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仁者必有勇


2006-7-17 13:28 蒹葭苍苍
仁者必有勇

仁者必有勇!
                          ----东海草堂读经札记   
一、“临事而惧”与“勇者不惧”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颜渊》)。这段话体现了儒家通权达变和重生惜命的思想,一些学者、“老乡”却因此认为儒家亦有犬儒主义、机会主义倾向,或者用来为自己不仁不义的犬奴投机行径辩护,乃至作为贬低攻击义勇者实干家的借口。胡乱解也。

    首先,孔子对子路说的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乃其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子路此人武功第一,特别勇敢,但过于急躁鲁蛮。孔子曾评之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谓子路勇敢可嘉,可惜不知取舍,就象一块没经过栽剪的原木。当孔子夸奖颜渊时,子路不服了,在一旁插嘴问:“先生如果领军打仗,会跟谁在一起呢?”言外之意,三军之事,颜渊不行,非我不可。孔子遂教训他:赤手强搏虎,无船强渡河,这样白白送死还不知悔改的人,我是不会与他一起去的。一定要面对事情而知所畏惧,擅长谋划而争取成功的人才行呀。

其次,这段话体现了儒家之勇的特色。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谱系非常丰富,《论语》把中庸、礼、义、智、信、勇、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宽、敏、惠、敬、和、爱、友、善、逊、廉、正、聪、庄都划归此一谱系之中。《中庸》以智仁勇为三达德,孔子多次将智勇二德特别提出来,与最高的仁德相提并论,可见对勇德的重视。

但是,勇,不能暴虎冯河一味蛮干,更不能“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孟子》)。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是胆小而是避免不必要、无意义的牺牲;“临事而惧”不是怯懦而是对待具体事情的认真和慎重。“临事而惧”与“勇者不惧”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的关系。“临事”如此,面临生死关头也一样,当生则当,君子重生,岂能轻死?故孔子强调“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当死则死,君子取义,岂能苟活?故孔子又强调“杀身以成仁”!

二、     勇与其它道德规范之关系
儒者之勇有三大标准: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

发乎仁。勇与仁的关系是,“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勇要以仁为基础,否则就会乱来了。例如,地痞流氓黑社会恐怖组织中,也有很多勇敢者,那些勇敢以残害生灵为目的,是不仁不义反道德的。“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

适乎礼。“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仅有卞庄子剌虎之勇还不够,还需用礼乐加以修饰,要接受礼的节制(礼是文物典章制度与社会道德规范的总称),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勇,必须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不然,“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

止乎义。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勇如果没有义的约束,对官吏对百姓都有害无益。

三、     小勇与大勇
    孟子在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中,说明了大勇与小勇的区别。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

小勇完全凭借个人力气血气,大勇凭的是仁智义理;小勇争强好胜,力敌一人;大勇则不一样,其最高境界乃文王之勇和武王之勇,可以“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朱熹在《孟子集注》里总结此章大意时写道:“人君能养大勇,则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张敬夫曰:小勇者,血气之怒也。大勇者,理义之怒也。血气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

小勇为血气之勇,匹夫之勇,大勇乃义勇。“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孔子家语·好生》);“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礼记·聘义》);“问勇,子曰:‘必也义乎?”(《文中子中说·周公篇》)。义勇又称为义理之勇或德义之勇,“血气之勇不可有,有则足以偾事;义理之勇不可无,无则难已卫道。”(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卷五)。

关于大勇,《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曾子所转述孔子的话。“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反省自己觉得理不直,即使对普通人,我难道就不觉得惴惴不安么?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这种大勇的来自于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孔子曰:“内省不疚,复何忧何惧?”此之谓也。

荀子在《荀子—荣辱》篇里提到了四种勇。“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惟利之见,是贾盜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荀子的小人之勇相当于孟子的小勇,狗彘之勇、贾盜之勇比小勇更为不堪,共同点都是从自已的利害关系出发,并因此危及他人。“士君子之勇”则不然,是为了正义,为了公利,相当于孟子的大勇。

关于大勇,苏轼的《留侯论》开头的一段话描述得很精彩:“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受到一点污辱就拔剑拼命,这算不上勇。真正的大勇,是那种遇到突然变故而不惊慌、遇到无端污辱也不愤怒、心中怀有远大的志向之人。

总之,大勇是一种践履仁道、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修养和行为。“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志,“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当仁不让的责任感,“见危授命”成仁取义的气概,勇于改过、见义勇为、守死善道等等行为,皆大勇也。

四、孔子之勇
梁启超有感于国人缺乏坚毅,为发掘古代的尚武精神、刚性文化,特撰《中国之武士道》一书,选取了七十多个春秋、战国以至汉初以武德称著的人物作为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共成四十三篇.列孔子为第一。

梁启超认为,孔教原本尚武尚勇,以刚强剽劲激发民气,只是“后世贱儒,便于藏身,摭拾其悲悯涂炭矫枉过正之言,以为口实,不法其刚而法其柔,不法其阳而法其阴”,将老子的阴柔守雌之旨取代了孔学阳刚尚武之教。

孔子本人威猛有力,擅长骑射,但他的勇德从不表现于拳来脚往的小打小闹上,而是表现于执善之固执、行道之执著、临危之从容以及在君国关键时刻的指挥若定。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齐君敬畏,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以谢过,使鲁国取得外交上的大胜利。

在《中国之武士道》首篇,梁启超引用了孔子这个故事,评曰:“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乎?身处大敌之冲,事起仓卒之顷,而能底定于指顾之间,非大勇孰能与于斯?…”

五、子夏氏之勇
子夏之徒反对墨子“君子无斗”之说,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无斗矣”(《墨子.耕柱》)。《韩诗外传.子夏斥悁》中记述了子夏十分重视勇德培养:

“所贵为士者,上不摄万乘,下不敢敖乎匹夫,外立节矜而敌不侵扰,内禁残害而君不危殆,是士之所长而君子之所致贵也。若夫以长掩短,以众暴寡,凌轹无罪之民,而成威于闾巷之间者,是士之甚毒而君子之所致恶也,众之所诛锄也。”(《韩诗外传》)

意谓:作为一个士,可贵之处在于,上屈于君王之势,下不傲对普遍平民;对外立节操武力,让敌人不敢来犯;对内禁止叛乱,使社稷不受危害。这是士的长处,君子的可贵之处。如果以优点掩盖缺点,以多数人欺负少数人,残害无辜百姓,在街坊乱耍威风,这个人一定为士君子所排斥,众人就会来诛灭之。

子夏这一派之儒生特别具有刚强勇武的精神。孟子认为子夏之勇类似北宫黝,在《公孙丑上》介绍了北宫黝养勇之法:“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挞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宽博,亦不受於万乘之君。视剌万乘之君若剌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刀刺到身上不躲,枪刺到眼前不眨。不管碰到什么事什么人,平头百姓也好,万乘之君也罢,一概不买帐!

孟子说子夏类似北宫黝,说的是养勇之法,他们的勇的表现颇不相同:北宫黝对平头百姓与万乘之君一视同仁,都寸土不让、寸言不让;子夏氏之勇则比较有针对性,对上不对下,对强不对弱,对君不对民,体现出儒者之勇的特点。

六、大勇源于“浩然之气”
孟子对北宫黝之养勇方法颇有微辞,认为北宫黝仍属血气之勇。孟施舍略胜一筹,以培养“无惧”之心为主,所养的是志气之勇,但都不如“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而吾不惧也,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大勇、义勇。

义勇来自于“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要逐步养成。养气之法为“配义与道”。了解儒家义理对之确信不疑,此为“明道”;常作应作的正义之事,此为“集义”。合起来就是“配义与道”。道明义集,久而久之,浩然之气自然由中而发。那是一种内在的境界,带有精神属性特别是道德属性,但亦可以转化为客观力量,“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浩然之气的主要内容是不动心,孟子谈到,不动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制其心使之不动,一是自然而然地不动。第二种不动心才是真的,才能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无所畏惧地独立独行于天地之间。在《孟子公孙丑》这一章中,孟子对于这种不淫、不移、不屈的精神境界及达至这种境界的方法作了描述介绍,太长不录,有兴趣者可阅原文。

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士阶层人格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深远的影响。我在《孙大午,知大丈夫之怒乎?》说过:只有具备士君子之勇者,才能发理义之怒,或叫大儒之怒、大丈夫之怒。这种大丈夫之怒,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历朝历代无数仁人志士身上薪火相传。东汉宦官专权,三千太学生发怒了;魏晋苛政暴虐,嵇康等清流发怒了;明朝魏阉逞暴,东林党和复社发怒了;晚清万马齐喑,龚自珍、魏源等发怒了;慈禧昏庸老朽,谭嗣同诸君发怒了;国民党专制腐败,鲁迅、陈独秀发怒了;台湾国民党恶政连连,雷震、李敖、柏杨怒了…。

文天祥《正气歌》里提到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显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关破裂…”等等壮烈之士,都堪称发大丈夫之怒者。如果老孙拨冗多读几篇匕首烈火、骂贼卫道的枭文,再看看高智晟们面对暴政恶行拍案而起的叱咤,对大丈夫之怒将会有更加深刻直观的体会。

“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文天祥用诗的形式为这种“浩然之气”及其在历代仁人志士身上的表现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诠释,读之令人动容。文天祥老师欧阳巽斋乃朱熹再传弟子,程朱理学以得孔孟道统心传自命,故文天祥亦堪称孟子后学呢。
2006-7-4东海一枭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之《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出版:人民出版社2001.3

首发《自由圣火》半月刊第二十三期网址:[url]http://www.fireofliberty.org[/url])。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

2006-7-18 01:25 林冲
  怎么说呢。我不想一句句的跟你讨论四书五经,哪句话说得对或是错。儒家的四书五经,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懈可击的,句句是好听的。什么仁、义、礼、智、信、勇、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宽、敏、惠、敬、和、爱、友、善、逊、廉、正、聪、庄,都让儒家说了。四书五经上搞的是句句至理名言。就拿这篇文章上的说吧:“知其不可而为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得太漂亮了。

不过,一种学说理论,光说得漂亮是不够的。我下面简单的就两个方面谈谈儒家漂亮外表下的本质。

一、        儒家的境界和虚伪性。

  儒家的境界比之道家,可谓相去甚远。老子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主张树立典型,什么道德典范,那都是给社会徒增烦恼而已。凡事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可特意而为。儒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树立圣贤,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殊不知,知其不可而为之有违天道。岂不闻“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儒家句句浮华,却有很大的虚伪性。道家讲无为、道、德、自然。却从不提倡什么仁、义、礼、智、信、勇、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宽、敏、惠、敬、和、爱、友、善、逊、廉、正、聪、庄。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大道下的自然而然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讲。道,简单的说是自然界的规律。比如,动物都知道爱护幼雏,蚂蚁、蜜蜂社会井然有序,狼群中有王也有臣民,甚至有许多动物是一夫一妻的。这些都是天道,都是大自然的规律。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儒家的所谓仁、义、礼、智、信、勇、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宽、敏、惠、敬、和、爱、友、善、逊、廉、正、聪、庄,但却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漂亮词藻的含义,连禽兽都懂,还用你儒家特意拿来说吗?
比如说“孝”,这是人之常理,完全是天然的东西。儒家文化讲孝,可父母子女的关系未必比不讲孝的西方人更好。讲孝造成了许多虚伪的事情发生,最虚伪的莫过于那个“三年之丧”。而且儒家的孝也不是天道中的孝,天道的孝可以发生小鸟吃掉老鸟的事情,因为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孝。但儒家一定会认为这种事情是大逆不道,所以经常把他们认为不好的人叫禽兽。其实禽兽没有任何理论学说,所作所为却无不符合天道。而儒家非要规定一套所谓“人伦”让世人遵守,其实已违反了天道。

二、        儒家理论造成的效果。

我是搞应用实验科学的,在我这里任何理论不管它说得多漂亮,如果不实用,也只是空谈。让我们来看看儒家理论推行的结果吧。我在许多贴子中已经举过许多的例子了,强行推行儒家理论对中国人的如何如何伤害,但有人始终认为那是统治者阉割了儒家理论。好,我就谈谈你这篇文章中所标榜的“勇”造成的后果吧。
这个东海一枭写了一大篇,讲什么仁者必有勇、小勇与大勇。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
[quote]这种大丈夫之怒,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历朝历代无数仁人志士身上薪火相传。东汉宦官专权,三千太学生发怒了;魏晋苛政暴虐,嵇康等清流发怒了;明朝魏阉逞暴,东林党和复社发怒了;晚清万马齐喑,龚自珍、魏源等发怒了;慈禧昏庸老朽,谭嗣同诸君发怒了;国民党专制腐败,鲁迅、陈独秀 发怒了;台湾国民党恶政连连,雷震、李敖、柏杨怒了…。[/quote]
这些人真的是大丈夫之怒吗?在我看来大都是匹夫之怒。孔子在夹谷之会上的表现,起码是成功的。可他的后来者可真的不怎样。东汉宦官专权,三千太学生发怒了。结果呢,起作用了吗。他们发怒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宦官误国,搞得民不聊生吗。恐怕是权力之争吧。后面的例子我就不一一解了。我想问的事,他们这些文人起了什么真正的作用没有?
每逢乱世,总有些文人出来,刷刷笔杆子,要么装装清高骂骂政府。可最后结束乱世的人是谁,是文人吗?东汉宦官专权,为什么不提曹操;魏晋苛政暴虐,为什么不提石勒;明朝魏阉逞暴,为什么不提李自成;晚清万马齐喑,为什么不提洪秀全;慈禧昏庸老朽,为什么不提孙中山;国民党专制腐败,为什么不提毛泽东。台湾国民党恶政连连,你们却提到柏杨…。他是儒吗?记住,结束乱世的人永远不会是儒生。
[quote]文天祥《正气歌》里提到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显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关破裂…”等等壮烈之士,都堪称发大丈夫之怒者。如果老孙拨冗多读几篇匕首烈 火、骂贼卫道的枭文,再看看高智晟们面对暴政恶行拍案而起的叱咤,对大丈夫之怒将会有更加深刻直观的体会。[/quote]
这些是大丈夫之怒吗?八成也都是匹夫之怒!孔子在夹谷之会上,我看起码他还知道“智取”,可他的后来者太多都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之辈。什么清操厉冰雪,完全的假清高。这篇文章中谈什么小勇与大勇,我且不说这个大勇对还是不对,就先算他对吧。可一个国家民族真正需要的是一些“大勇”带领无数“小勇”,一些“诸葛亮”带领无数“吕布”。可儒家把中国变成了无数“诸葛亮” 带领着偶然出现的几个“吕布”,甚至是无数“张昭” 带领着偶然出现的几个“吕布”。
梁启超特撰《中国之武士道》一书,选取了七十多个春秋、战国以至汉初以武德称著的人物作为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只到汉初,以后的呢?突然想起汉初后武帝的独尊儒术,我全明白了。大汗!

2006-7-18 20:23 蒹葭苍苍
先入为主,没有什么好谈的了.法律不希望人们去犯罪,可还是有人去犯罪.难道责任也归到法律上?

[[i] 本帖最后由 蒹葭苍苍 于 2006-7-18 20:36 编辑 [/i]]

2006-7-20 13:19 方二
建议2楼的朋友听一下郭德纲的《50年相声之现状》……
现在对儒家的批评和对相声的批评类似,而中国帝王统治术一直是阳儒阴法

PS:汉武独尊儒术时也没把百家断根,否则道教也不会产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仁者必有勇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