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8-6 10:23
司徒苍月
【旅游】一个真正的古代宫廷
故宫鸟瞰图
[img]http://www.5473.com/tools/map/images/d/27.gif[/img]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完善的宫殿建筑群,藏有许多艺术珍品,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宫殿。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
??明永乐四年始建,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至今560多年中历经24个皇帝。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仍保留原来布局。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周围宫墙长约3公里,四角屹立风格的瑰丽富饶脚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壁垒森严的城堡。故宫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利的主要场所。明、清两代统治者的重大典礼都举行于此。主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殿高28米,是故宫最高大堂皇的殿堂。当年帝王升座时,殿前鼎燃香烟缭绕,殿廊金鼓齐鸣,文武百官缅拜行、礼同呼万岁,一派威严气氛,使人望而生畏。中和、保和殿分别为古代帝王阅览奏章和科举殿试的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妃们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故宫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有天安门和端门,形成宫门前面建筑的前奏。
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大量珍贵文物,是历史和历史艺术的重要资料,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故宫已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6-8-6 10:23
司徒苍月
乾清宫
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也都在这里进行。
乾清宫正殿悬挂着“正大光明”巨匾。这四个大字是清代顺治御笔亲书的。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标榜光明正大,暗地里却勾心斗角,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自雍正朝开始,为了缓和这种矛盾,雍正皇帝采取了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定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一同验看,由被秘密指定的继承人来即皇帝位。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办法也就无需使用了。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千叟宴。一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次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规模最大,年龄在六十年以上的有关人员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宴会,其中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各种人都有。乾隆皇帝当时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以拐杖及其他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和诗三千四百多首。显示“普天同庆,共享升平”,以安抚民心。
在清代,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柩的地方,不论皇帝死在什幺地方,都要先把他的灵柩(叫梓宫)运到乾清宫停放几天。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都曾把他们的灵柩运回乾清宫,按照规定的仪式祭奠以后,再停到景山寿皇殿等处,最后选定日期正式出殡,葬入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或易县的清西陵。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qianqinggong.jpg[/img]
2006-8-6 10:24
司徒苍月
交泰殿
在清代,皇后生日叫千秋节。那天,皇后要在交泰殿举行典礼,接受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亲王、郡王的妻子)等的朝贺。据载,咸丰六年(1856年)七月十二日,咸丰皇帝 的皇后钮祜禄氏二十岁生日,在这里举行二旬千秋节典礼。
交泰殿也是存放清代二十五宝(皇帝行使权力的印章)的地方。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选定二十五方宝玺,存放在这里。每方宝玺都有不同的用途,如“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诏书、录取进士公布皇榜;“制诰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军事方面。宝玺置于上面覆盖着黄绫的宝盒内。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
陈列在交泰殿的自鸣钟,是嘉庆三年(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外壳是中国式楼阁型木柜,通高五米八零,分上中下三层。钟楼背面有一个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自鸣钟走动后,可按时自动打点报刻。这座自鸣钟虽然已经历二百个年头,现在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到时打点,到刻报刻,声音清脆宏亮,可见制造精细,工艺精良。
铜壶滴漏也叫漏壶,是我国历史上传统的计时器。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时方法。陈列在交泰殿的铜壶滴漏,是乾隆十年(1745年)制造,是我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至为珍贵。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jiaotaidian.jpg[/img]
2006-8-6 10:24
司徒苍月
坤宁宫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
清代,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在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绪两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皇帝大婚极为豪华,挥霍十分惊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载淳大婚,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白银五百五十万两。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kunninggong.jpg[/img]
2006-8-6 10:25
司徒苍月
乾清门
乾清门是后三宫的正门。大门之前是一个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仅30米的狭长广场,既把前朝与后寝分开,又使两部分建筑在平面上连成一体,高度上的过渡也很自然。
在清代,这里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听政时,皇帝坐在临时安设在门中间的宝座上,由内阁官员奏事,皇帝降旨抉择。御门听政最勤的是康熙皇帝玄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大学士奏请皇帝隔三四日御门听政一次即可。康熙皇帝没有同意。并说:“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因此,一些国家大事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清军两次反击沙俄侵略中国的雅克萨之战的决策,都是康熙皇帝御门听政时作出的。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门东有一排矮房,为外奏事处、散秩大臣值班处、文武大臣待漏之所及侍卫值宿房。矮房对面为宗室王公奏事待漏之所。乾清门西为内右门,门西也有一排矮房,为军机处、总管内务府大臣办事处及侍卫值宿房。矮房对面为军机章京值房。
在乾清门外两侧,陈设着十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背衬红色宫墙,富丽堂皇。这是宫中的露天陈设品,也是贮水防火的用具。缸自重四千斤,盛水也是四千多斤。宫中共有鎏金铜缸二十二口,加上其他铜缸、铁缸,共三百零八口。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qianqingmen.jpg[/img]
2006-8-6 10:25
司徒苍月
储秀宫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
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廊壁上刻有大臣们恭笔楷书的阿谀奉承的颂词。把整个庭院装饰得庄严古朴。
储秀宫的内部装修精巧华丽。正间后面是楠木雕纹玻璃罩背。罩前设地平台一座,平台上摆置紫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设宝座、香几、宫扇、香筒等。
宫内的陈设富丽堂皇,各种家具多用紫檀、花梨等硬木制作。陈设品中有精雕细刻的牙龙船和凤船,有祝寿的象牙玲珑塔,有缂丝的福禄寿三星祝寿图,有点翠凤凰和花卉挂屏,有名贵的竹黄多宝格,有花梨木嵌宝石的柜橱。扒?有用翠、玉、宝石连缀起来的花卉盆景和梳妆台。这些名贵的工艺品,体现了当时精巧工艺的水平。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chuxiugong.jpg[/img]
2006-8-6 10:25
司徒苍月
体和殿
体和殿面阔五间,前后开门,当中一间为过道,可以进出。东二间相连,西太后住储秀宫时,在这里吃饭(叫进膳)。西二间亦相通,为其饭后饮茶的休息室。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皇帝十七岁时,西太后在体和殿主持为他选皇后和妃子的仪式。当时候选人共五名,为首的叶赫那拉氏是都统桂祥之女(西太后的侄女),其次为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再次是礼部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当时西太后坐在上座,光绪侍立,公主、福晋等站在后面。前面长桌上放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两对,为中选证物。皇帝选中的皇后赠予如意,选中的妃子赠予荷包。西太后指着五位女子对光绪说:“皇帝!你选中合意的皇后,即授予如意。”随即将如意交给光绪。光绪持如意走向德馨之女,方欲授予,西太后大声喊道:“皇帝!”并努嘴暗示授予桂祥之女。光绪一愣,随即领会西太后的意思,不得已将如意授予桂祥之女(即隆裕皇后)。西太后看出光绪看中了德馨之女,如选两女为妃,也必有夺宠之忧,于是她不容再选,匆匆命公主将荷包授予长叙的两个女儿(即瑾妃和珍妃)。这样,光绪选后妃这场“戏”,由西太后导演之后便草草收场了。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tihedian.jpg[/img]
2006-8-6 10:26
司徒苍月
长春宫
长春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敬修内则”。明代天启皇帝的妃子李氏,曾居住在此宫。 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在这里住过。孝贤皇后的东珠顶冠、东珠、朝珠等件,曾在这里陈设。 晚清时,同治皇帝亲政后,西太后也曾在这里居住。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西太后四旬大寿,办理长春宫佛堂、正殿、后殿及体元殿佛堂等处铺设地毯、床毯、帘幔、坐褥、靠背、桌套、杌套等项三百多件,共用白银十七万多两。西太后除在这里看戏之外,无可消遣,还召令唱盲词者入宫,演说诸般故事。
长春宫廊庑的四面墙壁上,绘有十几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一组大壁画,有的是“怡红院”,有的是“潇湘馆”,有的是贾母逛大观园等。绘制的人物栩栩如生;亭台楼阁等景物,富有立体感。布局结构,巨丽精整,画笔精细,典雅清秀,显示晚清时期画师们的精湛艺业和深厚功力。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changchungong.jpg[/img]
2006-8-6 10:26
司徒苍月
永寿宫
永寿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令德淑仪”。
永寿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曰长乐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曰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更名永寿宫。清沿明旧,于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三十六年(1697)、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或大修。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里装修,明间前后檐开门,次间、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棂花隔扇门、窗。前东西为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后殿东西有耳房。院东南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格局。明为妃嫔、清为后妃所居之处。清顺治帝董鄂妃、恪妃、雍正后、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
明万历十八年(1590)皇帝曾在此召见过大学士申时行等;崇祯十一年(1638)以灾异屡见,帝斋居于此。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五十四年(1789)公主下嫁均设宴于此。光绪年此宫前后殿均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建筑至今完好。现为文物陈列室。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yongshougong.jpg[/img]
2006-8-6 10:26
司徒苍月
翊坤宫
翊坤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西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每逢各种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子们的朝拜。西太后五十寿辰时,曾在这里接受大臣们朝拜。
翊坤宫初曰万安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嘉靖十四年(1535)改曰翊坤宫。清沿明旧,于顺治十二年(1655),光绪十年(1884)重修。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后带廊,前后檐明间均开门,次间、梢间为槛墙、支窗。外檐装修与储秀宫相同,为清光绪时所改。前东配殿为延洪殿,西配殿为元和殿,后殿为体和殿,亦有东西配殿为平康室、益寿斋。
翊坤宫原为二进院,光绪年将后殿改为穿堂殿,东西耳房亦改1间为通道,而与储秀宫连成四进院。明清为妃嫔所居,现建筑 完好。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xukungong.jpg[/img]
2006-8-6 10:27
司徒苍月
太极殿
太极殿是内廷西六宫之一,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曰未央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以世宗之父兴献王朱硝生于此宫,更名曰启祥宫。
清初沿袭明朝旧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咸丰九年(1859)、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或大修。清晚期改曰太极殿。太极殿原为两进院,咸丰九年(1859)改后殿为穿堂,遂与长春宫连为四进院落。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后出廊,明间开门,扇风门,万字锦地团寿字群板,次间、梢间均为槛墙、步步锦支窗。室内间以花罩、扇相隔。殿前方有高大的琉璃影壁,为咸丰九年大修长春宫时添建。东西有配殿各3间,原檐里装修,北次间开门,咸丰九年时改为前出廊,明间开门。后殿现曰体元殿,亦有东配殿怡性轩,西配殿乐道堂。东西各有耳房3间,其中一间辟为通道连通后院。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乾清、坤宁两宫灾后,明神宗朱翊钧曾在此宫居住;清同治、光绪时,慈禧太后曾居此及长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的瑜贵妃亦曾居此。现建筑完好。今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taijidian.jpg[/img]
2006-8-6 10:27
司徒苍月
咸福宫
咸福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初曰寿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曰咸福宫。
清沿袭明朝旧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修整。殿为两进院,前殿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式顶,制与西六宫其它五宫不同。但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相同。檐里装修,明间开门。前东西有配殿,殿各有耳房数间,山墙两侧有卡墙,有随墙小门,通后院。后殿曰同道堂,亦有东西配殿,东曰琴德,西曰画禅室,后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此宫清为后妃所居。
清嘉庆四年(1799),嘉庆帝曾以此宫为苫次。道光帝琳贵人(即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都曾在此居住。现建筑完好。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sangong/image/image-xianfugong.jpg[/img]
2006-8-6 10:27
司徒苍月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紫禁城台基通高37.44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门窗浮雕云龙图案, 室内用一种称作金砖的质地坚细的方砖墁地,正中放置宝座。宝座两侧有6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神彩飞动,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明清两朝,每逢元旦(春节),冬至,万寿(皇帝生日)及登基,大婚,命将出师,殿试传胪,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典礼。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taihe.gif[/img]
2006-8-6 10:28
司徒苍月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面,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四角攒尖顶方亭建筑。其深广各三间,周围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钻尖式,中央最高处安装着镀金的圆形宝顶,仿佛巨大的宝珠。其尖顶部,正是四条屋梁交会处,其木构件最忌受雨水腐烂,在它的顶端罩上一个完整的金属宝顶,有效地保护了钩件。中和殿基本上是为太和殿的活动做准备的场所。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以示真切。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zhonghe.gif[/img]
2006-8-6 10:28
司徒苍月
保和殿
保和殿在故宫中和殿后,为故宫三大殿之一。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神寿安康,天下太平,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仅身殿,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乾隆时重修。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 平面呈长方形,黄琉璃筒瓦四角钻尖顶。清时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清王公贵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 乾隆后期118世纪来,保和殿也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殿式的处所。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baohe.gif[/img]
2006-8-6 10:28
司徒苍月
文华殿
文华殿在建筑布局上,是三大殿的右翼,在功能上,则是外朝三大殿的补充。
文华殿前有文华门,后有主敬殿,东西向有配殿。东侧还有跨院称传心殿。是“经筵”前祭祀孔子的地方。院内有一井名叫大庖井,井水甘甜,名冠京华。
文华殿在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后来由于几位太子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换成黄瓦,著名的经筵典礼在这里举行。
明清两朝皇帝御“经筵”都是在春分、秋分两季。皇帝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经筵御论使用满语和汉语各讲一遍。文臣们跪在御前,聆听皇帝御论。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文化素养都非常高深,皇帝讲得兴高采烈,来了情绪,还会指名文臣辩论。然后,皇帝赐给大家清茶一杯,稍事休息。最后,作为对有幸参加典礼的文臣们的特殊奖励,皇帝率大家打开文华殿后门,来到殿后文渊阁,赏赐文臣们翻阅阁中藏书。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image-wenhuadian.jpg[/img]
2006-8-6 10:29
司徒苍月
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的北面,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建成,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
紫禁城宫殿中用以贮藏图书的主要地方就是文渊阁,世界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曾经藏在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书箱盛装,安置在书架上。 《四库全书》编纂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耗时十年,收集了秦到清朝前期的各种图书3500种,按经、史、子、集四大类编纂,故称《四库全书》共有3600余册,内容相当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该书缮写7部,共建7座楼阁贮存。其中以宫中的文渊阁最为壮观。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于1948年年底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另外,故宫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image-wenyuange.jpg[/img]
2006-8-6 10:29
司徒苍月
武英殿
武英殿在建筑布局上,是三大殿的左翼,在功能上,则是外朝三大殿的补充。
武英殿与文华殿东西对称,在明代也是皇帝的便殿,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率部攻入北京后,曾在此即皇帝位。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顺治帝住在大内乾清宫,摄政王多尔衮则住在明朝皇帝的“南内”(故址即今东华门外南池子两侧地域),而以武英殿为其理事之所。
武英殿名虽“武英”,实则不符。从乾隆时期开始,武英殿设宫中修书处,清朝大批图书在这里编辑,刻版、刊印,世称“殿本书”。整个清代,武英殿编刻的图书达1200多种。这些书有满、汉、蒙、藏等多种文字,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用文化发展和团结统一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image-wuyingdian.jpg[/img]
2006-8-6 10:30
司徒苍月
浴德堂
武英殿西侧有一处高台,上有三间小殿,称为浴德堂。浴德堂与周围其它建筑一样,都是修书、刻书的办公室和工作间。
浴德堂后面有一个土耳其式建筑,这是一座平面呈圆形,内壁用白色琉璃砖砌筑,上有透明穹窿顶的浴室。浴德堂有后门,通过白琉璃砖砌筑的走廊,与浴室相连。浴室西墙外还有水和锅炉房。明代皇帝在武英殿斋戒,又能在此洗浴。清代在武英殿设修书处,此浴室可能被改造成薰蒸书版的车间。民国初年,外间盛传此处是乾隆时香妃洗浴处。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在平定回部(今新疆)大小和卓木叛乱后,得到一个美女,此女遍体异香,人称“香妃”。古物陈列所在从沈阳皇宫和承德离宫运来的文物中发现一张戎装女子画像,便附会为香妃;又把武英殿后浴德堂及浴室说成香妃沐浴处,把这张画挂上去,供人参观。
而历史学家经过严肃考证得出结论:武英殿在乾隆时为大臣们修书的场所,是不可能让香妃在此洗澡的。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image-yudetang.jpg[/img]
2006-8-6 10:30
司徒苍月
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也有。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image-wumen.jpg[/img]
2006-8-6 10:30
司徒苍月
金水桥
在太和门前,有一条形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并列的石桥,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五座石桥叫外金水桥)。内金水河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引进紫禁城内,曲曲弯弯向南向东再向南,或隐或现,或宽或窄,与紫禁城东南角外的护城河相通,全长为两千多米。而以太和门前的河段最宽、最规整,装饰也最为华丽。河底与河帮全用白石砌成,两面河沿设有汉白玉的望柱和栏板。
五座内金水桥居中的最长最宽,为主桥,过去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五座石桥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栏板刻有云龙纹的纹饰,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宛如玲珑剔透的雕冰砌玉,卧于碧波之上,位于四周高大建筑的红墙黄瓦之中,更显得素雅美丽。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image-jinshuiqiao.jpg[/img]
2006-8-6 10:31
司徒苍月
太和门
太和门是三大殿的正门。明代封建王朝灭亡后,清代封建统治者接管紫禁城不久,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顺治皇帝福临曾在太和门颁发了大赦令。
在太和门外两侧,陈设大铜狮一对,东面的为雄性,前右爪踏一绣球;西面的为雌性,前左爪踏一幼狮,均作嬉戏状。铸造精美,神态生动。这是宫廷中的一种装饰,一方面显示宫廷的豪华,另一方面象征皇帝的尊贵和威严。此外,在紫禁城里还有鎏金铜狮、鎏金铜麒麟、鎏金铜象,陈列在宫殿前或宫门内外。
太和门里,是三大殿的宽敞的封闭式的庭院。庭院东面朝房的中间为体仁阁,西面与之相对称的是弘义阁;庭院四角建有秀丽的崇楼四座。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宫殿太和殿坐落在正北面的三台之上,使庭院显得广阔威严壮观。
[img]http://www.ccnt.com.cn/culture/zijincheng/chengyou/waichao/image/image-taihemen.jpg[/img]
2006-8-6 10:34
司徒苍月
承乾宫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现在未对游客开放,平日里总是大门紧闭,外人难睹真容。
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承乾宫不仅梨花出名,还藏着一段堪称几百年间宫中最凄美的爱情故事。清初,那位极受顺治皇帝宠爱的妃子董鄂妃就住在这里。
可以想象,多少次,董鄂妃与自己的心上人在此花前月下,夜半私语,卿卿我我,海誓山盟,谁能说这梨花没有为他们的爱情作过见证?”当时一位叫吴梅村的名流曾写下一首《清凉山赞佛诗》,虽未指名道姓,却字字句句点名所写的就是这“梨花院落”中的爱情。诗中写道:“张宴奏丝桐,新月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后来董鄂妃香消玉殒,正值秋季,梅村又写道:“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复树,芙蓉雕素质。可怜千里草,委落无颜色。”这“千里草”便暗指一个“董”字。
据史记,顺治皇帝为董鄂妃的葬礼耗费颇巨。在万分悲痛中,顺治皇帝命宫中的太监宫女为董鄂妃一起放声痛哭,哭得情真意切者有赏,于是“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裘”。相传这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婉,但由于史料记载得很少,留下这谜一样的故事给后人传诵。
[img]http://www.zjol.com.cn/pic/0/01/13/24/1132479_680884.jpg[/img]
2006-8-6 10:35
司徒苍月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img]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09/wb051109028.jpg[/img]
2006-8-6 10:37
司徒苍月
帝后情未了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掠走。次年英宗生还,回到大内。钱皇后出来迎见。分别仅一年,二十出头的钱皇后已经消磨得几乎变了一个人。钱皇后一只眼睛失明,行走时被人搀扶着,一条腿已经无用了。 八年前,一个十四岁的民间少女钱氏被选为英宗皇后。大婚后七载,钱皇后仍未生育,然而英宗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意,情义不改。他见钱氏家族贫寒、势力单薄,多次提出要加封后族,钱皇后每次都拒绝了。这种高风亮节,更令英宗敬佩。
正统十四年,英宗带兵亲征瓦剌。不久,英宗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到宫中,钱皇后五内俱焚。为了救回丈夫,她将宫中资财全部捐出,佐军迎驾。每天深夜,静静的宫院不停地传来钱皇后的哀泣声。吃、穿、休息的日常规律全部遗忘了,钱皇后只顾哭泣、祈祷,疲倦了就歪在地上,这样持续了一年时间,因受寒和长期弯曲,她的一条腿残废了。因流泪过多,一只眼睛也瞎了。这种残酷的自我折磨终于感动了上天,英宗归来无恙,钱皇后欣喜万分。 然而,由于景帝在位,英宗归来后只能作为太上皇住在紫禁城外的南内,郁郁寡欢。只有钱皇后守在英宗旁为其解忧。由于生活供给贫乏,钱皇后还经常亲手做针线活,让人拿到宫外卖钱,用来改善英宗的饮食。这样一直生活了七年,直到英宗复位。基于多年的患难,英宗更加重视夫妇的情义。早在大婚以前,少年的英宗就秉持夫妇为伦之始的观念,对夫妇情义看得很重。先有云南布政使周縖 ,其妻丧未多久,又娶一室,被巡抚郑辰指摘,杖罪革职闲住。
正统五年,逢朝廷下恩赦诏书,周縖上书为自己辩解说,只有在父母及夫丧时私下娶嫁者有杖一百之刑律,从未有妻丧嫁娶坐罪之条。周縖认为自己冤枉,要求廷议是非,昭示天下。年仅十四岁的英宗大怒,驳回其上书,命不再叙用此人。后来又有一位叫马良的都督同知,姿容俊美。英宗让他随侍左右,甚至与他朝夕相伴,对他的厚遇已无可再加。后来马良妻病故,回家居丧。过了一段时间,英宗在内苑中忽闻远处传来鼓乐之声,问左右是什么事?得知是马良续娶一个王侯家的女儿,英宗气愤地说:“奴薄心肠乃尔!”以后便不再召见马良。 皇帝和皇后如此一往情深,在中外历史上确实罕见。
2006-8-6 10:37
司徒苍月
狸猫换太子
明宪宗的皇后吴氏聪敏知书、通晓礼乐,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但宪宗并不喜欢。宪宗为太子时,父亲宫中有个叫万贞的宫女,比他大19岁。万氏见巴结皇帝无望,转而讨好比自己小19岁的太子,后来终于被派去侍候太子。宪宗16岁即位,万氏已35岁,但对万氏仍十分宠爱,封为贵妃。有的史书记载万贵妃长得丰满漂亮,宪宗见到她就眉飞色舞;但有的史书说她仿佛“假小子”,没什幺吸引人的。宪宗的母亲曾问宪宗:她有什么美的,让你这样神魂颠倒?宪宗说:每当她抚爱我,我就感到非常舒心,并不是因为她的相貌如何漂亮。吴皇后对万贵妃越发气愤,瞄准她有过失,狠狠地杖责了她一通。按古代规定,皇后负责管理后宫事务,对妃嫔宫女进行处罚,是其职权内的事。但在宪宗看来,吴后找茬打万妃,分明是跟自己过不去。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将其废掉,皇后的父亲被罚戍边。随后,宪宗立了一个老实软弱的王皇后。王皇后性情清净恬淡,从不去管那些闲事,宪宗还算满意。但这位皇后一生也不过有10来次与皇帝在一起,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万贵妃专宠一时,生了儿子却不能成活,于是天天盯着别人。怕别人生下儿子夺了宠。有一个姓纪的宫女怀了孕,万贵妃知道后大怒,派自己心腹宫女去给纪女堕胎。宫女心中不忍,回来告诉万贵妃说不是怀孕,是那女孩生病肚中长了硬块。万贵妃仍不放心,鼓动宪宗将纪女赶到安乐堂(在今中南海)冷宫去。纪女不久生下一子,秘密地不敢张扬,但还是被万贵妃知道了,派太监张敏去杀害此子。张敏知道宪宗年已40,尚无皇子,心想若此子留下,也算保住宪宗一条龙脉。于是偷偷地把此子藏了起来,并时时拿了吃的来喂他,住在附近的已废的吴皇后也不时来照料。
转眼之间已过6年。有一天,宪宗让张敏给他梳头,宪宗看到镜中白发,不禁叹道:“老将至而无子!”张敏见机会已到,忙匍匐地上,奏道:“万岁早已有子了。”宪宗诧异地问:“在何处?”张敏忙将前后经过说了一遍,并说皇子今已6岁。宫中很多人已知晓,只背着皇上和万贵妃二人。宪宗喜出望外,忙下令接皇子。关在冷宫中的纪氏怀抱儿子凄怆伤怀,眼含热泪说:“儿去,母便不得为生了。儿看见穿黄袍有胡须的,那就是你的父亲。”不多日,此子被立为太子,他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民间戏剧中有一出《狸猫换太子》,就是影射这段史事的。但纪氏更为悲惨,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她也被立为淑妃,可不过几日,就被万贵妃害死,太监张敏也被害。为了保护这位小太子,宪宗的母亲孝肃皇太后将他留在身边。万贵妃曾召太子吃饭,太子照太后嘱咐说已吃饱;又让他喝汤,也不喝,说怕有毒。万贵妃至此才感到自己末日来临,不久便忧愁病死,机关算尽丢了性命。
2006-8-6 10:38
司徒苍月
香妃的真相
传说乾隆帝在平定回部(今新疆)大小和卓木叛乱时,得到一个美女,此女遍体异香,人称香妃。乾隆帝把她带回北京,建造了一座宝月楼(今新华门)作为她的住处,楼外还营造西域式的牛街。武英殿之西浴德堂也是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乾隆帝想以此慰藉香妃的思乡之情,可是香妃常在袖中藏一匕首,决心以死来保全自己。乾隆帝虽不得近香妃之身,但也不忍舍弃。这样过了好几年,被皇太后知道了,就乘乾隆外出的时候,将香妃赐死了。
据历史学家考证,香妃确有其人,但名为“容妃”,是乾隆帝唯一的维吾尔妃子。清代称新疆为“回部”,故称香妃为“回妃”。她不是乾隆皇帝派大将抢进宫的,更不是叛乱头目的妃子,也没有被太后处死,而是自愿入宫,在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终老天年的一位杰出女性。
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帝小23岁。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大、小和卓木发动叛乱时,容妃之兄图尔都因不屈从叛酋,全家被迫由南疆叶尔羌迁到北疆伊犁。乾隆二十三年,清军征讨大、小和卓木,容妃的叔父额色伊、哥哥图尔都、堂兄玛木特,都奔赴叶尔羌,配合清军作战。第二年,大、小和卓木叛乱被平定,容妃的叔父、兄长奉召入京,叔父被封为辅国公、哥哥被封为扎萨克一等台吉。
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容妃的叔父、哥哥入京朝贺,乾隆帝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宴请他们。就是在这年二月初四日,图尔都的妹妹入宫,时年27岁,最初被封为和贵人。皇太后很喜欢这位维吾尔姑娘,第三年便册封她为容嫔。容嫔蒙皇上恩宠,曾随驾南巡。乾隆帝很尊重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赏给容妃的都是清真饭菜。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35岁的容嫔晋封为容妃。容妃进宫后一直穿本民族服装,此次为显示其荣耀,乾隆特命为她置办清宫妃子制服。十月初六日,钦命大学士尹继善、学士迈拉逊为正、副使,持节举行册封典礼。
时间飞快,转眼间容妃已在宫中度过28个春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55岁的容妃在宫中病逝。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安葬在乾隆裕陵的裕妃园寝地宫。
1979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清理1926年“东陵大盗案”中被破坏的容妃墓地宫,只见容妃红漆棺木头上,用金漆书写着伊斯兰文《古兰经》,字迹虽已不甚清晰,但依稀尚可辨认,其中有一句是:“以真主的名义”。棺内外财宝已被掳掠一空,遗骨也被破坏,只在棺外西侧发现一具头骨和一条93厘米长的花白发辫。
2006-8-6 10:38
司徒苍月
明代皇后的不幸
明代皇帝之待皇后,在历史上算是够刻薄的。皇后虽经国家大典册封,但若不生儿子,却往往不被皇帝喜爱,或干脆被废掉。明宣宗的皇后胡氏,在宣宗还是皇太孙时,就被选为王妃(王的正妻),宣宗登极后成为皇后。胡皇后身体不好,没能生儿育女。宣宗醉心于年轻貌美的孙贵妃,可孙贵妃也不能生子。为了博取皇帝欢心,孙贵妃将一名宫女刚生下的孩子夺来,说成是自己的儿子,要宣宗立其为太子,就是后来的英宗。所以,英宗是宫女所生,但这名宫女的姓名及后来的下落,谁也不知道。太子确立之后,宣宗和孙贵妃便逼胡皇后辞位。为了蒙蔽大臣,宣宗对大臣说:皇后再三要求辞位,我都不同意,可她执意不肯, 只好批准了。后来,宣宗又赐给胡氏一个不伦不类的封号,叫什么“静慈仙师”,把她送到冷宫。
明光宗生母王氏,本为慈宁宫太后宫中的宫女。有一天,皇帝来给太后请安,适逢太后不在,他见这个宫女长得漂亮,当场临幸。王氏怀孕后,被封为恭妃,但生下孩子,就被关进冷宫,一过就是20多年,最后双目失明。到临终之时,她的儿子即后来的明光宗去探望她,还是砸碎了大门上的铁锁才进去。王氏听说儿子来了,伸出瘦骨嶙峋的双手,颤抖着抚着儿子衣服,哭着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这些悲惨的故事,在紫禁城里是经常发生的。
2006-8-6 10:38
司徒苍月
清妃侍寝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皇帝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位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被裹着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备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现刺客,妃子必须裸体来到皇帝寝所。方法是妃子被带到离皇帝寝所不远的一间屋里脱光衣服,宦官用红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进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红锦被或大衣。
后面发生的事情当时人的记载道,“届时,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去后,总管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曰:留。则笔之手册曰: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备受孕之登也。此宫禁中祖宗之定制也。”
清帝召幸嫔妃,照例在门前倒悬红灯,在行宫也是这样。 宫女们入宫时梳辫子,一旦被临幸并获得名号,就要把头发盘上去。
2006-8-6 10:39
司徒苍月
在位仅一天的皇后
康熙帝的孝懿皇后佟氏被册立为后,仅一天就病逝了,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佟氏的父亲佟国维是康熙的舅父,她的姑母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皇后。康熙和佟氏表兄妹结婚之后,生有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佟氏得了重病,孝惠皇太后知道了,很是关心。联想起多年来佟氏为抚育众皇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又想到孝昭皇后去世以来,中宫久虚,是佟氏以贵妃和皇贵妃的身份担起了主管后宫的重任,为皇帝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皇太后向皇帝降一道懿旨:“皇贵妃佟氏,孝敬性成,淑仪素者。鞠育众子,备极思勤。今忽而疾,势在濒危,予心深为珍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恩宠。”康熙帝立即照办,在七月初九日举行册立礼,正式立佟氏为皇后,颁诏全国。佟氏实在没有当皇后的命,举行册立礼的第二天下午就病死了,打破了在位时间最短的记录。
对于佟氏的死,康熙帝非常悲痛,辍朝5日,亲自为她穿孝服10天,并亲制挽诗四首。康熙二十八年十月,这位多情的皇帝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奉移山陵,葬入景陵地宫,赠谥“孝懿皇后”。
2006-8-6 10:39
司徒苍月
顺治出家之谜
顺治出家一事,一段时期里曾是清初宫史的一大疑案。人们传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福临,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悲伤过度,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了。这件事不像太后下嫁“摄政王”那样复杂,但问题很难辩解。
很难辩解的理由之一,就是顺治皇帝喜欢寺庙生活,喜欢当和尚。顺治帝6岁即位,24岁去世,在位18年。他一生中十分信奉佛教,与当时著名高僧玉林谡、木陈 、茆溪森等过往甚密。
顺治帝多情善感,身体羸弱,时值青春年龄,放纵情欲,因此神经衰弱严重。他曾对木陈 说:“我睡觉时只能单人独室,不能与人同床。临睡前,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若听到一丝气息,就一夜睡不着。睡早了也不行,必须熬过半夜,困极了,才能一觉睡着。”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爱妃董鄂妃病逝,这使顺治帝精神陷入崩溃而不能自拔。他自己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她作传,还破例追谥她为皇后,最后又让30名太监和宫女为她殉葬。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创伤得到弥合,还昏天黑地不知死活。孝庄皇太后无法,只好派很多人天天看守着他。
这时的顺治帝决意披缁山林,孑身修道,终于在十月初,请茆溪森为自己履行了净发仪式,准备到山西五台山当和尚。 十月十五日,玉林谡第二次来到北京时,见茆溪森已给皇帝净了发,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取来干柴,要把茆溪森当场烧死。顺治帝只得向玉林谡表示自己愿意蓄发,不出家了。玉林谡又对顺治帝作了一番思想工作。他说:“若以人间礼法论,皇上应该永居皇位,这样上可以孝敬母后,下可以造福万民;若以世外之法论,皇上也应该永做君王,这样对外可以保护佛法,对内可以管理教内大事。”顺治帝听后觉得有理,便不非要出家不可了。
但是,经过4个多月出世与入世的反复折腾,顺治帝本就虚弱的身体已支持不住了,到年底终于病倒了,很快就染上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顺治帝让玉林谡为自己念经祈祷,又亲自把平日最亲昵的太监吴良辅送到法源寺剃度,作为自己的替身,但病情仍不断恶化。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半夜,顺治帝自知势将不起,急命学士王熙、麻勒吉速到养心殿记录遗诏。王熙垂泪听命,在床前匆匆写下遗诏的第一段。这时顺治帝已疲惫不堪,王熙担心皇上支持不住,便奏请先将遗诏全部拟出,再呈皇上过目。顺治帝点头同意。王、麻二人到干清宫西朝房连夜起草了皇帝遗诏,又赶到养心殿请皇帝过目。顺治挣扎着将遗诏修改了三遍,天亮时才定稿。又挨过一天,初七半夜,顺治帝在养心殿崩逝。
2006-8-6 10:40
司徒苍月
故宫不仅是不错的旅游景点,也含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更有些稀奇古怪的传说,真的很不错。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