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重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禁锢


2006-7-15 08:49 林冲
重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禁锢

[size=4]儒家思想是不是禁锢中国人的思想,是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就已经决定了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最想让他的臣民们怎么样?无非是顺从听话,不起义闹事,不动摇他的统治。那么统治者们势必需要一种思想来驾驭他的臣民。有幸或不幸,儒家成为这种思想。也许原始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符合统治者的需要,那统治者势必会用各种办法包括暴力手段使之更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也许原始的儒家思想并不只是“忠孝仁义”,但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儒家思想会被逐渐的演变、改版,以适应这种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被统治者阉割了。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儒家中只有四书五经被采纳、作为科举的主要题目,为什么四书五经中只有几种正义被采纳,为什么后来科举的内容越收越窄,儒生、读书人越来越迂腐。这些都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这样说来,我今天批评儒家思想,细想想儒家也挺冤的。我不否认儒家本来有许多好的东西,我也不否认孔子是一代宗师。儒家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统治者阉割了他。不过,反过来想想,为什么统治者要选择儒家呢?而不选择道家,法家和墨家呢?因为诸子百家中除儒家外的学说本身不适合统治者更好的控制人民。墨家太理想就不说了。法家和道家都曾被统治者所采纳,但由于它们后来不太适合统治者驭下,又都被统治者所抛弃(当然不是完全抛弃)。而儒家的复古思想,对礼仪的执求,则恰巧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会被汉武帝采纳,而他的“天人合一”则被拒绝,反而久而久之,被排除了儒家体系。

不过不管谁选择了谁,总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儒家思想像是蜜蜂见了蜜糖,一见面就再也分不开了。也许只是统治者想禁锢人们的思想,但既然儒家思想被选为了统治者的驭下工具,它阻碍中国人思想发展的事实就永远不可否认了。说儒家被统治者阉割了也好,可是这个阉割是你儒家自己找上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古代近代的思想禁锢,科技落后,还是多少要负上一点责任的。

而且,儒家思想不太适合分裂时期的国家。分裂时期的国家不能只考虑驾驭人民,还要面对敌国的竞争和生存压力,所以必须在驭下的同时,提拔和培养真正的人才。这种人才指的是有实际能力的文臣武将,而不是科举上来的考试人才和所谓的忠臣孝子。所以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屡屡碰壁。汉代以后的分裂时期不同于春秋战国,那时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已有影响,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所以汉之后的分裂国家也都采用儒术治国。但哪个国家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哪个国家就再难在这种大环境中振作。宋时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凭证。北宋用儒治国,辽不用,所以辽屡胜宋。但之后辽由于逐渐被儒家思想影响,到了后来辽虽然仍能胜宋,但却不是金的敌手。金灭辽、北宋后,也逐渐被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和南宋亡于蒙古之手。汉后的分裂时期中,哪个国家被儒家思想影响的最深,哪个国家用纯的儒术治国,哪个国家就再难振作。现时中国虽是统一的。但放眼当今世界的大环境,中国更像是战国时期的一国,各国之间竞争如此激烈。所以如果我们继续像宋、明、清一样,抱着儒家思想不放,那中国势必会向清政府一样,成为国际中的小丑。

那现时中国要不要完全抛弃儒家思想呢?这大可不必,儒家思想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最主要的意义是,儒家思想对社会的稳定能起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它过去受统一时期君王喜爱的另一原因。而且,当儒家思想不再作为统治者的驭下工具之后,它反而能更大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日本、韩国、台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对儒家来说,禁锢已成为历史,不必再去否认;怎样对未来中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才是今天儒学工作者首要的事情!


[color=Red]这篇文章本来是想作为回贴发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的禁锢”中的,但写完之后,觉得此文自成一体,与我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的禁锢”中的贴子的论点不同。故另开一题,因为非常想把该文作为一篇独立的原创文章作品呈现给大家,希望版主不要见怪。(因为按现时论坛的一般规矩,只有楼主的首贴算文章作品,回贴不算。)[/color][/size]

[[i]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6-7-15 08:53 编辑 [/i]]

2006-7-15 09:01 蒹葭苍苍
正因为其他思想不适合治理国家,所以儒家才承担起了治理国家的重任,这恰恰说明了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思潮取代了旧有的许多思想,这是历史的进步。但说儒家思想禁锢思想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是专制的政治制度钳制了人的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只是表面上被当成了替罪羊。
试想一下,当代的中国极力贬低儒家,可又有什么新的思想成果出来呢?西方的自由思想极力发展,是在民主制度研立了以后。是伏尔泰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誓死捍卫你的说话权利。”
说到底还是一个说话的权利。谁的说话权利得到保证,谁的思想都不会被禁锢,因为有辩论,就会不断有思想的火花产生。而统一思想才会没有发展。有些敏感话不能说得太清楚,大家心照不宣吧。

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时,各家之间的思想不同,经常互相争论,也是就对方的观点进行批判,并没有抑制别人的说话权利。只有在专制的时代,儒家一家独大之后,才压制住了其他声音。在秦朝时,没有儒家,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此不是对思想的禁锢更严重。

所以,禁锢思想的罪魁祸首是暴政、是专制。真正的儒家学者,也是反对暴政和专制的。还要,请不要把先秦时的儒家跟后世的儒家混淆。后世的只是一班腐儒,根本没多少人领会儒家思想的真缔。

2006-7-15 09:42 林冲
回复 #2 蒹葭苍苍 的帖子

那我请问巡按使大人,您是不是领会了儒家思想的真缔呢?你说秦以后的儒家只是一班腐儒,那巡按使大人是不是秦以后的人呢?我只听过巡按使大人说过儒家的思想精髓就是以民为本,还建议我去补课。

2006-7-15 10:25 蒹葭苍苍
当然,儒家思想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这个天下大同不是指所有的东西的用一个标准是衡量,而是让全天下的人都能得到利益。而这种利益是通过仁政去实行的。在大同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你有政治能力的可以去从政,有外交能力的去进行外交,或者是做一个农民在农事毕了时可以到水洗个澡,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兴尽了就回家。

儒家推崇的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无论是治学还是从政都主张以人为本。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提倡君子不器,就是告诉他的学生,不要只有一种才能,要应该多学几种技能。

2006-7-15 11:42 伶州鸠
现在“儒家思想”就是一个筐,不读历史的话,尽可以闭着眼睛把什么都往里面装……:blink:

2006-7-15 11:57 赤脚光棍
在几年以前我很讨厌中国的儒家文化,因为都是身边的东西不想去看。于是专心研究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文化历史,以及整个欧洲的发展史。慢慢的我领会到了一点,那就是世界文化的相通性。原来我一直追求的就是自己一直讨厌的中国文化。那是的我有些苦笑。不过,幸好我弄明白了,中国的儒教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她已经深入我们这些人的血液里面。摆脱是不可能的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她。
具体说儒教文化的优劣有点太冒失了 ,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去评判她。

2006-7-15 12:04 实干司马
我的意见:儒家的学说要发展和有生命力,首要的是去掉“性本善”,不过这似乎很难。

2006-7-15 12:31 恨地无环
冷兵器时代游牧文明社会和城市、农耕文明社会之间的斗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最关键的乃是地缘,故城市、农耕文明社会最强盛时亦不过驱逐游牧民族,难以直接控制游牧地区。古罗马亦亡于蛮族,亡于蒙古人铁蹄下的国家各种信仰的都有,而对抗蒙古人最为顽强有效的,仍然是南宋,故游牧农耕文明之斗争成败,不能以是否信奉儒教论。
任何一种具体的政治主张都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时期,但儒所主张的仁爱、安民、忠义在乱世同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林兄不闻大宋开国宰相赵普有语: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2006-7-16 21:01 林冲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06-7-15 12:31 发表
冷兵器时代游牧文明社会和城市、农耕文明社会之间的斗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最关键的乃是地缘,故城市、农耕文明社会最强盛时亦不过驱逐游牧民族,难以直接控制游牧地区。古罗马亦亡于蛮族,亡于蒙古人铁蹄下的国 ... [/quote]
不想又有人把南宋亡于蒙古最晚作为南宋抵抗蒙古最有效的证据了。那蒙古灭日本不成又怎么解释呢?你都说冷兵器时期最关键的乃是地缘,怎么到这里又不想承认南宋亡于蒙古最晚是因为地缘的原因。

2006-7-16 21:05 林冲
[quote]原帖由 [i]蒹葭苍苍[/i] 于 2006-7-15 10:25 发表
当然,儒家思想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这个天下大同不是指所有的东西的用一个标准是衡量,而是让全天下的人都能得到利益。而这种利益是通过仁政去实行的。在大同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你有政治能力的可以去从政 ... [/quote]

还是先解释解释什么叫: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吧!

2006-7-16 21:37 TOP
在今天的中国,儒家思想的地位不高,影响不大。无论从政治上也好,思想学术界也好,它都不是统治地位的流派。无论从思想继承上,还是外在表现上,如今的中国人根本谈不上楼主所说的“抱着儒家思想不放”,相反恐怕是都快扔光了。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文明的贡献和其历史局限性,这个也是见仁见智的话题,倒不失是个有意思的讨论题目。但是引申到现实意义,把现代中国的一些事情往儒家思想上套,尤其是往它的一些有争议的理论上套,我认为是牵强附会的(并不是说楼主的文章)。

现代中国人,哪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儒家思想熟悉的都少,即便熟悉恐怕也是专业使然,那就更谈不上禁锢了。在儒家思想式逐渐走向消亡的今天,更有意义的恐怕不是批判,而是让人们去了解认识它。实际上,作为思想传承,它已经形成了断层,而且是无法弥补的断层。

近代史上对儒家思想的打击批判是够多了。它就好象一个曾经暴躁专制的家长,一直打骂管束自己的孩子。如今孩子长大了,那老头子老朽又无力,既不通世故,也没人再敬畏他。那好象应该,就不要总是再揪着他过去是如何的不好。怀念些他的好处,也并不会就因此能让自己犯下多么大的错误。

2006-7-16 21:40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6-7-16 21:01 发表

不想又有人把南宋亡于蒙古最晚作为南宋抵抗蒙古最有效的证据了。那蒙古灭日本不成又怎么解释呢?你都说冷兵器时期最关键的乃是地缘,怎么到这里又不想承认南宋亡于蒙古最晚是因为地缘的原因。 [/quote]

衲子并没有无视南宋抗元时依靠的地理优势,但“地缘”并非简单的、具体的地理形势,更是因为地理差异产生的社会结构、民族性格和文化差异。

日本和蒙古有真正的交战麽?

2006-7-16 22:23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6-7-16 21:05 发表


还是先解释解释什么叫: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吧! [/quote]

这些言论在专制集权至上的时代根本没有被真的执行,因为其中其实都包含着从周代取得的封建分权精神。
拿明朝来说,算是汉人政权中思想禁锢最强的一代了,这几条执行得又怎样呢?
张居正是万历的帝师、首辅、重臣,以尊亲贤三点论,在当时都是一流的,死了还不是被抄家掘墓鞭尸?
海瑞的清名闻于天下,他老婆死得有几分蹊跷,就有许多人以此攻击他,丝毫没有为他避讳什么的意思。
宦党以冤狱杀贤良如杨涟、左光斗等无数,诬陷还来不及,哪里有讳的?
魏忠贤是什么?文盲赌棍宦官,而号称九千岁,百官为其立生祠,这比礼不下庶人不知过分多少了。
而朝臣一旦触怒皇帝,就在朝廷上扒了裤子打板子,刑是很下于大夫的。
明朝中后期的几个皇帝,大多是为君不君的,不像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个很有前途的儒家君主,对他老子说过“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之类的儒教言论。而就是这个很儒家的太子,却很不得老朱的欢心,最终被老朱吓个半死,抑郁而终,子是子了,父哪里父了?
而所谓“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其实和朱标的那句意思相仿,“天”是一个道德评价系统,这个概念从周代殷商后就被作为周王朝统治的理论合法性确立下来了,纣王无道,就失去了天命,就不能为天子了,而天下甘于受命的天子必然是天命的,故殷商也不值得天下受命了,天下就受命于有德而得天命的周王了。这样绕来绕去,其实“天命”就是“民心”,唯有得民心者才得天命得天下。
如前所述,明朝为君不君的帝王多了,天命却瞎眼了……

为何如此?因为集权专制帝国的关键就是两点:集权、专制。一切的政策、文化、礼法都是为了维护这两点,而真正能被称为儒家(而非儒教)的东周先贤们,正都是不同程度的反对着这两点的。

如果将唐宋和明清比较下,就会发现唐宋对这些儒家的教条执行度更高(尤其是宋朝),而这两朝相对明清,无论政治、文化的开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都更加优秀。反之,明清两朝更专制、更集权,也就更加禁锢了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文明的进步。
错在儒还是在其它,惟有识者鉴之。

[[i]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7-16 22:53 编辑 [/i]]

2006-7-18 00:57 林冲
斑竹又没有搞清楚我想说什么,我这个问题是想问蒹葭苍苍。他说儒家的思想精髓就是以民为本。我想让他解释一下什么叫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思想怎么就以民为本了。

2006-7-18 17:43 恨地无环
苍苍的说法衲子最赞同的是:儒家思想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这个天下大同不是指所有的东西的用一个标准衡量,而是让全天下的人都能得到利益。
苍苍说的是“以人为本”,这和“以民为本”是不同的。衲子相信苍苍在用字上是有自己的考虑的,衲子也不能代言。故衲子讲的是自己对儒的理解。

儒家不是无产阶级斗士,维护封建制度是其政治领域的重要诉求。封建相对于专制集权,上级和下级、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不光是靠实力的大小决定,更有一种契约的性质,是为“封”。

春秋之时,儒家倾向以世袭契约维护统治,即按世袭等级获得并执行相应的义务和权利,不逾规矩。故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到了战国时代,以前的世袭等级已经很难维持了,儒家的学说也作出了改进,此时更推崇以道德契约维护统治,即以贤德之高下获得并执行相应的义务和权利,一旦贤德的水平改变,权利和义务也应改变,故君王无道,诛之,不过诛一匹夫。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之后还有话:【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
具体的统治是由国君执行的,而不是天子,国君如果统治不当,民众也可以不服从。这其中体现了世袭契约和道德契约的结合,在君民层面,道德契约是主导。

世袭契约也罢,道德契约也罢,都不是单向的,是兼顾各阶层的,它要实现的是所有遵守契约的人的利益,而不像专制集权的目的只是实现和维护集权者的利益。

2006-7-18 18:00 林冲
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呢。这也是以民为本?

2006-7-18 20:01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6-7-18 18:00 发表
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呢。这也是以民为本? [/quote]

“以民为本”四个字始终是您自己说的。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曲礼上》,注曰:“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不与贤者犯发,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疏曰:“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而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白虎通》云:‘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礼谓酬酢之礼,不及庶人,勉民使至于士也,故《士相见礼》云:‘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是也。张逸云:‘非是都不行礼也,但以其遽务不能备之,故不著于经文三百、威仪三千耳。其有事则假士礼行之。’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张逸云:‘谓所犯之罪不在夏三千、周二千五百之科,不使贤者犯法也。非谓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则以八议,议其轻重耳。’”所谓“八议”,《礼记正义》说:“议有八条,事在《周礼》,一曰议亲之辟,谓是王宗室有罪也;二曰议故之辟,谓与王故旧也;三曰议鲜之辟,谓有德行者也;四曰议能之辟,谓有道艺者也;五曰议功之辟,谓有大勋立功者也;六曰议贵之辟,谓贵者犯罪即大夫以上也;郑司农云,若今之吏墨绶有罪先请择后,案汉时墨绶者是贵人也;七曰议勤之辟,谓憔悴忧国也;八曰议宾之辟,谓所不臣者,三恪二代之后也。”

说这句话存在两个假设,第一:庶人没有实行礼仪的衣冠器物;第二:君王选用的大夫都是有一定道德修养的。
“礼不下庶人”的意思不是“不向庶人施礼”,而是“不以礼仪来要求庶人”,因为庶人没有实行礼仪的衣冠器物和训练,所以不作要求,庶人见了君主,可以不用修整仪容,进退可以用跑的。(大夫的话就要衣冠严整,神情肃穆恭敬,行动要用快走,但不能跑,因为当时都是开裆裤,跑容易走光……)如果庶人有事必须行礼,那也可以借用士人的礼仪规则。

“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大夫犯法就不惩罚了,因为能当大夫的人,应该都有一定的功劳才德,或者他们的祖上有功劳才德,考虑到这些,对大夫们议罪可以减轻,尽量不用肉刑,这可以认为是将功补过。大夫们都是有文化教养的人,是礼仪的执行者。庶人没有使用礼议的义务(但有借用士人礼仪的权力),故在对面刑罚的时候也不受礼仪的保护;大夫有使用礼仪的义务,故面对刑罚也受礼仪的保护。被强迫、暴露肉体、流血等与礼相冲突,或容易引发人做出失礼举动(如大吼大叫、呼天抢地、大小便失禁等)的行为就不适宜用在大夫身上,大夫如果犯了十恶等重罪也会被判一死,不过提倡赐死(自尽),而不是拉菜市口砍了……

2006-7-18 20:34 蒹葭苍苍
儒家是主张全天下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将全天下的人分为不同的阶层,也就是社会分工.主张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技能的人,他所从事的事业就不同.也就是一个人如果他有工人的技能,就做工人;有农民的技能,就做农民;有士的技能,就做士.所以孔子的一个学生(姓名我忘了)向孔子请教耕地的方法时,孔子很不高兴,说我不如老农.这条成了后世攻击孔子看不起农民的证据.但这是不了解孔子的治学思想人的曲解.在儒家看来,士的责任应该是治理国家,领导好百姓.种地这些事情不应该轮到士去做(后来孟子总结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是如果一个农民,来学士的技能,孔子也会教,这就是有教无类.在后来的社会中,农民也可以考科举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是不同的.以民为本,就会忽略了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只注重民众的利益,以人为本则是以天下所有人的利益为重.两者是有区别的.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势力可以完全做到以民为本,但以人为本却是可以做到的.

2006-7-19 11:09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6-7-16 21:01 发表

不想又有人把南宋亡于蒙古最晚作为南宋抵抗蒙古最有效的证据了。那蒙古灭日本不成又怎么解释呢?你都说冷兵器时期最关键的乃是地缘,怎么到这里又不想承认南宋亡于蒙古最晚是因为地缘的原因。 [/quote]
蒙古灭日本不成完全是因为手气不好和用垃圾做主帅。
打南宋时可一直是名将统带,也没有刮台风把他们吹到海里淹死

2006-7-19 11:11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6-7-16 21:05 发表


还是先解释解释什么叫: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吧! [/quote]
每个社会都要有秩序,不然就会乱套,今天也一样。维护一种今天看起来不甚合理,但在当时很合理的秩序,可以减少战乱,同样是为大多数人着想

2006-7-19 11:14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 [i]林冲[/i] 于 2006-7-18 00:57 发表
斑竹又没有搞清楚我想说什么,我这个问题是想问蒹葭苍苍。他说儒家的思想精髓就是以民为本。我想让他解释一下什么叫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君、 ... [/quote]
维护秩序,就可以减少野心家,减少阴谋,减少战乱,归根结底是对人民有利的。西周宗法社会就是这样,确定了继承方式,虽然仍不免有各种各样的夺嫡阴谋,但比确定之前人人都有可能,人人争抢,情况还是好多了。
当然,这是一种消极的方法,不过那个年代的人能够想出这样的策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不要挟自己了解的几千年以来的经验去藐视古人的智慧,那样不能清醒地审视历史。
我看历史书越多,越觉得今天有些历史书籍的浅薄,尤其是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之类,很多古人的举措在我们看起来很白痴,但了解历史的细节之后才会发现他那样做有他的道理,有他不得不做的理由。
“存在即合理”,越来越笃信这句话。

[[i] 本帖最后由 桓大司马 于 2006-7-19 11:20 编辑 [/i]]

2006-7-19 11:22 桓大司马
而且,就是在楼主说的儒家思想的“禁锢”下,中国还出现了玄学、佛学、心学、西学等的鼎盛期,难道不觉得自相矛盾?

2006-7-19 13:35 扶楠
儒家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宋的程朱理学就不提了吧,就是先秦的孔孟其实也是稍有差异的。孔子的主张最中心的是“仁”,而“以民为本”则是孟子提出来的。
我是觉得“仁”的涵盖面更广泛一些,以民为本也可以说是在仁这个大题目下引申出来的小题目。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固然有着阶级性,可是像明清那样把大臣们当众廷杖,难道显得更文明?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