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教育的尴尬


2006-7-8 13:50 apm200
教育的尴尬

看林语堂《论趣》一文,里边讲到:
──────────────────────────────────────
    无奈我们这种受考试取分数的机械教育,不容易启发一人的灵机。我曾问志摩:“你在美国念什么书?”他说:“在克拉克(Clark)大学念心理学。就是按钟点,摇铃上课,摇铃下课,念了什么书!后来到剑桥,书才念通了。”这就是导师制的作用。据李考克(Stephen leacock)说,剑桥的教育是这样的。导师一礼拜请你一次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只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
──────────────────────────────────────

    如此说来,古今中外(除了剑桥导师制那些少数特例)的教育大都一样?“想飞”如徐志摩者,当年仍不免在美国过着如今许多中国学子的生活。和现在很多人一样,他读的也是与其后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大相关的一个专业。这表示教育像《百年孤独》中布恩蒂亚家族那般在打转转,还是恰恰说明现在中国的教育实在落后,情况只等同于近百年前的美国教育?
    我认为学习一道,与武相通,初时自能凭刻苦勤奋进步上升,但达到一定程度后,若非才华高绝或是另有奇遇,再难寸进。可惜目前国内教育背景下的人们不明此理,你明明永远不能成为爱因斯坦那类科学巨人,身周环境非要逼着你去当他,结果只能是似是而非,毫无益处。所到手不过是特定圈子里面用于“自娱娱人”的某某证书而已。

2006-7-8 14:03 啥都
原来导师的作用这么大,我可不相信捏.

2006-7-8 14:06 啥都
我认为学习一道,与武相通,初时自能凭刻苦勤奋进步上升,但达到一定程度后,若非才华高绝或是另有奇遇,再难寸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吗?

2006-7-8 14:25 尚香
我感觉中国的高级教育生都在往一个误区里挤... 学校要大的, 师资要多的, 名声要响得, 只要University, 不要College
要打想名声的学校,就一定要对于研究作贡献, 于是导师都拉着研究生奔着搞研究发展名声去了, 哪管你本科学生啊.
如果导师数量有限的话, 我宁愿去人数少的college也不要往university研究所里挤...

说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到今天也一样, 你读本科时去那些人数超过2W的大学校.. :q))+同窗好友不在临靠前撕你笔记就好了, 哪里有导师单个儿陪你啊. 成绩都要靠自己摇铃后折腾.
都说长青藤学院好, Cornell好, Harvard好, Yale好, U Penn好... 这些学校充其量用一套不错的方案训练一届又一届的机器人罢了

研究生不提, 但说本科. 要获得优质的个人教育... 应去liberal arts, 博雅学院.
wikipedia有介绍~~
[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9A%E8%AD%98%E6%95%99%E8%82%B2[/url]  

err, 俺去的liberal arts读研究生(我和在国内的爹说我去XX College, 他一听college还失望了一下~~哈). 本科学生总共2000, 教授与学生比例是12:1. 很大的空间, 教授很注重其每个学生个人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adopt-a-faculty可以邀请导师陪你同桌而食同蹋而寝的说...^_^
如果你想学的课程学校不offer的话, 可以申请被谴到附近的大学上.
蛮好得.

不过问题倒是, 俺们需要的倒底是能独立思考的呢还是机器人呢~~

[[i] 本帖最后由 尚香 于 2006-7-8 01:29 编辑 [/i]]

2006-7-8 14:48 天宫公主
完全同意楼上的说法啊。别忘了世界上最牛的工程学学府之一就是“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es 相对而言是个很破的学校。

2006-7-8 14:57 密林繁星
回复 #4 尚香 的帖子

[quote]
不过问题倒是, 俺们需要的倒底是能独立思考的呢还是机器人呢~~
[/quote]
任何事物存在总有其必然性,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大部分的机器人和少部分符合自己利益的独立思考者的搭配最合理。

2006-7-8 15:00 尚香
MIT也是Institute的说....本科生数量在3500-4000之间, 我的学校每年固定有一两个MM会去那里:wub:
很有个性的地方和学生, 听说新盖的宿舍是按sponge的构造设计的.... 想参观..

不过每年她们回来的时候, 头发染不同颜色的了, 服装也很怪异:qgod+
虽然学校好, 学生在社会上的压力很大, 为此这副模样. 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_=教育的尴尬很大部分来源于此, 对于我认识的很多人来说.

2006-7-8 15:07 尚香
回复 #6 密林繁星 的帖子

[quote]大部分的机器人和少部分符合自己利益的独立思考者的搭配最合理[/quote]
University得卖点:lol:

2006-7-12 01:17 蒹葭苍苍
教育首先是教做人,然后才是科学技术.

不然教出一帮有技术的高科技害民贼,还不如不教.

2006-7-12 01:27 dasha1989
都是会自己独立思考的人的话…………世界就不知道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2006-7-12 01:55 阿卡丽
看了楼住的文章,不得不令人深省阿
原来,连林语堂早都指出过的教育中的问题,——“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知道今天,不仅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反而更加恶化,高考越来越难,独木桥越来越细,学生的家庭作业越来越多,但是都在学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呢?怎样才能真正地应才施教呢?
比如过去,人们可以千里迢迢慕名投师,这也是人尽其才的一条出路,可是这个办法能拿到现在吗?
我又想到,不如取消所有的考试,只设学堂,人们按照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擅长来培养自己,而各个用人单位也只考验应征者的实际拥有的能力,比如几个月的实用,或者像过去一样,学徒。可能吗?
等等,教育的出路到底如何呢?

2006-7-12 09:21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6-7-8 14:48 发表
完全同意楼上的说法啊。别忘了世界上最牛的工程学学府之一就是“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es 相对而言是个很破的学校。 [/quote]
还有伟大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the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萨特和他的小海狸:wub:(巴黎高师不光文科强悍,数学系同样凶猛,共培养出8位菲尔兹奖得主,4位沃夫奖得主和一位阿贝尔奖得主,其中该校的J-P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集上述数学三大奖于一身的数学家)

比较奇怪的是巴黎高师自己不发毕业证书和文凭,这种学校在中国能招到人咩:blink:

[color=Green]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每年经全国性入学考试从大学预科班录取文、理科学生各约50名,入学考试难度居全国各大学校之首。
巴黎高师差不多是世界著名大学里规模最小的高校,由于每年只招收200来名学生,而报名的却有几万人,因此入学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有资格进入巴黎高师的学生成绩必须是相当优秀的。
虽然巴黎高师招收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但巴黎高师既没有毕业证书发给学业成绩合格的毕业生,也没有国家学历证书的授予权。于是经过预科、考试一路冲杀过来的佼佼者们,在跨进巴黎高师门槛后还要到其他大学去注册各种学位的学习。而各大学也都非常欢迎巴黎高师的高材生。有这样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熏陶,巴黎高师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菲立兹奖(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总统、2位总理以及大量社会精英。
四年免费学习 六年定向服务
就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修业4年,免收学费。前2年学生在一所综合性大学注册学习,以获取大学三年级学习文凭和学士学位。后2年须在本校教师指导下准备中学证书教师全国会考和中学高级教师学衔全国会考。通过会考者可获教师资格。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在法兰西学院和法国科学院的院士中,该校毕业生分别占1/4和2/5。
从踏入高师校门的第一天起,学生们就成为“实习公务员”,这个头衔意味着每月7700法郎的待遇,以及优裕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在他们毕业以后,必须为国家企事业单位服务6年。在4年学习期间,学生们可享受2年的停薪假期,他们通常利用这个机会去国外深造或进一步研究自己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如不能为国家公立机构服务则需偿还在校期间所享受的助学金及其他费用。[/color]

文理科各50人,总招200人,可能有一半是留学生、研究生之类吧。
不过这么少的学生,师生比肯定很棒了~
法兰西学院40把交椅有10个是高师的人坐了,人家不还是师范学校、专门性大学,米有变身师大啊:lol:

2006-7-12 12:48 尹框
这应该是教育永远的话题:如何把学究变秀才?

2006-7-12 21:58 apm200
[quote]原帖由 [i]尹框[/i] 于 2006-7-12 12:48 发表
这应该是教育永远的话题:如何把学究变秀才? [/quote]

    我觉得学究、秀才都不是好东西。
    我想真要“变”什么的话,能在亿万人中“变”出几个(注意能变的数量极少极少)老子、孔子、墨子、孙子这样有自己独特思想、独特人格的大师,那就很不错了。

2006-7-12 22:28 crayfish
[quote]原帖由 [i]尚香[/i] 于 2006-7-8 14:25 发表
我感觉中国的高级教育生都在往一个误区里挤... 学校要大的, 师资要多的, 名声要响得, 只要University, 不要College
[/quote]
国内的情况是师资需要金钱投入,而大学校、university更有利于这一点。因此,钱少的学校老师/教授也少,师生对比恐怕更低,对学生而言,大学校不仅意味着更超值的文凭,而意味着更有可能接触名师的教诲。

2006-7-13 00:03 林冲
但总体来讲,我认为欧美的教育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的多。中国的教育纯粹是填鸭。

2006-7-15 05:15 金圭子
[quote]原帖由 [i]密林繁星[/i] 于 2006-7-8 14:57 发表

任何事物存在总有其必然性,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大部分的机器人和少部分符合自己利益的独立思考者的搭配最合理。 [/quote]
好像是比尔盖子还是谁说的。
美国这些好大学(就是yale这种),出来以后混个律师或者牙医这种高档次工作,月收入几十万。
或者是想比尔盖子这种辍学的,然后思想可以不受到束缚,然后99%去扫大街了(这句话好像原文没有,是我说的),然后1%的人下海没被淹死,最后成为月收入几百万几千万的大人物了



如果给你选择,你会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呢?嗯,我肯定是前者,起码我彩票从来没中过,所以要像yy小说主角靠拢可能性不大,而且为人很懒,机会来了或许都懒得站起来去抓,还是做做前者算了。
的确啊,真的你好大学毕业了,还可能去破罐子破摔的去博一下么?一年拿个中等偏上的工资,混上十年二十年混套房子,混个中等的老婆,一生也就这么也过去了………………



所以,最后还是会有“大部分的机器人”的机器人啊,可能里面还有少量我这种“清醒而又痛苦的机器人”,在笼子里面痛苦没自由,在笼子外面痛苦没吃的………………

2006-7-19 01:45 Sidnek_z
我只是觉得,在中国学习有点靠运的说,最好的老师不一定在最出名的学校,能碰上个适合自己的老师就很好了。

2006-7-19 07:38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Sidnek_z[/i] 于 2006-7-19 01:45 发表
我只是觉得,在中国学习有点靠运的说,最好的老师不一定在最出名的学校,能碰上个适合自己的老师就很好了。 [/quote]
好学生在读博士之前,学习进展是不应该受老师的影响的。Good Will Hunting 那部电影里说得很清楚,“你花几十万在哈佛得到的学位,和我花$1.50在图书馆办的会员证,所学到的东西是一样的。”

读博士的确有所不同,因为很多知识涉及到未发表部分。但是发表了的东西,自己拿去仔细阅读比什么都管用。

我经常给我大一的学生说,一节课我讲一个小时,真正适合你们任何一个人听的估计只有十分钟(因为另外50分钟,我自己讲着都觉得在说废话)。如果你们觉得自己看书比听课,对时间利用的更经济,你们完全可以不来上课。

[[i]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7-19 07:43 编辑 [/i]]

2006-7-19 08:29 密林繁星
回复 #19 天宫公主 的帖子

国情关系吧,在大陆,你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绝对比一个自考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哪怕在名牌大学你混了4年。至于一个图书馆里学出来的,没毕业证书的人,基本上别想去什么国家企业和政府机构。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在读硕士的“老板”好坏,直接影响到你毕业后的工作收入。

按照公主的教育方式,中国很多课是压根不用上了,甚至都不用开了,我一直想不通大学中:马哲、邓理这样的课有什么用,一张《人民日报》就比这两本书好的多。

2006-7-24 18:29 kanepeng
人才从来不是教育出来的。关键只在于环境。

大学的课的确全部毫无意义,但上课的效率是比自己看更高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的尴尬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