对手都可以进退自如,真正做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谓统帅,宜少谋多决,不一定曹真司马这些人会有多少谋略,但是他们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分析谋士团的谏言,从中选择最佳的方略,这方面非常强。军事谋略和方略,多则滥,少则偏,统帅自己一个人谋略太多就会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方略太多就互相牵制,无所适从。因此,统帅的责任就是从谋士团的方略堆里选择最佳,谁选得好,谁就是好统帅。这方面,赵云远不如子丹孔明仲达之流。赵云的价值我想主要是在阵前,毕竟古代两军对垒要排兵布阵,所谓阵法之要,不是几个狗屁文人读几本阵法书就可以精通的,毕竟需要长期身处前军的武将积累经验得来,就像围棋,一个个定式究竟会对中盘战产生何种影响,不是看看定式书就可以明白的,必须长期实践中盘战斗,定式书是不会把定式一直写到中盘的。因此赵云的价值我想就在这里吧,长期肩负前锋将军的责任,使赵云积累了大量的兵阵经验。这方面比较强的还有吕布、高顺、夏侯霸、甘宁、于禁等等,这些人往往统帅能力——也就是方略选择上不行,因此很少独挑大梁(吕布和于禁挑了,但是败给曹操和关羽了),但是大军出动,往往少不了这些战将。曹操、刘备、司马、曹真、诸葛则是统帅,往往需要战将配合。此外,张辽、张颌、张飞、关羽、马超、孙坚等等,这些人则统帅战将两项都比较出众。
因此强赵云定义为猛将、战将比较好,他在阵前的作用我以为比同时期的其他战将强,比如张嶷、廖化、秦良、夏侯霸等等。至于名将头衔,有名就行,潘凤还“河北名将”呢,所谓名将就是“有名的将军”,冠于赵云有何不可? [/quote]
分析的不错,可是关于于禁的问题有些不对,于禁也是统率型的。。。。。。

2004-1-29 00:04 琅邪愚者
Super将军指教的是,于禁应该是两者兼备,更偏于统帅。

2005-9-15 17:35 小马828
[quote]原帖由[i]秋孤寒[/i]于2004-01-07, 12:18:18发表
武候祠始建于西晋末年,唐代杜甫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明初武侯祠被并入昭烈庙,成为君臣合庙,两侧廊坊内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蜀汉文臣武将。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十一年重建。据说清人重文轻武,让赵云身着文官服饰,既显示赵云的智勇双全,又把他的地位拔高一层,体现了对赵云的敬重。

武侯祠前有一对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赵藩撰写的名联:

[color=blue]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color] [/quote]
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这个无法理解,法正应该是文官第一吧,而赵云。。。这个,谁干的?

2005-9-16 09:38 黑传说
[quote]原帖由[i]小马828[/i]于2005-09-15, 17:35:00发表
[quote]原帖由[i]秋孤寒[/i]于2004-01-07, 12:18:18发表
武候祠始建于西晋末年,唐代杜甫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明初武侯祠被并入昭烈庙,成为君臣合庙,两侧廊坊内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蜀汉文臣武将。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十一年重建。据说清人重文轻武,让赵云身着文官服饰,既显示赵云的智勇双全,又把他的地位拔高一层,体现了对赵云的敬重。

武侯祠前有一对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赵藩撰写的名联:

[color=blue]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color] [/quote]
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这个无法理解,法正应该是文官第一吧,而赵云。。。这个,谁干的? [/quote]
"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立庙的目的在于教化,而法正有个缺点:出卖刘漳,而且治成都有些问题,因此不可能放第一,另外,而诸葛因为已经立祠,就没放进来,因此也就剩下庞统了。
至于赵云,可能也象大家现在这样喜欢他,因此放第一

2005-9-17 02:21 村夫
[quote]原帖由[i]小马828[/i]于2005-09-15, 17:35:00发表
[quote]原帖由[i]秋孤寒[/i]于2004-01-07, 12:18:18发表
武候祠始建于西晋末年,唐代杜甫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明初武侯祠被并入昭烈庙,成为君臣合庙,两侧廊坊内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蜀汉文臣武将。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十一年重建。据说清人重文轻武,让赵云身着文官服饰,既显示赵云的智勇双全,又把他的地位拔高一层,体现了对赵云的敬重。

武侯祠前有一对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赵藩撰写的名联:

[color=blue]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color] [/quote]
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这个无法理解,法正应该是文官第一吧,而赵云。。。这个,谁干的? [/quote]
这年暑假去过成都武侯祠,文臣廊里沒有法正,李嚴、魏延更是文武皆无。

李嚴、魏延好理解,法正沒有我倒真不知為何了。

2005-9-17 12:48 村夫
[quote]原帖由[i]言志[/i]于2005-09-15, 20:02:08发表
赵云的确没有太多统兵的经验,由此看来他应该是属于猛将类的,也就是不善于统御大军而精于冲锋陷阵,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猛将. [/quote]
毫无逻辑關係。

2006-1-18 09:05 廖化将军
找到了点象样的说法:

1、法正原来是有的。

2、庙初建于晋。和蜀国灭亡仅差200多年很多东西能说明点问题。但文武塑象刚好相反,是满清按忠的标准胡搞的。

以后不敢再拿这塑像来说事了。

2006-1-18 09:36 西凉董仲颖
其实人再不在庙里并不代表他地位高不高,庙是后人修的啊,

2006-1-18 09:40 廖化将军
全文地址:http://book.vlike.com/ChapterInfo/992/992491.asp

大概内容摘录:

南北朝时将原建在成都少城内的武侯祠迁到惠陵旁,“以臣伴君”,是儒家文化中君臣关系的具体反映。祠内唐宋时期原有刘禅专祠,当然也有塑像。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两王难当二堂》说:“蜀先主祠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挟即武侯祠,东挟即后主刘禅祠。蒋公堂帅蜀,以禅不能保有土宇,因去之。” 清代在重塑武侯祠塑像时,入选对象无论职务高低、贡献大小,都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忠。刘禅、法正、彭羕 、廖立、刘封、李严、刘琰、魏延、杨仪、谯周等一大批蜀汉重要人物之所以落选,那就是他们在过不了“忠”的“政审”关。


玄宗天宝七年(748),正式下诏:历代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臣按后世祭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始于此。所谓忠臣,十有六人,商箕子、微子、比干,齐管夷吾、晏婴、晋羊舌、叔向、鲁季孙行父、郑东里子产、燕乐毅、赵蔺相如、楚屈原、汉霍光、萧望之、丙吉、诸葛亮也。......以上并令郡县长官随其所在立为祠宇,春秋二时择日致祭(《旧唐书·玄宗下》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三国人物中,只有诸葛亮一人入选。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诏:前代功臣、烈士,详其勋业优劣以闻。有司言:齐孙膑、晏婴、晋程婴、公孙杵臼、燕乐毅、汉曹参、陈平、韩信、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关羽、张飞、诸葛亮、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徵、李靖、李绩、尉迟恭、浑瑊等,皆勋德高迈,为当时之冠。晋赵简子、齐孟尝君、赵赵奢、汉邴吉、唐高士廉、唐俭、岑文本、马周为之次。南燕慕容德、唐裴寂、元稹又次之。诏孙膑等各置守冢三户,赵简子等各二户,慕容德等禁樵采。其有开毁者,皆具棺槨、朝服以葬,掩坎日致祭,长吏奉行其事。(《宋史·吉礼八·先代陵庙》《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二百八十四卷名宦乡贤祀典部》)宋廷的这个规定,比唐廷的规定又进了一步。除诸葛亮外,又新选入了刘、关、张,三国人物由一名升为四名,全是蜀汉人物。

《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遣官,行三献礼。”又据《元史》卷32《文宗纪一》载:“庚辰(1340),太白犯亢宿。......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祠其庙。”

《明史》卷50《礼志四》载:洪武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附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是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在从祀的三十六人中,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永乐年间,又在京都建汉寿亭侯关公庙。明洪武年间的大调整,同时也是大维修。明王士性《入蜀记》说:“乙卯,詹牧甫约为浣花之游。乃与元承自中和门出,过万里桥南,昔费祎使吴,诸葛孔明送之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复南数里,至昭烈陵,祠先主、武侯,配以关、张、北地王、 诸葛瞻、傅佥,蜀都忠义可想。坊称际会,殿名明良。陵在殿右,登陵,城内外俱在盼中。”(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之《五岳游草》)可见,这次调整,武侯祠内只建有一殿,名“明良”,殿内塑有先主、诸葛亮、关羽、张飞、北地王刘谌、诸葛瞻、傅佥七人的塑像。

迄至明代,武侯祠的管理体制一直不太清楚。不过,据《昭烈忠武陵庙志》记载,明代时武侯祠已有“祀田”三十九亩以上。

康熙朝,曾专门下旨“成都祀诸葛亮”。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年间,僧人看守武侯祠。《昭烈忠武陵庙志》载:雍正五年,武侯祠由僧人看守变为了由道人看守。

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率义军入川,四川民间普遍流行“张献忠剿四川”的传说。
康熙初年的四川巡抚张德地应是清初平定四川后,第一个来到武侯祠的高级官员。他在《重修昭烈陵碑记》中说:“余奉命抚蜀,偶过万里桥,行西南不数武,有昭烈陵、武侯祠在焉,遂芟荆诛棘,瞻拜之,徘徊良久,虽鹿走草萋,而陵、寝无恙,且祠侧碑记犹存,余拂拭读之,则裴中立撰文......。西蜀自罹献逆焚戮,万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坟墓,莫不掘毁无遗,独昭烈一冢历久常存,巍然如故。”

道光二十九年(1849),成都著名学者刘沅主持了培修和调整。刘沅字止唐(1767——1855),乾隆五十七年(1793)举人,其后三试不第,著述等身,弟子数千人。所著《明良志略》,系道光二十九年主持武侯祠塑像调整时的碑文。 武侯祠内现存47尊塑像中,25尊是刘沅此次重塑。 这次调整,在昭烈殿则增加了关平、赵累、关兴、张苞、张遵、周仓。文臣廊增塑庞统、简雍、傅彤、董和、秦宓、杨洪、马良、程畿,武将廊新塑了赵云、孙乾、张翼、王平、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等十九尊塑像。同时,刘沅还按儒家文化标准,在两廊撤去了原有的法正、刘巴、许靖、李彪、张虎等人的塑像。

2006-1-19 10:25 西北死士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3-09-09, 15:57:35发表
[b]以刘备的识人能力,如果说赵云的确有较强的统率能力,可以成为一员大将的话,我想赵云决不会到了刘备死后才得以出战一场.[/b]

从风兄,这句话有点问题。这事只能正着推,而不能反着推,只能根据刘备一生的用人情况而判定刘备用人比较准,而不能倒过来,比如说,毛泽东打战很厉害,是根据他一生的战争经历而总结的,而不能说因为毛泽东打战很厉害就判定毛泽东的指挥就全都是对的,毛泽东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嘛。刘备也是如此,刘备确实也识人,但刘备也有不识人的时候,比如庞统、蒋婉等。所以不能根据刘备识人,而断定赵云不行,曹操不是也识人吗,曹操的用人错误也不少。

推论本身也有问题,是不是赵云有能力刘备就非提拔不可?完完全全的维才是举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一定深有体会,比如是公司经理水平高,识人能力强,而自己能力又很强,经理是不是一定要提拔你做部门经理?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很多,1、经理和你性格不合,关系不好,怕你跟他配合不好,。2、位置满了,别人先上,你就先等着吧;3、与同事关系不融洽,怕提上去别人有意见;4、经理任人维亲,喜欢任用亲信,怕你不听话,不喜欢你;5、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现在这个位置暂时还离不开你,而别人顶不上你的位置,先呆着吧。6、你自己虽然能力很强,但领导别人的能力却不行,还是当下属好。7、部门经理待遇没提高多少,而责任却蛮大的,自己不愿意干,经理提拔你的同时还给你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自己觉得不划算。。。。。。。。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b]
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b]

[/quote]
[QUOTE]赵云当时还是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的骑兵是很多的,所以赵云跟刘备去征讨袁绍,带一部分骑兵一点都不奇怪。[/OUOTE]
如果没记错的话 当时大耳身边有一队精锐的幽燕乌桓杂骑
跟随大耳多年  后来成为蜀汉的精锐部队之一(也死的差不多了)

2006-1-23 21:01 xlxxg
陈寿评价“ 其灌、滕之徒欤?”就是说:不是萧何那样的文官,也不是张良那样的谋士,还比不上韩信那样的统帅,仅仅是———— 数一数二的武将。

2006-1-25 00:00 西北死士
[quote]原帖由[i]xlxxg[/i]于2006-01-23, 21:01:28发表
陈寿评价“ 其灌、滕之徒欤?”就是说:不是萧何那样的文官,也不是张良那样的谋士,还比不上韩信那样的统帅,仅仅是———— 数一数二的武将。 [/quote]
这句话是彰其忠义的.......
好无疑问 没必要拿出来咀嚼

2006-1-25 00:59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3-09-09, 14:47:35发表
这两个问题以前曾讨论个多次,赵云是文官之说来源于在一些宗庙里,赵云着文官服,这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给赵云改得服饰,在成都的庙里赵云是穿武将服装的。从赵云的一生来看,毫无疑问是武将了。

赵云是侍卫(或保镖、卫队长)之说,此说最早风靡应该是来自沈伯骏的《论赵云》“马乡语”,后来经过巴西马忠的“发扬光大”,写了篇《关于对赵云一生的叙述及其评价》,将“为先主主骑”这个主骑定性为卫队长,然后后面又有人继续引申,根据赵云在长板坡救后主以及截江夺阿斗等,认为赵云一直做保镖工作,把赵云定性为保镖头子之类。 [/quote]
成都的武侯词/汉昭烈庙里, 赵云也是文官打扮啊. 有图为证:

2006-1-27 01:18 hhxx18
[quote]原帖由[i]西北死士[/i]于2006-01-25, 0:00:43发表
这句话是彰其忠义的.......
好无疑问 没必要拿出来咀嚼 [/quote]
陈寿之评价怎可能只是彰其忠义?灌,腾之徒虽谈不上统帅,但也是数一数二的将军,陈寿将赵云与之相比,可以认为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肯定了。

赵云传里也提到赵云分兵江州,合诸葛于成都,怎么就不算是统兵打仗了?至于一路上守军强弱,则不可主观断之。

2006-1-27 19:35 小行者
顺平侯

文官味道浓厚


他要是在韩国  那就是    内禁卫从事官(闵正浩),最多也就是内禁卫将

子龙应该是个由武职逐渐转向文职的官员,名义上是武将,实际上亲临战场的就会不多——敌人打到家门口了 他也就是个守门看粮草的。


可惜  西川实在是没什么人才,蜀中无大将 廖华充先锋

出师表表扬的几个人,斗斗又不爱惜
惨!

2006-2-2 02:05 kelvinbel
赵云=陈宫+颜良+高顺。

2012-11-9 21:37 鬼唱詩
[quote]原帖由 [i]财务成本管理[/i] 于 2003-9-9 14:09 发表
在原真田家现游史论坛的两位管理员非要说赵云是文官或侍卫,理由吗。。。贫乏的可怜,大概就是说赵云一生只打过一场撤退战而已。 [/quote]

他們的着眼點是趙云的 function, 不是他的武官職位.
如果你問我趙云是文是武, 我肯定會說他是武官, 主要功能是侍卫長.

2012-11-10 00:37 小兵1234
侍衛隊長跟將領有模糊地帶。
典偉、許褚嚴格說來都算侍衛隊長,但他們也有編制批部隊。可進行任務,那算是武將還是侍衛而已?
趙雲更是獨立領兵的事跡,所以應該還是算武將。

2012-11-10 00:38 小兵1234
回复 #43 小兵1234 的帖子

好吧。我之論點根據自雲別傳。
若覺得信度不高者,請自動忽略。

2012-11-10 01:56 dasha1989
卫戍军区司令和警卫营长性质一样?!

2012-11-11 18:25 暴民
其实没有任何史料讲过赵云是当侍卫的,一进入刘备班底已经是统领骑兵的指挥官,后来主要的是当将军、都督。文职最多是有短暂时间兼任太守,后来是否还有兼任其他文职则史料欠奉。

2012-11-12 00:17 KYOKO
如果木有三国演义的渲染赵云是啥地位,俺赶脚不高:hz1001:

2012-11-12 00:46 杀魔客
若说赵云只是保镖有些过分,但也不像演义所说的那样是战神级人物,赵云的临阵指挥不如张飞魏延,统御大军不如关羽马超,冲锋陷阵不如黄忠,他可以游刃有余地指挥小部队,在统领大军的时候只能做到合格做不到出色,应该属于中上类型的将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