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8-23 09:53
江東陸伯元
八音克谐之杂谈
热爱生活的人很少有不喜爱音乐的,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远古没有音乐的年代。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伟大的祖国,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母渡出土的骨哨;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篪、瑟等。先秦时期的乐器,当时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种。仅在《诗经》中提到的就有29种,据统计,其中:吹奏类(箫、管、籥、埙、篪、笙)计6种;弹弦类(琴、瑟)两种;打击类(鼓、钟、钲、磬、缶、柷、圄、铃等等)共达21种。
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音乐的发展进程中,乐器品种也在逐渐增加。周代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材料区分乐器的分类法。此分类法不尽严格,清末一度废除。还演变出一些乐器组合的形式,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依然能看到一些历史的遗留。比如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横箫一对、高胡、土胡、小三弦、锣、鼓、跋共八件);山西“五台八音会”(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小镲、大锣、云锣等)。
“八音”在我国古典音乐史上,是一个专有名词。具体、明确地体现了古代乐器分类法。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八类。8类乐器是我过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创造的本民族的传统乐器。即“华夏旧器”,为后世雅乐所专用。
金:指以金属制造的乐器。如钟、铃、镈①、铙②、钲③等。
石:即以石或玉制成的乐器。如磬(石磬和玉磬)④。
土:以泥土烧制而成的埙、缶等。
革:用兽皮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乐器。如鼓、鼗、鞞等。
丝:指以蚕丝等物做琴弦的琴和瑟等乐器。
木:是用木板制成的板、柷、敔等乐器。
匏:指用葫芦制作而成的笙、竽等乐器。
竹:指以竹子制成的箫、管、籥等乐器。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天相夺伦,神人以合。” ⑤----意为诗歌咏唱、乐器演奏都要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必须“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 ⑥----美妙和谐、悦耳动听,神人以合的理想境界。不难看出“八音克谐”是《尚书》中美学观点的重要表达。
我们都知道研究远古时期,现存的参考资料不多。《尚书》是描绘商周历史条件及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即“上”,因是上古以来之书,故名《尚书》;儒家奉为经典,曰《书经》。其中存有商周时代重要史料,但有关尧、舜、禹的记载多半是后世儒家学者根据传说附会而成,故其中文字有些不可能是虞舜时代的历史实录。如律和声之说在传说中的虞舜时代根本不可能产生,而是产生于音乐已经高度发展了的春秋战国时代。但即便如此,也至少说明这在《尚书》成书的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善于就地取材,制早了8大类乐器(以后逐渐形成我国的氏族乐器系列),而且颇讲究音乐演奏的和谐美,并能根据诗歌声律的不同特点及相关联系,强调并达到整体的和谐完美。
“八音克谐”中所蕴涵的“和”这一美学概念,是现存古籍中的最早记载。所反映的多样统一的美学观点,在中国音乐史上有深远的意义。由于在中国早期社会中,诗、歌、舞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故“八音克谐”不仅是对音乐整体协调性的要求,也是对全部文艺作品的整体调协性的要求。
评 注
①“镈”:古乐器,一种大钟。历史上还出现过一种叫“镈”的农具,类锄。
②古时“铙”与现代打击乐器不同,古代是青铜制,似铃而大,无舌有柄,举奏。
③古代一种用青铜制成的的打击乐器,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
④与现代寺庙中的钵形响器不同。古代以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
⑤见《尚书·尧典》:帝曰……
⑥见《国语·周语下》
主要参考书目: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事典》
2006-8-24 22:31
湘江子龙
中国古代的八音,一直就是指的这些个.
就客观而言,中国古音乐的"和",看起来还是更象是乐器材质的和谐共鸣.中国古代音乐只分为工商角徽羽五声,中国古典音乐很少能有出现西方的那种完整的和声体系.这一直就是西方音乐人诟病中国音乐的一个地方.
不过从“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这段来看,还是很有点现代乐队的味道嘛.
丝竹以行之,这为电子琴,主旋律,
革木以节之,很明显就是架子鼓了,
瓦以赞之,这就象贝司了,
匏以宣之,这个倒是不象吉他,但是很象一般乐队中间演绎的萨克司风之类的,
而金石以动之,貌似几千年来作用也没改变过,,想想一般乐队里的那个打击的作用吧.:q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