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7-13 20:43
岑平
未能实现的妙计——郭嘉的不杀刘备建议
未能实现的妙计——郭嘉的不杀刘备建议
三国演义历来都被认为是一部荟萃了五千年中华谋略文化的奇书,而在这一部奇书里面,诸如反间计、空城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等等的计谋都很好地体现了出来。郭嘉,明显是三国演义前期,罗贯中用以展示谋略的重要角色。
郭嘉一生可以说是献计无数,从投奔曹操开始就为曹操奔波劳碌,而最终得到曹操在赤壁兵败后为他叹息一句:“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这一次要探讨的,是郭嘉的不杀刘备建议这条计策,以及曹操听郭嘉的建议不杀刘备是否明智。相对于遗计定辽东等著名的计谋,郭嘉的这个计谋可以说是表达的极为隐晦。可是,其带来的效果却是十分深远。如同往常,在探讨这条计策,以及是否明智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将整件事情在重温一便。下面请看:
关於郭嘉建议曹操不要杀刘备这件故事的记述,是从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开始,描述张飞夺取吕布马匹,导致吕布大举进攻,刘备兵败投靠曹操。而对於刘备这次的投奔,曹操麾下一眾谋士也是议论纷纷,也就有了郭嘉的不杀刘备建议:
“却说玄德前奔许都,到城外下寨,先使孙乾来见曹操,言被吕布追逼。特来相投。操曰:‘玄德与吾,兄弟也。’便请入城相见。次日,玄德留关、张在城外,自带孙乾、糜竺入见操。操待以上宾之礼。玄德备诉吕布之事,操曰:‘布乃无义之辈,吾与贤弟并力诛之。’玄德称谢。操设宴相待,至晚送出。荀彧入见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不答。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荐刘备领豫州牧。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遂不听昱言,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玄德,使往豫州到任。进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吕布。”
可以看出,曹操麾下谋士,几乎大多数都希望曹操早图刘备,唯独郭嘉反对,曰刘备在四海信望显著,在目前曹操军依然需要发展的阶段,杀之不宜。而曹操也是力排众议,接受了郭嘉的建议,安抚了刘备。可以说,曹操此时不杀刘备,原因有三:
1,立信义之旗帜,招募俊杰。
2,刘备颠沛流离,暂不足为患。
3,对付吕布。
其实郭嘉此刻的建议也的确是不错的,由于曹操当时实力尚不是十分雄厚,有了刘备为羽翼,共同对付吕布可以说是事半功倍。而其后的结果也证明,暂时不杀刘备,也的确对讨伐吕布有利,可是说是明智之举。不过,如果诸位以为郭嘉不杀刘备的这个建议就到此为止,那可是大错特错,实际上郭嘉这个建议,还有内在的一层意思。下面继续:
及后连番征战,终擒得吕布。而此时刘备却説:“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反往常的仁德之态,倒是心狠手辣,说起狠话来面不改容啊。
消灭吕布后,曹操、刘备回到许昌。而此刻的刘备参加了董承发起的讨伐曹操的聚会,商议共谋曹操。为了避祸,聪明的刘备选择了种田来隐藏自己的志向,而其后上演的煮酒论英雄更是演义中曹操、刘备两位主角的重头对手戏。可以看出,如果说曹操真的不防刘备那是肯定错误的。从种种试探看来,其实曹操是绝对防范刘备的。这时吕布已死,刘备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试探之,是为了对其去向做出抉择。没有立刻剪除刘备,恐怕曹操心中还是记着郭嘉之前的一番言语——不杀刘备。而实际上,从演义其后的两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郭嘉主张的只是暂时不杀刘备,可惜的是我们的曹丞相并没有理解到奉孝“暂时”这一理念,满以为郭嘉是要自己不杀刘备那就不杀,从而铸成大错,放虎归山。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提到:
“玄德闻公孙瓚已死,追念昔日荐己之恩,不胜伤感;又不知赵子龙如何下落,放心不下。因暗想曰:“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更待何时?”遂起身对操曰:“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术可擒矣。”操笑曰:“来日奏帝,即便起兵。”次日,玄德面奏君。操令玄德总督五万人马,又差朱灵、路昭二人同行。玄德辞帝,帝泣送之。”
其后:
“时郭嘉、程昱考较钱粮方回,知曹操已遣玄德进兵徐州,慌入谏曰:“丞相何故令刘备督军?”操曰:“欲截袁术耳。”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郭嘉曰:“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望丞相察之。”操然其言,遂令许褚将兵五百前往,务要追玄德转来。许褚应诺而去。”
注意奉孝的言辞转变,从一开始的杀刘备唯恐阻天下之望,到如今“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望丞相察之。”一向务实的郭嘉,一开始的言词略显夸张,之后的言词倒是务实得多,透露了淡淡的遗憾,为曹操放虎归山而叹息、忧虑。可以看出,其实郭奉孝当时不过希望曹操利用刘备谋取吕布,而其后就应当杀之,或者囚禁之。一开始要说得如此华丽,或许不过是说辞罢了。
也就是郭嘉一开始的说辞不是十分明了,略微隐晦,从而使郭嘉的计策,有了表面、内里两种不同的意思,也有了不同的两种效果:
表面意思:可不杀就不杀。
这个就是曹操所听到的郭嘉的不杀建议。而事实上证明,这不过如同郭嘉自己所说,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曹操不理解自己的真正意图,这个时候的郭嘉,是遗憾,遗憾自己的主君,并没有与自己做到心灵相通。
内里意思:利用完立杀。
这就是郭嘉所希望看到的结局,在利用完之后立刻剷除,免除后患,也保存了曹魏的利益。这条过河拆桥之计可以说是绝妙之计。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宿敌,在当时刘备羽翼未丰,利用一个宿敌对抗吕布。虽然说有一定危险存在,可是刘备当时还未能脱离曹操的控制,因此如果听从荀彧的建议立刻杀了刘备恐怕是种浪费。始终只要刘备在控制之中,不足以出什么乱子。在消灭吕布之后,刘备在当时的利用价值已经失去,这个时候再杀的确是既能铲除敌人,也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或许是唯恐隔墙有耳,郭嘉在当时未能将自己的计策完完全全地解释给曹操听,而是希望曹操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可惜的是,从演义的记载看来,曹操听从了的是建议的表面意思,也就是可不杀就不杀。因此有了之后的诸多试探,而正正是因为如此,从而使刘备有了一个脱身的良机。因此说,曹操错误地理解、听从了郭嘉不杀刘备的建议,是绝对没有明智可言的。这就是如同郭嘉所说:“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其实分析不杀的利与弊,我们就可以知道,郭嘉所说的“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是绝对没有说错。
不杀的利益:
1,对付吕布。
2,招揽贤俊。
利益只有区区两个,而且我相信,就算没有刘备的协助,吕布也是迟早要被曹操覆灭的。从演义记载吕布不听从陈宫意见,反而听从早已在暗里投奔曹操的陈登父子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因此说利益,不过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
而招揽贤俊,不过是因为当时曹操军刚刚发展,而刘备又有一定美名罢了。其实説真的,我倒也看不出曹操厚待刘备有什么贤俊来投?至少演义方面没有这个记载,更何况的是,就算后来反目,也不见得对曹操的人才事业有多少影响。曹魏依然掌控整个天下最精锐的智囊团。如果要说民心所向、名声等等,那更是看不出有什么影响了。其实百姓要的,不过是生活得安稳,谁做天子又有什么问题?歷代农民起义,求的,不过是生活、两餐罢了。而士人、地方,只要符合到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又会说些什么?演义里两个霸主,曹操、刘备,一个选择的是实力争霸的道路,而一个选择的是名声争霸的道路。与其顾及名声而不杀一个名声比自己大,自己永远不能超越的人,倒不如铲除一个对手,让自己不但在实力上领跑,在名声上也没有对手。
不杀的弊端:
1, 留下心腹大患。
2, 部分人心归向刘备。
刘备后来建立了三分鼎立的蜀汉集团,在赤壁、汉中、荆州令到曹操焦头烂额。单单就以后刘备对曹魏產生的威胁,就足以证明,不杀刘备的弊要远胜於其利。不杀刘备,不过是更容易对付吕布而已,可是不杀刘备,却又同时帮自己制造了一个最恐怖的宿敌。而更何况,多个香炉多只鬼。天下多了一方足以为患的势力,势必造成了人才、资源从己方流走。这个道理就像商场上的垄断一样。一个公司如果在市场上做到了垄断,那么他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可是如果有了另一方与之争夺市场,势必形成价格、品质等各方面的对比,降低其利润。所以说,招揽贤俊,恐怕不杀刘备所產生的不利影响还要更大。
一个计策的明智与否,要相对应於受益人而言。对于曹操有利益的,这个计策就是明智。而郭嘉的这个计策本身是无误的,还可以说是相当划算、出色。可惜的是,曹操并没有理解到郭嘉的意图,选择了不杀刘备。
曹操不杀刘备这个决定,虽然在短期内还是可以收到更轻易对付吕布这个利益。可是长远看来,却有着更大的弊端。
在演义里,曹操此后毕生都要受到这个错误决定的影响,终生都再也得不到机会消灭刘备,统一中国。而这一个决定,是绝对没有明智可言。
或许我们要哀叹的,就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借助刘备弘扬忠义的书籍。崇刘贬曹成了三国演义的主格调。有了这一个情节安排,说实话也不能怪曹操,只能叹息罗贯中书中的定位从来不在曹操,可惜郭嘉这条妙计,最终未能看到实现的一天。
[[i] 本帖最后由 岑平 于 2006-7-13 21:05 编辑 [/i]]
2006-7-13 20:51
zhangnan1984
鬼才就是鬼才.
2006-7-13 20:56
hengsf
看来LZ是郭嘉的fans....一个谋士献的计谋,连君主都无法理解,还可以叫做“妙计”么?
2006-7-13 20:59
匡匡匡
[quote]原帖由 [i]岑平[/i] 于 2006/7/13 20:43 发表
未能实现的妙计——郭嘉的不杀刘备建议
三国演义历来都被认为是一部荟萃了五千年中华谋略文化的奇书,而在这一部奇书里面,诸如反间计、空城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等等的计谋都很好地体现了出来。郭嘉,明显是三 ... [/quote]
偶以前看過一部三國志D卡通,裡面當曹劉煮酒論英雄時碰巧打雷,劉備利用這個機會假裝害怕打雷而一直往桌下躲,曹操看了就認為劉備連打雷都怕,一個連打雷都怕的男人成不了什麼大事。偶是B知道正史裡有沒有這件事啦。B過卡通嘛,應該是假D。
偶記得關於郭嘉對曹操要不要殺劉備D建議在不同的書裡有完全相反D記載
一個記載郭嘉勸不要殺劉備
另一個記載則完全相反,郭嘉勸曹操殺劉備
B過偶忘了哪些書記載哪些了
有大大能夠把總共到底有哪些記載要殺,哪些記載B要殺的書列出來:Th
2006-7-13 21:04
岑平
[quote]原帖由 [i]hengsf[/i] 于 2006-7-13 20:56 发表
看来LZ是郭嘉的fans....一个谋士献的计谋,连君主都无法理解,还可以叫做“妙计”么? [/quote]
说实话,我不是谁的fans……要是说fans,估计我写诸葛的文章较多~
能否理解,是双方的关系,互相了解方面的问题,与计策本身又有什么联系?
2006-7-13 21:17
匡匡匡
[quote]原帖由 [i]岑平[/i] 于 2006/7/13 21:04 发表
说实话,我不是谁的fans……要是说fans,估计我写诸葛的文章较多~
能否理解,是双方的关系,互相了解方面的问题,与计策本身又有什么联系? [/quote]
:&:&:&:&:&
田豐、沮授對袁紹獻D計也都B錯,但袁老頑固智商水平較低又不能容人採納部下意見,自身沒有辦法理解屬下計謀之意。不能因為這樣就說謀士獻D計B好
2006-7-13 22:17
越骑校尉
我觉得要是曹操留下吕布在身边,就像留下刘备那样。让刘备和吕布都在曹操麾下,让他们互相牵制。结果会如何?要么就把刘备和吕布一起给杀了。
2006-7-13 22:21
郎心如铁
且不说郭嘉的计策,就从他故去的年龄来说,如果他没走的话,后期的三国会是什么样子,个人认为,一定更精彩
2006-7-13 22:34
糯米
[quote]原帖由 [i]越骑校尉[/i] 于 2006-7-13 22:17 发表
我觉得要是曹操留下吕布在身边,就像留下刘备那样。让刘备和吕布都在曹操麾下,让他们互相牵制。结果会如何?要么就把刘备和吕布一起给杀了。 [/quote]
----------------
我想结果可能会是刘备用计让吕布把曹操给杀了
2006-7-13 23:14
孤狼在途
颇不错的文章,有自己的观点,又能灵活运用论据,本版欢迎这样的文章。
2006-7-14 00:33
慕容剑
其实郭的主意是软禁刘备,只不过曹操没有很好执行
2006-7-14 11:00
Linkham
郭嘉一开始的意思就是软禁刘备,这点曹操不可能不知,难道郭嘉说话时还要特地交代:“你可千万不要给他兵权啊~” 不是当曹操是白痴吗? 只是后来刘备一直表现得心无大志,使曹操渐渐放松了警惕,终有此失。
另外:我觉得曹操赤壁兵败后的那一句:“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怀念郭嘉的成分少,更多的是为自己推卸责任,是借奉孝来堵住荀攸、程笠之口。毕竟他们二人也曾提醒曹操防范火攻,而曹操没有听。
2006-7-14 11:27
雷动于九天之上
同意拎个航母的说法. 以曹操的理解力, 应该明白郭嘉的意思. 退一步说, 就算没郭嘉, 他也应该明白对待刘备应有的态度, 不至于最后出了个放虎归山的昏着. 这演义主旨向着刘备, 只好让曹操弱智地中了刘备的圈套了.
2006-7-14 14:14
东方未明
很久没见小平,原来你还在啊:qok+
这个关于曹操没有理解郭嘉的意思,把刘备放了,主观成分居多。
两个老搭档了,说话何必这么费力
2006-7-14 15:49
夏侯长风
曹操放走刘备,主要是刘备会演戏,如果在现代,刘备肯定是影帝:()
2006-7-14 15:58
密林繁星
其实惺惺相惜也有很大的因素,曹操好歹是英雄,或者说奸雄,也许对看起来无翻身之力的实力派对手有优越感或者满足感,所以一直没除掉刘备。
2006-7-15 14:17
liangshiqian
同意15楼的,本人也一度怀疑刘备是否中央戏剧学院的高才生
2006-7-15 19:24
jxst539246
刘备——一个戏剧学院毕业的天才
2006-7-16 22:32
司马公谨
楼主对郭嘉此计的分析很精辟啊!
我也很喜欢思考计谋的深层意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6-7-16 23:14
count840920
英雄命短亚,不过我认为这是郭嘉一生唯一一次失误,直接促使曹操的失败
2006-7-29 11:35
WURUN
刘备绝对的泥蚯投的胎怎么抓也抓不到:()
2006-7-30 22:54
漳水枭枭
[quote]原帖由 [i]count840920[/i] 于 2006-7-16 23:14 发表
英雄命短亚,不过我认为这是郭嘉一生唯一一次失误,直接促使曹操的失败 [/quote]
曹操也缪失败吧……:)
2006-7-31 00:36
妖狐
幸好把刘备放了,可惜郭嘉早死。
曹操在那种情况下不会杀刘备的。
2006-9-22 12:43
岑平
[quote]原帖由 [i]东方未明[/i] 于 2006-7-14 14:14 发表
很久没见小平,原来你还在啊:qok+
这个关于曹操没有理解郭嘉的意思,把刘备放了,主观成分居多。
两个老搭档了,说话何必这么费力 [/quote]
呵呵~
還健在的說~不過比較忙了~~
所以少來……
2006-9-22 13:14
ajaxray
我认为构成威胁的其实是诸葛孔明
2006-9-24 16:52
黄玮青
曹操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看司马懿德狼子野心!
三马同槽,曹操被贾诩给蒙了:lol::lol::lol::lol::lol:
2006-9-24 21:34
KYOKO
[quote]原帖由 [i]count840920[/i] 于 2006-7-16 23:14 发表
英雄命短亚,不过我认为这是郭嘉一生唯一一次失误,直接促使曹操的失败 [/quote]
从结果来看
当时cc当然无论如何要杀了刘备
2006-10-22 17:30
霜辰月
郭嘉想到这里了吗?有待探讨.
2009-4-15 11:43
hhc02521
事后诸葛亮而已,当时谁能预测到刘备之后会有那么的的成就呢?怒过能知道的话那就是成神了,我们从后来者熟知历史的这一角度来分析本身就有错,毕竟我们熟知历史,知道历史的进程,可是当事人可不知道
2009-5-12 09:20
hblhk
郭嘉之智谋不在诸葛亮之下!
2009-5-13 21:28
zhao36mou
回复 #7 越骑校尉 的帖子
郭嘉在的话和诸葛也许一样牛吧:qcool+
2009-5-16 15:33
jiyi1
只说没杀刘备也没带来啥好处,就是不说杀了刘备会带来啥害处。
曹氏父子两代执行唯才是举这样一个不仅仅是要执行的政策,更将之当成至高的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力抗当时的门阀系统,又创了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实在是超越了一般人的得失心理。也许,就算明知刘备以后会有那么大的威力,也会放的。
1、后来曹操自明本志时说,他本就只想当一个忠臣(记不清了);
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恐怕对曹操也很有影响,打天下可不是像纸上说的那么容易,曹操收刘备时野心虽已膨胀,可是还没有膨胀的很厉害,让刘备发展本身就对曹操的战略有重大支持,曹操当记得晋文公重耳与楚庄王(退避三舍,名字不知是不是楚庄王)的故事;
3、曹操后来说若果有天下,我当为周文王,易中天解说这就是曹操本来真实的意愿,能得天下就得,让我儿子的,不能得拉到,我是不做皇帝。这个心理推广在刘备上,放了他也罢;
4、最后,曹操对待祢衡也是曹操一个重要特征,爱才,不愿杀有才华的人,尤其才华在其之下的。杀杨修是前前后后积累了多深的矛盾啊。
2009-10-23 10:32
蒋正坤
什么是鬼才 这就是
2009-12-20 09:21
神圣火凤凰
可惜郭嘉身体太差,缺少锻炼,建议让许褚每天陪着练练,这样曹营可能会多两个文武双全的强人
2009-12-20 21:38
赵云子龙
从曹操对关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不管当时郭嘉有没有提这个建议,在当时曹操肯定不会杀刘备。
另外,关于赤壁后曹操怀念郭嘉的问题,虽然曹操也会作秀,但我觉得这一次他是真的怀念,顺便让其他谋士惭愧下,根本不存在推卸责任的问题。毕竟在程昱提出堤防火攻的时候,曹操已经明确表示过自己的观点了。而且从他的角度出发,是无懈可击的。
2009-12-23 15:42
暂时发言马甲
郭嘉就没有“消灭了吕布之后铲除刘备”的计策。
从“纵不杀刘备,亦不可使之去”可以看出,是郭嘉说当初的讨论刘备生死的决定,而不是楼主想象中的“消灭吕布后除掉刘备”。
郭嘉的意思是,当初留刘备,只是为了彰显声望,但是刘备毕竟是需要防范的人,怎么能让他轻松的离开许都呢?
曹操亦非不解郭嘉之计。而是在这场对于刘备而言输不起的较量中,刘备技高一筹,成功骗过了曹操,放松了警惕。而刘备的行为都是做给曹操看的,是以无须欺瞒过曹操帐下所有人,包括郭嘉之类的人。
而从现实上说,曹操也不可能在刚剪除吕布后即杀刘备。这种天下未定而裁有功之士的举动,根本也是自杀行为。
郭嘉的理想状态,是永远禁锢着刘备,不放他走。可惜难度太高。
2009-12-24 11:06
我家住在瓦岗寨
郭嘉建议不杀刘备,显然是错误,最后导致曹操不能夺得天下,还把一流的诸葛亮请出山的,正是刘备。
2009-12-24 11:40
将军高览
[quote]原帖由 [i]赵云子龙[/i] 于 2009-12-20 21:38 发表
从曹操对关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不管当时郭嘉有没有提这个建议,在当时曹操肯定不会杀刘备。
另外,关于赤壁后曹操怀念郭嘉的问题,虽然曹操也会作秀,但我觉得这一次他是真的怀念,顺便让其他谋士惭愧下,根本 ... [/quote]
关键是,即使郭嘉当时在,又能出什么主意呢?纵观演义,郭嘉除了在战略上表现出色外,在战术上很少有什么妙计。
2009-12-24 12:28
dddzz
[quote]原帖由 [i]将军高览[/i] 于 2009-12-24 11:40 发表
关键是,即使郭嘉当时在,又能出什么主意呢?纵观演义,郭嘉除了在战略上表现出色外,在战术上很少有什么妙计。 [/quote]
将兄,按如果大假设的路子来看,郭嘉在的话,估计到不了战术的阶段,直接在战略上就搞定了。在下来提一条郭嘉风格的计策,若郭嘉多几年阳寿阳寿,活到这时节向曹操如此进言,估计孔明、周瑜也要花点脑细胞来化解了吧。
——今丞相已得荆州,闻刘备、孔明往投江东,切不可加兵。刘备枭雄,关张赵世之虎将,更兼孔明之谋,必不甘居人下,孙权、周瑜久之必疑。若使兵急之,后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孙权、刘备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2009-12-25 12:44
将军高览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4 12:28 发表
将兄,按如果大假设的路子来看,郭嘉在的话,估计到不了战术的阶段,直接在战略上就搞定了。在下来提一条郭嘉风格的计策,若郭嘉多几年阳寿阳寿,活到这时节向曹操如此进言,估计孔明、周瑜也要花点脑细胞来 ... [/quote]
呼呼大笑。
唯笑兄,孔明和刘备什么时候去投了江东呢?明明是江东先派人来和刘备结盟的嘛。
2009-12-25 13:15
dddzz
[quote]原帖由 [i]将军高览[/i] 于 2009-12-25 12:44 发表
呼呼大笑。
唯笑兄,孔明和刘备什么时候去投了江东呢?明明是江东先派人来和刘备结盟的嘛。 [/quote]
呵呵,将兄,孔明自己都这么认为呢~
——却说玄德到江夏,与孔明、刘琦共商议久安之计。孔明曰:“今刘琮降曹,一应钱粮军马,皆归于曹操。操今势大,急难动摇。不如去投江东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事,有何不可?”
江东先派人来,探听虚实为主;当时情况,不论两家结盟是谁先提出的,在北方的曹操等人看来,差不多都会认为是刘备主动的。
或者我加个字——今丞相已得荆州,闻刘备、孔明欲往投江东,切不可加兵。刘备枭雄,关张赵世之虎将,更兼孔明之谋,必不甘居人下,孙权、周瑜久之必疑。若使兵急之,后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孙权、刘备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2009-12-25 14:04
将军高览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5 13:15 发表
呵呵,将兄,孔明自己都这么认为呢~
——却说玄德到江夏,与孔明、刘琦共商议久安之计。孔明曰:“今刘琮降曹,一应钱粮军马,皆归于曹操。操今势大,急难动摇。不如去投江东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 ... [/quote]
唯笑兄,所谓投孙权,也只是诸葛亮去东吴而已,根本不是刘备率领关张赵等一起归了孙权。
无论孙权,曹操,都没有认为刘备会来投靠,只是认为两家结盟而已。
2009-12-25 15:12
dddzz
[quote]原帖由 [i]将军高览[/i] 于 2009-12-25 14:04 发表
唯笑兄,所谓投孙权,也只是诸葛亮去东吴而已,根本不是刘备率领关张赵等一起归了孙权。
无论孙权,曹操,都没有认为刘备会来投靠,只是认为两家结盟而已。 [/quote]
诸葛亮假意托辞鲁肃时,说的也是“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欲往投之”,可见当时刘备虚弱的可能确有投谁的趋势,刘备投孙权,说不定也可能会像当初投刘表差不多的形式。不论是投靠也好,结盟也好,郭嘉“若使兵急之,后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必自相图,其势然也”的方针都可以对付之。
2009-12-25 17:54
将军高览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5 15:12 发表
诸葛亮假意托辞鲁肃时,说的也是“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欲往投之”,可见当时刘备虚弱的可能确有投谁的趋势,刘备投孙权,说不定也可能会像当初投刘表差不多的形式。不论是投靠也好,结盟也好,郭嘉“若 ... [/quote]
既然两种情况都考虑了,那寡人也就不能说啥了。
呼呼大笑而去。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